鄧穎貞 蘇陽


文化是民族之魂,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的重要基礎。廣西境內有11個世居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今,我區大批量的民族文化進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劉三姐歌謠、壯族歌圩、桂劇、那坡壯族民歌、彩調、桂南采茶戲、壯劇、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等,還有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侗族大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們的民族之魂,需要青年人一代代傳承下去。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總目標中明確提出了“音樂史與相關文化知識”的課程學習目標,要求學生“了解中外音樂發展的簡要歷史和有代表性的音樂家,初步識別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音樂”“認識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聯系,感知不同藝術門類的主要表現手段和藝術形式特征”“了解音樂與藝術之外其他學科的聯系,擴展音樂文化視野”“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學過的知識,認識音樂的社會功能,理解音樂與社會生活的關系”等。遵循我校國家課程實施“拓展+整合”兩大策略及“162”課堂教學范式,為更好地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學習興趣,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培育學生的音樂文化理解核心素養,我校音樂學科組在探索主題式教學的過程中,對“162”課堂教學范式中的6個基本教學環節進行了整合,形成了“主題引趣(明確主題)→聆聽練習(感悟主題)→演唱練習(表現主題)→創編練習(深化主題)→拓展欣賞(再現主題)”五步教學法。下面筆者以人教版音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唱歌課《唱山歌》為例,談談在音樂課程中拓展民族文化元素、發展學生音樂文化理解核心素養的具體做法。
一、基于課標分析教材和學情,拓展民族文化元素教學內容
《唱山歌》一課編排在人教版音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一堂唱歌課。此歌原為電影《劉三姐》中的插曲,也是新民歌的代表作,既傳承了傳統民歌音樂節奏自由奔放的特點,又在曲調中融入了新的音樂元素,由我國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先生根據廣西壯族的民間音樂素材創編而成。
在我國,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和云南,壯族地區素有“歌海”之稱。古時候,壯族的男女老幼喜歡用唱山歌的方式表情達意,于是產生了壯族群眾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舉行的聚會性歌唱活動——歌圩。歌圩,壯語又稱“圩歡”“圩逢”“籠峒”“窩坡”等,通常在春、秋兩季舉行,春季歌圩在農歷三月初三這個壯族人民最重大的節日當天舉行。到了現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成了“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而柳州地區一直傳唱著一首關于魚峰山的民間歌謠——“柳州有座魚峰山,山下有個小龍潭,終年四季歌不斷,都是三姐親口傳”。原來,壯族“歌仙”劉小姐曾經在柳州魚峰山傳唱壯族民歌。歌圩既是壯族民間的傳統文化活動,也是壯族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重要場所。
關于壯族歌圩的文化知識,學生們在“民族團結教育”地方課程的學習中都已耳熟能詳,所以相關文化知識講解已不必在音樂課堂中過度展開,而營造壯族節慶文化氛圍、體驗壯族音樂之美將是本課拓展民族文化元素的主要內容和方式。
二、教學實施基本策略
我們認為:教學《唱山歌》一課,可適當拓展一些民族文化元素,比如結合音樂節拍教學,引導學生實踐體驗竹竿舞的音樂節奏,烘托壯族文化氛圍,旨在讓學生感悟“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聯系”;而為了更好地展現本課音樂主題教學的主線,可將五步教學法進一步濃縮為“感受山歌→走進山歌→山歌新唱→讓山歌走向世界”四個教學環節,教的過程依次設定為“原生態的教師演唱—現代方式的音樂改編—打擊樂器的編創”,學的過程依次為“聆聽—模仿—獨立演唱”,體現教與學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在學唱歌曲《唱山歌》的過程中準確把握壯族山歌自由、奔放的特點,發展音樂文化理解核心素養。
(一)感受山歌
該教學環節實際是對音樂學科主題教學五步教學法之“主題引趣(明確主題)”和“聆聽練習(感悟主題)”的整合。在本課中,教師通過創設主題情境、拓展音樂的姊妹藝術——竹竿舞,綜合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及相關藝術實踐,以此發展學生對傳統山歌暨音樂主題的藝術審美能力。
1.主題引趣:在音樂節拍的學習和實踐中,感受壯族節慶文化中熱烈、奔放的主題
音樂學科的主題教學通過立足生活創設主題情境,引導學生學習和體驗主題內容。歌曲《唱山歌》與壯族的歌圩文化緊密相連,從當代學生視角拓展歌圩文化,那便是著名的廣西“三月三”活動。執教該課時,教師穿戴著壯族服飾走進課堂,很容易引發學生關于廣西“三月三”節慶文化的聯想;開課伊始播放廣西“三月三”宣傳視頻,有利于營造濃郁的壯族節慶文化氛圍,讓學生心中雀躍;緊接著設置問題“哪些畫面深深地吸引了你”,讓學生各抒己見,可以順利引發學生的積極聯想;當學生依次說出打銅鼓、唱山歌(歌圩)、吹蘆笙、踩堂、跳竹竿、拋繡球、做五彩糯米飯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時,教師可順著學生所說的“畫面”,順勢推出跳竹竿舞的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聯系。
師:看到跳竹竿舞的畫面,有些同學已經按捺不住了。我們先動動手跳一跳如何?(課件出示竹竿舞節奏)
師:請同學們試著打一打這條節奏。第一遍,預備?。◣熓疽馍氖?,生用拍手方式打節奏)剛才我們用拍手方式拍打了竹竿舞的節奏,下面我們看一個視頻,學習一下竹竿舞的跳法。(師課件播放分解動作并講解視頻,再教授竹竿舞口訣“右腳開,右腳合,跳跳跳”)同學們,你們學會了嗎?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學生全體起立,先是跟著教學視頻完整學跳竹竿舞節奏;之后在音樂教室的空地上,跟著竹竿舞視頻,用教師課前準備好的竹竿,有人打竹竿,有人跳起了竹竿舞,場面變得異常熱烈起來。
2.聆聽練習:感悟音樂主題之美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聆聽練習,旨在讓學生體會歌曲中所蘊含的情緒和情感,進而感悟音樂主題之美。音樂主題是音樂作品中最主要的樂思,是音樂思維的“種子”,多以歌唱性較強的旋律形式出現,有個性鮮明、表現力強、音意比較完整等特點。音樂主題的特征主要取決于主題的節奏、音調及風格,記憶音樂主題是音樂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音樂欣賞中必須掌握的要領。
歌曲《唱山歌》為六聲音階,徵調式,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一段體結構。第一樂句為上句,八小節,旋律起伏、委婉;第二樂句是下句,為上句的擴充樂句,亦是八小節,其中的前四小節是上句前四小節的換頭同尾,后四小節與上句后四小節在風格統一的情況下稍稍調整了三個小節,使整首歌表現出廣西山歌旋律優美、高亢、起伏較大的特點。而歌曲中拍子的變化,則表現了山歌節拍、節奏較為自由的特點。
在學生的心目中,“唱山歌”總是與廣西“三月三”的山歌會暨歌圩緊密相連。于是,教師由此導入聆聽練習。
師:同學們,你們聽,山歌會開始了?。ㄍ暾シ劈S婉秋在電影《劉三姐》中演唱的《唱山歌》插曲)
師:這首歌給你怎樣的感受?
生:優美。
師:是啊,這首旋律優美的歌曲既是電影《劉三姐》的插曲,也是我們廣西著名的山歌。旋律優美、節奏自由,并且多數以對唱的方式演繹,這便是廣西山歌的三大特點。
師:大家知道,劉三姐是一名壯族歌手,人們稱她為歌仙。她用歌聲唱出了壯鄉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人與她切磋歌藝。接下來,我們一起去體驗一把“唱山歌”的樂趣吧!
在“聆聽練習”中完整欣賞電影《劉三姐》中《唱山歌》的插曲,可以引發學生對電影片斷的積極聯想,以“境”激趣,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感受、體驗音樂之美的美好空間,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而且可以激發學生演唱的興趣。
(二)走進山歌
“走進山歌”,意在“表現”音樂主題。在本課中,教師通過引領學生學唱電影版《唱山歌》,切實掌握山歌的曲調特點?;趯W生認知發展規律,教學《唱山歌》的過程可從樂句習唱開始,逐步過渡到跟琴試唱、完整演唱。
1.樂句習唱與簡譜教學相結合
樂句習唱與簡譜教學相結合,須引導學生先學會自主觀察簡譜中的節拍,再跟著琴聲拍打節奏、拍出節拍的強弱,最后才是加入歌詞實踐演唱。
本課樂句習唱先是學唱第一樂句。在學生自主識譜之后,教師彈琴范唱,生跟著琴聲模唱;之后生畫二拍子唱歌譜,師相機講解連音線“2”的時值,提醒學生注意“2 re”是一個四分音符和一個附點四分音符,一共兩拍半的時值,確保學生準確理解和習唱簡譜中的節奏、音準,鞏固相應樂句;最后學生填詞演唱,針對較難唱的“一字(即“哎”字)多音”句進行強化練習,鞏固樂句,唱出山歌的特點。
學習第二樂句時,教師提醒學生觀察第二樂句前四小節歌譜由四二拍變成四三拍再變回四二拍的“變化”特點,體會山歌節拍、節奏較為自由的演唱特點;教師范唱第二樂句后四小節歌譜,講解換氣記號,學生跟琴學唱,之后加入歌詞演唱樂句。
2.跟琴試唱
教師彈琴,學生跟琴試唱時,教師要提醒學生再次注意唱準“一字多音”和拍子變化的地方。
3.完整演唱
完整演唱采用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全體有感情地演唱;第二種是“對唱”方式演唱。在對唱時,教師在引導語中要注意營造情境氛圍,比如:同學們,你們看,歌詞中的“這邊唱來那邊和”,這是怎樣的一種情境呢?一些人在這個山頭唱,另外一些人在另一個山頭應和,這就是山歌的“對唱”,一唱一和。現在我們就用這種方式體驗一下。全體起立,一、二組的學生在“這個山頭”唱前半句,三、四組的學生在“另一個山頭”唱后半句。同學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以唱山歌的互動體驗,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把“三月三”的熱鬧對歌場面帶進課堂,讓學生把剛剛學到的音樂知識、技能運用于音樂表現,唱出山歌的韻味。這樣的課堂不再是單純傳授音樂知識、技能和技巧的學堂,而是學生開展音樂活動的實踐場。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對唱合作,得以更好地感悟和表現這首民歌作品的主題。
(三)山歌新唱
“山歌新唱”,旨在“深化主題”,給學生更多的學習參照,讓學生看到傳統音樂在新時代的新表現。既是“新唱”,自然便包含了音樂創編的多種元素,如歌曲的旋律、配樂、音色等的變化、創新。本環節是培養學生音樂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教學過程包括搖滾版山歌欣賞、編創打擊樂器伴奏、多元合作展示三個教學內容。
課堂中,教師先用課件播放搖滾版山歌,供學生欣賞,讓學生說出該視頻在傳統山歌中融入了哪些新的元素(生答搖滾和說唱),強化“融入流行元素后,山歌具有了完全不同的視聽效果”的觀念;接著安排部分學生先后利用自己所擅長的非洲鼓、沙錘、串鈴等樂器為山歌伴奏,其余學生依然是手打節拍,表現傳統山歌的音樂特點;最后全體學生起立,自由演唱并為歌曲伴奏,氣氛熱烈。
匈牙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曾經指出:“歌唱是音樂之根。”唱歌在音樂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培育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最容易接受和愿意參與的音樂表現形式,是學生進行藝術實踐的重要渠道。
(四)讓山歌走向世界
魯迅先生曾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作為人類文明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都具有世界意義。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和人文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社會功能,伴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滿足人類精神文化的需要。
本課“讓山歌走向世界”環節,實為音樂主題教學五步法中的最后一步“主題再現”環節。在該教學環節,筆者安排學生欣賞了宋祖英在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獨唱音樂會中演唱的《唱山歌》版本,回歸民族唱法的音樂主題,旨在喚醒學生對《唱山歌》音樂主題的理解,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民族音樂的世界屬性,堅定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民族文化同樣可以在世界音樂文化中大放異彩,進而增強文化自信。(題圖左為作者蘇陽,右為作者鄧穎貞)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