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雯
以前,我從不認為有必要專門去“聆聽自己的語言”,哪怕讀到《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提到的“消極的語言和積極的語言”對照表時,也沒有很特別的感覺。
直到有一次班會課上,班里有一名女生大聲嚷道:“老師,怎么又是我們?!”女生吵嚷是因為班會課上討論清潔區的重新分工,她對分工有疑問。這名女生吵嚷起來后,便有兩個小組也跟著起哄:“我們組也不要負責那里!”“這太難了,我們做不到!”……
這件事情讓我感到震驚:沒想到學生們在面對任務、面對困難時會有那么多“消極的語言”,而我以前竟然熟視無睹!此時,我想起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書中的“消極的語言和積極的語言”對照表。
為了轉變學生們的消極態度,我按照書中的對照表,和學生重新討論分工問題,并鼓勵他們采用“好吧,我們試一下!我們應該可以的!”“這個的確比較難,但是我們會想辦法!”“我們小組很團結,我們一定能行!”等積極的語言表達意見。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們很快就改變了態度。
經此一事,我嘗到了“積極的語言”的甜頭。此后,我一有機會便引導學生使用“積極的語言”。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學生們在面對任務、處理難題時,都能以積極的心態應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