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旺元 石春
摘 要:當前,智能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給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文首先介紹了智能物聯網的基本概念和智能物聯網技術的分類,然后分析其在生活中的主要應用,最后對智能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關鍵詞:智能物聯網技術;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技術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has brought great changes to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basic concept of intelligent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intelligent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then analyzed its main application in life, and finally prospec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lligent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Keywords: intelligent internet of Tings technology;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sensor technology
“互聯網+”技術推進物聯網獲得了更大化的發展,進一步實現了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的聯系和資源交換,例如,共享單車就是物聯網技術在普通生活中的應用。但是,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講,物聯網技術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還可以利用其他相關技術進一步提高物聯網的綜合應用能力,帶動物聯網為社會更多領域提供更多便捷的服務,例如,人工智能進一步提升了物聯網的發展空間,開啟了一個物聯網新時代。
1 智能物聯網概述
智能物聯網是物聯網的進一步發展,更智能化地實現了物質與物質之間的深度聯系和信息溝通,讓不同物品之間產生了更復雜的實質性聯系。在用戶端這個層面,甚至已經衍生到了生活中的任何物品,只要通過物聯網進行連接,就能實現基于網絡的數據交換。這個過程的實現,主要依托于中國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電信網,將其作為具體的信息承載體,有效實現普通物理對象之間的數據聯系。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解析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人工智能是極具挑戰的科學,是計算機學、心理學以及哲學的復雜組合體[1],也是智能物聯網更高級別的發展。
2 智能物聯網技術的分類
在智能物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下,物聯網建設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各種以搭建物聯網為核心的感應器被安置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各種基礎設施建設中,例如,建筑、水網、電網、路網以及油網等。智能物聯網的應用模式見圖1。智能物聯網正在以一種更為高效的服務來提升人類社會對各個層面資源的有效利用。智能物聯網技術主要有以下幾類。
2.1 射頻識別技術,實現智能化識別
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術是一種自動識別技術,可以快速讀寫、長期跟蹤管理,通過無線射頻方式進行非接觸雙向數據通信對目標加以識別,被認為是在21世紀具有發展潛力的信息技術之一。目前,該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停車場管理、社區門禁管理、物料管理、生產線自動化以及物流配送等領域[2]。
2.2 傳感器技術,把信息轉換成計算機語言
傳感器技術是物聯網技術核心體系中比較基礎的一個技術類型。傳感器實質上是一種檢測裝置,它能夠檢測到被測量對象的信息,并能夠將檢測到的信息按照一定規律變換成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物聯網體系中相關信息的傳輸、處理、儲存、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3]。計算機處理的主要對象是數字信號,利用傳感器能將感知收集到的各種信號進行模擬和轉化,變成計算機可以閱讀的語言,促進計算機下一步的操作,實現對海量數據的計算和判斷。
2.3 智能技術,實現與用戶的深度交流
智能技術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能化操作模式。通過特定技術在相關物體內部植入智能化系統,可以讓這個物體具備一定的智能化操作,能實現與物體使用者之間更深層次和更多樣化的智能交流[4]。
3 智能物聯網技術的生活化應用
智聯物聯網技術的進一步推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例如,將智能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共享單車、共享移動電源以及天網建設、智能家居、穿戴設備中,不僅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而且為企業的戰略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性指導。目前,物聯網技術已被應用于生產生活中的多個領域。
3.1 智能物聯網+家居,打造家庭自動化
在智能家居系統中,整個住宅作為各類家具的主要平臺,通過網絡通信技術、安全防范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和音視頻技術等,將生活中可能涉及的各種設施進行有效集成,構建更為高效的住宅設施及日常事務管理的綜合性系統,為家居生活提供便利、安全、舒適的服務,進一步提升居住環境,實現家庭自動化。
3.2 智能物聯網+農業,促進農產品增收
物聯網技術被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中,例如,對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檢測、農作物信息的檢測,對大棚種植中溫度、濕度的調節與管理及對設備自動化的使用和管理等,這些都能通過智能化操作完成(見圖2)。在利用智能物聯網的過程中,還能將收集到的各項參數和數據及時有效地傳輸給相關部門,為農業信息共享提供強大的支撐,有效解決農業生產中相關決策和方案執行的問題,從而促進農產品增收。
3.3 智能物聯網+醫學,提升醫療救助水平
在醫學領域的應用上,物聯網技術也表現出極大的優勢,能實現跨領域、跨區域的遠程醫療救助和監護,打造出以患者為中心,通過智能物聯網整合相關優質的醫療資源的新模式。同時,通過遠程會診、持續監控等手段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水平,還能減少患者去醫院的次數。另外,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藥品管理中,也為藥品信息的檢索查詢提供了便利,進一步提高了藥品的管理能力和質量監控能力[5]。
3.4 智能物聯網+交通,促進交通管理優化
在交通應用上,物聯網技術能通過圖像識別等對車輛進行精準監測,例如,快速收集和及時傳輸車輛標簽、車流量及違章車輛等信息,并根據設定的相關條件做出判斷,為交管部門提供及時有效的數據支持,進一步提高車輛管理的便捷性,提升交管部門處理交通事故的效率。
4 智能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趨勢
在以往的物聯網技術應用過程中,智能物聯網技術主要被應用于信息采集、信息感知等方面。在大數據背景下,對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6]。
4.1 應用于共享平臺開發,打通信息孤島之間的傳輸通路
智能物聯網技術可用于共享平臺的開發,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如今,共享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以共享平臺為核心的經濟業態,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共享平臺主要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在各個領域獲取需要共享的核心要素,并把這些要素進行綜合性分類處理,分類標準根據具體的特點進行劃分。在此基礎上,搭建成一個更完整的信息體系,有效滿足各個需求主體的實際需求[7]。通過利用智能物聯網技術搭建共享平臺,能夠讓不同行業的用戶之間實現協同計算,對該過程所涉及的相關設備進行統一管理,進一步滿足更龐大更多樣化的感知、采集、提取等要求。同時,通過物聯網技術,還能使共享平臺融入多樣化的共享功能,將軟件與硬件進行有效結合,進而為生活提供更多個性化服務,并且可以實現各個信息孤島之間的互聯互通,為社會各個行業提供專業化服務,使信息收集、傳遞、存儲與共享變得更加方便和快捷,由此推動整個共享產業鏈的進一步深入發展。
4.2 應用于技術創新,促進各個技術領域的深入探索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第一生產力,每一個領域的科研成果和產業發展都是以高新技術研發為核心的[8]。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在極大程度上為各個領域的科研人員帶來了高新技術研究的方向和方法。物聯智能化,使計算機各領域中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新和進一步優化,并拓寬了數字化程序編程的思路,讓研究者能對計算機各個新領域進行深入探索。例如,生物防治,能進一步深入對人的基因、行為、思維等方面的研究。由此可見,智能物聯網能為高新技術的研究帶來極大的助力。
5 結語
智能物聯網的發展為現代社會的進步注入了新的動力,通過在生活、農業、醫療、交通等方面的廣泛應用,人們的生活工作和生活環境都變得更加便捷和舒適。隨著互聯網技術、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物聯網技術也具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面對更嚴峻的挑戰,需要深度分析目前的形勢,將智能物聯網的技術科研重點放在分散化問題的有效解決上,促進各個領域信息之間的傳遞和交流,便于人們獲取到多樣化的有價值的信息,為工作、生活創造更便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婁常豐,祝惠君.物聯網時代,制造企業發展策略研究[J].信息化建設,2019(6):63-64.
[2]劉世芳,王天妹.智能物聯網技術應用及發展研究[J].電子世界,2021(4):68-69.
[3]尚寶麒.基于物聯網的新型智慧園區應用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4):94-95.
[4]張輝.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物流智能倉儲系統開發[J].無線互聯科技,2021(3):70-71.
[5]周建林,倪峰.一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停車系統研發[J].科學技術創新,2021(7):83-84.
[6]張吉沅.物聯網技術應用創新發展方向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2):194-195.
[7]鄒方園.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倉儲管理系統在制造業中的應用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1(1):168-169.
[8]宋福春,丁小明,姚發,等.基于傳感器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鐵路智能驅鳥器的研究[J].鐵路工程技術與經濟,2021(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