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 米
去過威尼斯嘉年華的人,一定會被它的絢爛、華美、熱情與奔放所打動。相傳在十二世紀時,威尼斯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為了分享勝利的喜悅,嘉年華應運而生。到了十五世紀,這項活動已然成為威尼斯乃至整個歐洲最隆重、最盛大的社交活動。十八世紀時,它的“熱度”達到了峰值,據說連歐洲國家的國王都會戴上面具偷偷躲在人群中參與狂歡。
戴上面具,人人都能享受自由與平等,人們可以縱情歌舞,盡情宣泄情感。威尼斯人還喜歡在面具上大做文章,讓它的造型越來越炫目、神秘,以此吸引陌生人的注意。由此,面具才逐漸變成了威尼斯的“特產”。
有一款造型夸張、怪誕的“鳥嘴面具”與眾不同,與熱鬧喧嘩的氛圍格格不入。這款面具和配套的黑色長衫出現在十四世紀,也就是歐洲黑死病肆虐的時期。為了避免感染,醫生披上浸過蠟的黑色長衫,戴上黑色帽子和可以過濾空氣的鳥嘴面具。現在,許多面具商店的門口還擺著這種奇特的“套裝”,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那段歷史。一場大瘟疫導致歐洲人口銳減,但它卻催生出了偉大的文藝復興運動。在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藝術再一次展現出其明艷動人的一面。
十五世紀中期,威尼斯畫家喬凡尼·貝利尼開創了一種嶄新的畫風:畫面溫暖明媚,充滿世俗的歡樂,與佛羅倫薩、羅馬莊重肅穆的畫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畫風在民間大受歡迎,讓威尼斯畫派擁有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比如,他在《諸神之宴》中完全不顧及諸神的面子,大膽地畫了他們東倒西歪的醉態,沒有了架子的諸神不再嚴肅,使得畫面氣氛輕松活潑。
威尼斯畫派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用色更大膽、純粹,尤其是大面積鋪開的藍色令人印象深刻。這種藍色顏料出自阿富汗所產的青金石,由于產地遙遠、數量稀少,其價格堪比黃金。當時,許多來自異國的稀罕物件都會經過威尼斯再傳向歐洲的其他城市,畫家們自然就“近水樓臺先得月”了。貝利尼還給威尼斯總督列奧納多·洛雷丹畫過一幅看起來類似“證件照”的肖像。畫家在背景中大面積使用了藍色,奢侈至極!
除了炫耀昂貴的藍色顏料,讓貝利尼倍感驕傲的還有他教出的兩個極其優秀的學生——喬爾喬內和提香。正是這兩位學生的成就,才讓威尼斯畫派的風格得以定型,并聞名于世。
喬爾喬內是個天才畫家,他大大提升了畫面的精確性、豐富性和詩意性。《暴風雨》是喬爾喬內的代表作之一。在這幅畫中,風景占據了主要位置,畫中也沒有故事情節,只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現今這種畫法似乎并不出奇,但要知道,在風景畫的概念還沒有誕生的年代,這無疑是大膽的“發明”。
提香的影響力比喬爾喬內更大。十六世紀中期,若論繪畫的色彩之絢麗、造型之優雅、動感之鮮明,無人可與提香匹敵,他也因此被譽為“群星中的太陽”。
提香一生極少離開威尼斯,所以現在行走在威尼斯的博物館或者教堂,常常可以邂逅他的作品。弗拉里教堂里的那幅《圣母升天》是他在家鄉威尼斯創作的第一幅大型作品,畫高近七米,從下方的圣徒到最上方的上帝,所有人物的神情、姿勢及細節都無可挑剔。整個畫面充滿動感和層次感,尤其是圣母和上帝身后那一團暖黃色的光,仿佛讓人沐浴到了太陽的光輝。
◎[意]喬凡尼·貝利尼《列奧納多·洛雷丹總督像》,現藏于英國國家美術館
◎[意]提香《巴庫斯和阿里阿德涅》,現藏于英國國家美術館
描繪場面熱鬧的神話故事是提香的拿手好戲,《巴庫斯和阿里阿德涅》堪稱典范。畫面上,酒神巴庫斯正帶著一眾神怪野獸出游。當看到神情憂傷的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涅時,他怦然心動,立即墜入愛河。他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于是從車上一躍而起,把自己頭上戴的花冠拋向天空,花冠從此變成了北冕星座——注意看,畫面左上角閃閃發光的一圈星星便是。酒神的隨從也為他們載歌載舞,連拉車的花豹的眼神都溫柔如水。畫面上那一片清爽明凈的藍色蒼穹,也正是青金石營造出的迷人效果。
提香的晚輩委羅內塞和丁托列托延續著威尼斯畫派的輝煌成就,直到十六世紀末。這兩位威尼斯畫家的年齡相仿,作品風格也比較相似,所以總是被牢牢地“捆綁”在一起。在教堂、總督府等眾多建筑物中,只要我們看到委羅內塞的作品,不遠處就能找到競爭對手丁托列托的妙筆。
◎ 委羅內塞《利未家的宴會》,右下角有一位正在看畫的觀眾,大家正好可以感受畫作的大小
這兩位畫家都特別擅長表現“大場面”。委羅內塞的《迦拿的婚禮》是現在盧浮宮里尺寸最大的一幅畫,他留在威尼斯的《利未家的宴會》的寬度將近十三米;而丁托列托為威尼斯總督府所繪的《天堂》,居然有二十二米寬,尺寸更加驚人。
◎ 威尼斯總督府的大廳,天頂上有許多委羅內塞和丁托列托的作品,總督寶座后面的墻上正是丁托列托的巨幅畫作《天堂》
十八世紀時,威尼斯誕生了一位風景畫家卡納萊托,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描繪著家鄉的風光,把運河、廣場、教堂、橋梁巨細無遺地留存在他的畫里。所以,當人們來到威尼斯時,會情不自禁地想把畫中之景與眼前之景做個比較,想看看兩百多年的時光為威尼斯留下了什么,又帶走了什么。
里亞托橋是威尼斯運河上最華麗、最有人氣的一座橋。早在幾百年前,它便是威尼斯的商貿中心。莎士比亞著名的戲劇《威尼斯商人》便是以它為重要的故事背景寫成的。
卡納萊托畫過許多幅里亞托橋的風景,仔細比對你會發現畫中的橋和周邊建筑的樣貌變化無多,甚至連屋頂的裝飾都保存完好。看來連時間老人都對威尼斯格外溫柔,沒有留下太多“涂抹”的痕跡。
圣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心臟,被譽為“歐洲最美的客廳”,自然也是畫家描繪的重點。你注意到了嗎?畫作和現實最大的不同,是那個高聳的鐘樓由白色變成了紅色。
◎ 畫里畫外的風景何其相似
人們印象中的威尼斯是一個只有歡樂沒有悲傷的地方,但是他們忽略了一處憂傷的角落——“嘆息橋”。
橋的一端是輝煌富麗的總督府,另一端則是陰暗逼仄的監獄,不過十幾步路的距離,卻讓人仿佛從天堂掉進了地獄。橋的內部被石墻分割成兩條通道,一條是衛士走的,另一條臨窗的是犯人走的。經過花窗時,犯人將與親友訣別,發出人生無常的長嘆。
◎ 嘆息橋
這是位于岬角的安康圣母教堂,你知道我是在哪個角度拍的照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