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艷(重慶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重慶 401147)
石油類是由烴類化合物組成的一種復雜混合物,除烴類之外,還有含少量的氧、氮、硫等元素的烴類衍生物。水中的石油類含量過高,會迅速擴散形成油膜覆蓋在水體表面,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等進行遷移轉化,導致水中的溶解氧得不到有效補充,水質變差,而且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芳烴類對水生生物危害更大,可通過食物威脅到人體健康[1-2]。
根據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規定,石油類是24 項基本常規監測項目之一。為推進《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國際履約進程,實現我國關于2019年停止實驗室用途使用四氯化碳的承諾,滿足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中石油類的監測要求,生態環境部于2018 年10 月10日發布了地表水石油類監測適用的新方法HJ 970—2018《水質石油類的測定紫外分光光度法(試行)》,并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本次能力驗證旨在了解重慶市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對水中石油類監測的整體技術水平,既為各實驗室提供一次證明自身技術能力的機會,同時也為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準確可靠的技術支撐[3-5]。
本次能力驗證共有105家實驗室參加,其中區縣監測站40家,社會環境監測機構65家,基本上能夠反映全市水中石油類的檢測能力。
本次能力驗證樣品采用2個濃度分組設計,稀釋20倍以后,石油類的濃度范圍分別為4.0~5.0 mg/L、6.5~7.5 mg/L,包裝規格為2 mL安瓿瓶,樣品編號分別1#和2#樣。石油類檢測前,用1.00 mL干燥潔凈移液管準確移取1.00 mL 濃樣至20.00 mL容量瓶中,用正己烷稀釋定容至刻度,搖勻后進行檢測分析。
采用HJ 970—2018進行檢測。
本次能力驗證遵循GB/T 27043—2012《合格評定能力驗證的通用要求》、ISO 13528:2015《利用實驗室間比對進行能力驗證的統計方法》、CNAS-GL002:2018《能力驗證結果的統計處理和能力評價指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6-7],對參加實驗室的檢測結果采用穩健統計方法處理,對每個項目主要計算下列統計量:結果數、中位值、標準化四分位距、穩健變異系數、最小值、最大值、極差。用Z比分數對考核結果評價。當 |Z|≤2 為滿意結果;2<|Z|<3 為有問題結果;|Z|≥3為不滿意結果。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所制備的兩種檢測樣品中各抽10支樣品用于均勻性檢驗,依據《能力驗證樣品均勻性和穩定性評價指南》的規定,將樣品稀釋20倍后,采用HJ 970—2018對樣品平行測定3次,以單因子方差分析對樣品的均勻性進行統計檢驗。檢測樣品特性量值的均勻性檢驗統計量F計算值均小于95%置信水平下的F值,說明樣品是均勻的,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石油類均勻性檢驗數據與結果
參與本次能力驗證的105家實驗室中,有2家實驗室檢測結果明顯異常,在統計分析時予以剔除,其余實驗室的檢測結果均參與數據統計。水中石油類檢測初測的主要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參加實驗室的初測結果評價如表3所示。
表2 主要穩健統計量匯總表濃度 單位:mg/L
表3 參加實驗室初測的總體結果評價統計表
為直觀表示各實驗室參加能力驗證的結果,將Z值按大小順序排列作柱狀圖,通過該柱狀圖可直觀地了解各實驗室的差異(圖1 和圖2)。
圖1 第一組水中石油類檢測Z比分數分布圖
圖2 第二組水中石油類檢測Z比分數分布圖
參加能力驗證的實驗室經過初測和補測后,檢測結果“滿意”的實驗室103家,占98.1%;結果“不滿意”的實驗室2家,占1.9%。本次能力驗證結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重慶市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水中石油類的檢測能力現狀,表明環境監測系統實驗室整體上具備較好的檢驗能力和質量管理水平。
根據各實驗室提供的原始記錄進行分析,造成實驗室檢測結果離群或可疑的主要原因可能如下:一是未按照作業指導書的要求進行樣品稀釋,轉移定容不規范;二是實驗室前未測定正己烷的透光率;三是質量控制措施單一,僅采用有證標準物質,基本未使用加標回收率、儀器比對、人員比對等質控措施驗證數據的準確性;四是部分實驗室監測人員操作不規范,不熟悉監測方法。
能力驗證結果出現離群或可疑的實驗室,要正確理解作業指導書的要求,對本次監測數據進行評估,采取有效的糾正措施,有效的改進提升檢測技術能力。行業主管部門要重點對初測存在問題或者不滿意的監測機構開展隨機監督檢查,充分利用現場檢查、樣品考核、儀器比對等技術手段持續監督管理,夯實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