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語貓尋
日本老電影中,經常會出現一個鏡頭:夏天的晌午,知了的聲音覆蓋著整個世界,有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庭院中的屋內,什么都不做,只是安靜地看著某處,眼中仿佛有萬般情緒,但又好像什么都沒有想。他發著呆,一種空靈的美好在周圍彌漫。我很喜歡這樣的鏡頭,不需要特別的構圖,也不需要前情的鋪墊,就已經足夠美了。
“發呆”這個詞從字面意思看,其實有點偏貶義?!按簟笔且环N不太健康的狀態,行動木訥,反應遲鈍?!鞍l呆”就是呈現出呆傻、愣怔的樣子?!按簟边@個字的起源無從考證,有人說從象形文字的角度來看,是形容小孩子的。我想,人發呆的時候,不正是回歸稚子狀態嗎?
大腦放空,放下所有的經驗和雜念,內心回歸到初來到這個世界時的狀態,空靈純凈,一回神好似沒過多久,又或許已經過去了很久。這樣的狀態,現代人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在追求著。
有些人認為大腦中所有的念頭皆是虛妄的,它們關系過去,牽扯未來,不是對過去的不甘,就是對未來的癡想。細想著實如此,哪怕你突然想到晚上吃什么,也是事關未來。過去已逝,未來不在,生命的狀態其實只有現在,而妄念讓我們無法安于當下,無法真正感受當下的自己。
而放下妄念又談何容易呢?我們都太習慣于思考或不思考了。不思考是因為現在有太多東西代替了我們的思考:短視頻、游戲、各種影視劇……等放下手機—當然大部分時間都是不可能放下的,醒著就不可能放下—思緒便會翻滾上來,久遠的、細小的、不切實際的、事關未來的。
小時候,發呆是經常會發生的事。那一陣的放空,仿佛和周圍的一切都融為一體,可以聽到很遠很遠的聲音,又仿佛什么都聽不見。其實放空的感覺人人都體驗過,只是可能已經太久沒能再體驗到了。人長大了,隨著經歷的增加,思考的事越來越多,像是一臺永不停歇的機器,一刻不停地運作著,一念滅,一念起。
人的本體本就是安靜深邃的,停止大腦中個體的表達,消除個人的身份感,和周圍融為一體,這不正是一種主動的發呆嗎?
你呢?有多久沒有放下手機,望著某處,放空心緒,自然而然地發呆了?不如現在放下手機,一起發會兒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