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錫 蔣宇駿
這個夏天,又一批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學子來到基層一線,走向生活中的“大思政課”。在這些大學生團隊中,奔赴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社會實踐的民族團結實踐團,是一股特殊的青春力量。
他們將自己所學專業與當地少數民族特色相結合,手繪“美麗鄉村”、送醫下鄉,探尋“非遺”故事、開展愛心支教……在鄉村振興的新圖景里,他們留下了自己的青春印記,讓民族團結之花開得更盛。
在靠近中朝邊境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有兩座慢節奏的村落龍井市懷慶村和愛民村,這個夏天,熱情好客的村民又迎來了一群會畫畫的老朋友。
“在繪制文化墻的過程中,我們見證了兩個村子翻天覆地的變化。”從2017年到2019年,東北電力大學“繪愛”鄉村振興團隊為兩村共繪制了450多平方米充滿朝鮮族文化氣息的文化墻,烘托脫貧攻堅氛圍。
2021年夏天,團隊第4次出發,順應兩村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轉變,結合當地民族特色,在200余平方米的墻體上創作彩繪。在愛民村一處墻體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個紅色的大字分外醒目。隊長劉暢說,他們用漢字、朝鮮文兩種文字在兩個村子同時書寫了這段標語,希望能在村里營造出“鄉村振興”的文化氛圍。除了標語,他們還繪出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人物舞蹈畫,“這種載歌載舞的畫面可以很好地展現出村民如今的精神面貌。”
打底稿、調色、補色、描邊……頂著烈日,團隊8名志愿者一畫就是幾個小時。“這次繪畫的內容較多,面積大、時間緊,所以大家很少休息。”有村民見他們刷墻夠不到上面,就主動拿梯子和長竿過來,還有村民從自家拿來水果、冰棍、礦泉水分給學生們。
“繪愛”鄉村振興團隊的辛勤付出,愛民村第一書記杜國勝看在眼里,“文化墻美化了鄉村環境,寓教于樂,促使大家自覺樹立文明鄉風,助力鄉村振興工作開好局。”
2021年7月,貴州醫科大學的老師徐冉帶領藥學院民族團結實踐服務隊,赴貴州貴安新區麻郎村和狗場村兩個村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在走訪中,大家發現村里的老人普遍存在生病不及時就醫、就醫后不按時按量用藥的問題,隊員們宣講醫療衛生知識的同時,還為每家每戶配備了常用藥,并細心地說明用法用量。
喻甜是第一次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除了宣講,她還和其他隊員一起參與了少數民族傳統藥用植物的發掘和保護工作。“天南星大多外用,內服須用白礬水浸泡,再加生姜煮后切片曬干用,可以祛風止痙、燥濕化痰……”隊員們在跟隨當地藥農進山采藥的過程中,親眼見到了一些只在書里見過的藥用植物。
“當時我正在觀察一株天南星,突然被蜜蜂蜇了一口,又紅又腫。”喻甜頓時慌了神,一位藥農立馬開出“藥方”青蒿,隊員們就地取材,將采來的青蒿用石子搗出綠色汁水,涂在喻甜的傷口上,痛癢癥狀很快緩解。藥農說,平時大家被蚊蟲叮咬了,就靠它止癢解毒。
幫助他人的同時,大家對中藥材也有了新的認識,更讓醫學生們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那份責任。帶隊老師徐冉覺得,這正是“三下鄉”的意義。
談起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云上“飛”遺團隊的隊員們如數家珍,“這里擁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1項……”
這些數據,大多收錄在他們搭建的“云上非遺”數據庫里。“‘云上非遺數據庫是我們存儲和展示湘西音樂舞蹈非遺資源的線上平臺,通過云盤存檔,將內容在短視頻平臺、音樂平臺、微信公眾號進行展示宣傳和教學。”隊長徐靜說,希望通過這樣的傳播方式,讓更多人領略湘西非遺的魅力。
2021年7月,云上“飛”遺團隊前往湘西州龍山縣石堤村、聯星村開展“土家族音樂舞蹈文化”田野調查。團隊拜訪了土家族打溜子、哭嫁歌、咚咚喹、擺手舞等非遺傳承人,一方面親身感受非遺文化,另一方面也為“云上非遺”數據庫補充資料。
在石堤村,隊員們觀看了4位打溜子傳承人的表演,發現他們改編的曲牌有了明顯的變化由原來單一地展示打溜子,到現在加入舞蹈元素。對于這一創新,團隊及時更新了“云上非遺”數據庫的相關信息。
目前,“云上非遺”數據庫在各平臺的點擊量已超過1500萬。“希望結合多種形式,進一步擴大湘西非遺影響力。”徐靜說,宣傳好這些被遺忘在鄉村里的非遺,可以增強年輕一代的文化認同感,共同將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位于安徽古溝回族鄉的太平回民小學,八成以上的學生是回族,學校不缺先進設備,缺的是青年教師。2021年7月18日,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詩系童真”支教團隊來到這里,帶著詩歌走進七彩課堂,為孩子們的暑期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瑯瑯書聲從學校的一間教室傳出。支教團的王夢雅說,當她講到詩歌《七律·長征》中紅軍橫渡金沙江的細節時,她看見孩子們眼睛里閃動著淚花。“我以后也要成為像紅軍那樣勇敢的人,保衛我們的國家。”孩子的話語有些稚嫩,卻讓王夢雅非常觸動,“這是詩歌的力量,也可以看出孩子內心深處對祖國的熱愛。”
除了教孩子們誦讀、欣賞詩歌,支教團隊還鼓勵孩子們寫詩。“我們會找一些影像資料給孩子們看,再讓他們不加任何技巧地寫下自己心中的詩歌。”隊長周舟說,對孩子而言,寫詩就是把心中所想真誠地表達出來。
孩子們寫好了詩,支教團隊會教一些關于押韻的小技巧,讓他們對自己的詩歌進行修改。隊員周舟最喜歡的一首詩是二年級學生陳佳娣寫的《我的祖國》,詩中寫道:“一只公雞在打鳴,叫醒了沉睡的人,這就是我的祖國!”
“在他們心中,祖國不是一個遙遠的詞。”周舟認為,孩子們的文字非常單純,“他們把心中的祖國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沒有華麗的文字,卻表達著內心最純真的感受。”
在周舟看來,支教是一場雙向的奔赴,雙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離別時,孩子們和支教團隊的大學生老師們相擁而泣,“一定會記得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