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鈴鐺
昨天中午和彥祖去吃小籠包。等著上菜的時候,他突然接到一個工作上的電話,表情瞬間從放松變得嚴肅,認真地跟電話那邊的人說著什么。當時我正在刷微博,刷到一條“18歲喜歡的人,28歲還在身邊”,于是抬頭看了看他。
畫面和19歲的他慢慢重疊了。
那時候我倆剛談戀愛。他面龐青澀,體型瘦削,經常在和我吃飯的時候,打電話給同學興高采烈地討論游戲的玩法、暑假要去哪個網吧包夜、要去那家開了 13年的夜宵店擼串兒……
如今的他微微發福,有了一點兒雙下巴,我們依舊坐在一起吃飯,像當年一樣。接電話的內容從游戲該怎么打,變成了我聽不懂的工作術語。我們已經30多了,他已經是個成熟的職場人,也是我兩歲孩子的爸爸。
以前的我們,都沒有想過如今是這個樣子吧。
于是我拿起手機,在那條微博下評論:“19歲喜歡的人,32歲還在身邊。”
而在前段時間,我腦海里就一直環繞著一句話:“十幾歲的時候,你想到過今天嗎?”
假如天空中突然出現了上面這一行大字,你會想些什么?
那些在寫字樓里徹夜加班的人;那些一邊哄孩子一邊看窗外凌晨3點路燈的人;那些和忘不掉的人分手后找了個彼此都不那么深愛,但也免受愛情之苦的相親對象結婚的人;還有那些被生活的疲憊折磨得忘了擁抱,也忘了關心身邊最珍惜之人的人……或許,他們都會抬起頭,看著這行字默默出神。
今天做的工作,是不是你以前想做的那一份?今天過的生活,是不是你以前希望過的那一種?現在身邊躺著的人,還是不是你當初夢想結婚的那個人?
我反正從沒思考過。
尤其是剛過完18歲生日的時候,怎么會知道當時在聚光燈下瘋狂搖頭的貝斯手,會成為我未來的丈夫呢?更不可能知道,10多年后,我們一起打拼,還生了一個可愛的寶寶。如今我倆每天工作完把孩子哄睡了,就開始吃夜宵、喝啤酒。吃完撐得睡不著,兩個人在床上躺得七仰八叉,玩手機、聊聊天,再睡覺。
原本,我以為自己會是個一輩子不結婚不生孩子的浪子。
所有情侶都吵架,我們也不例外。20多歲的時候,我倆是朋友圈里出了名的吵架王。
吵架理由包含但不限于他去擼串兒不帶我,他打游戲不教我,他吃飯的時候吃的菜比我多,他不肯穿我買的粉色情侶衫,等等。
由于沖突激烈又頻繁,身邊沒有一個人相信我們能走到最后,甚至我自己也不看好。
吵得最兇的那一次,我哭得邊抽抽邊感傷地說:“要是咱倆以后真分手了,10年后在街頭再相遇,你見到我牽了個小女孩,說你女兒真可愛,問我她叫什么名字,我會告訴你,她姓劉,叫劉不悔,意思是老子愛過你,老子不后悔。”
當時氣炸的彥祖瞬間笑場,因為太肉麻了。這么多年了,他還會時不時把這個段子拿出來講。
14年過去了,我們沒分手,而是結了婚;也沒有生女兒,倒是生了個兒子,大名不叫劉不悔,小名叫小咕嚕;我們一起去了很多很多地方,共同經歷了很多很多事兒。
但實際上,我是個很難建立長期關系的人,大概屬于傳說中的“邊緣型人格”吧—容易喜歡上一個人,也容易厭煩一個人,不自覺就會把很多關系搞砸。所以從小到大,他是我唯一超過10年的“朋友”。
在一起的那些年,我逐漸覺得這個人很神奇:從“怎么有人吵成這樣還不分手,過一會兒就跟沒事人一樣正常和我說話”,到“原來不是跟每個人吵完都會‘拉黑啊,原來他歷數我的不好,是為了改善我們之間的關系,而不是一腳蹬開我”。
在與他的這段關系里,我才知道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安全感,是吵不跑、鬧不走,關系里最值得珍惜的品質也不是喜歡,而是堅持。
相愛很難嗎?在荷爾蒙的悸動下,只要互相覺得長得不難看,再來個曖昧的場合催化一下,或許就能做到。但如果想長久維護一段關系,還得有幸運,以及即使感覺日子難熬,也絕對舍不得放下彼此的決心和努力。
“恐婚”“恐育”的人太多,不信愛情的人也太多。反正選擇那么多,大不了吵架了就“拉黑”,不開心就分手。但和誰相處不需要磨合呢?所以“從校服到婚紗”這種成功的愛情長跑才會備受贊譽吧。
對現在的我來說,和他一起度過的每一年都值得慶祝。每次想到余生還有更多時間和他一起虛度,不會孤單一人,好像未來也沒有那么可怕。
我已經32歲了。比起年輕時幻想中轟轟烈烈的愛,現在更能打動我的,是兩個人一起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一起吃胖,一起摟著孩子睡覺。
我和彥祖是很普通的人,像所有平凡夫妻一樣。他性子急,我脾氣差,平時會哭、會鬧、會拌嘴。只不過,青春的回憶讓我們都給彼此鍍了一層金。哪怕有一天,時間讓愛變得透明了,也足夠因為數不清的美好回憶,再一次喚起當年珍惜對方的心情。
每個人的生命里當然都會有比身邊的他或她更優秀的異性出現,但就像那句話說的:所謂新鮮感,不是和未知的人一起去做同樣的事情,而是和已知的人一起去體驗未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