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三喜
進入“三孩時代”,如何維持出生人口規模、提升生育積極性?
數據顯示,全國現有0—3歲的嬰幼兒約4200萬人,其中1/3有較強烈的托育服務需求,但實際入托率為5.5%左右,托育服務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突出。要破解不敢生、不愿生的難題,完善托育服務是重要前提。
如今,雙職工家庭普遍,兼顧好職業發展和孩子的養育對于年輕父母而言實屬不易。尤其對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來說,請老家的父母來照顧小孩,又不可避免會遇到住房成本高、照護理念沖突等問題。孩子的照護托管問題不解決好,人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也難以得到加強。
好在近年來,托育服務供給已經在顯著增加。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以多種形式開展嬰幼兒照護服務。之后,托育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2020年新增企業1.2萬余家,這一數據大幅超出過去十年相關企業注冊量的總和。
然而,解決托育難題,光靠市場的力量遠遠不夠。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民辦托育機構的月收費在1萬元左右。這對于大部分家庭來說,都是一筆沉重的負擔。這也是為什么托育需求高漲,但一些地方仍有大量托位空余的原因。不是不需要,而是“托不起”。另一方面,雖然托育服務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是由于行業剛剛興起,存在專業人才不足,服務質量缺乏保障等問題,導致家長“不敢托”。
有地方托、托得起、托得好,才是廣大育齡家庭的真正訴求。因此,構建普惠托育服務體系,使托育服務成為一項基本公共服務,將其當作一項民生工程來辦好,增強兜底保障能力,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從現實來看,構建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并非易事,雖然近年來民辦托育服務機構大量增長,但是市場供給總量以及供給質量仍顯不足。而要大量建設公辦托育服務機構,不僅意味著大量的財政投入,也要解決專業人才緊缺等問題,這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
從政策指向來看,需要多渠道擴充普惠性托育服務資源。比如,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托兒班,將幼兒托育服務納入以公立機構為主的普惠性學前教育服務體系。上海就已開先例,建設了相當數量的托幼一體幼兒園,基本形成了以托幼一體為主、以普惠性資源為主導的托育服務格局。而且,面對各類托育機構,家長們較為滿意、放心的也是由幼兒園尤其是公立幼兒園開辦的托兒班。所以,鼓勵幼兒園開辦托兒班,并創造相應條件,無疑是當下快速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務的優選。
過去國企、事業單位、社區開辦托兒所的做法,也值得學習借鑒。就近就便、收費較低、質量有保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社區辦托育機構具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構建普惠性托育服務體系的過程中,相關主體單位也應積極行動,這既是為職工解憂,也是承擔社會責任的應有之舉。
此外,不管是借助何種力量開辦普惠性托育機構,都離不開政策的引導、支持和鼓勵。健全支持嬰幼兒照護服務和早期發展的政策體系,完善土地、住房、財政、金融等支持政策,完善相關行業標準,加快托育人才培養培訓……在未來,一套“組合拳”打下來,誰來帶孩子的煩惱減少了,想生又不敢生的家庭將會有更多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