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
饅頭大師”張瑋是傳統媒體人轉型自媒體人的典范,他的“饅頭說”則是知名大眾歷史科普公眾號。2016年7月15日,張瑋在“饅頭說”上推送自己的第一篇講歷史故事的文章《歷史上的今天:奧特曼出生 楊貴妃自縊》時,從未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公眾號文章會結集成書。
在張瑋抽絲剝繭般的描述中,史書上的一個名字、一件事,都能呈現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歷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份和數字,而是一個個有溫度的故事、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他的作品深受大眾歡迎,《歷史的溫度》系列圖書獲得2019年廣東省中小學生“最喜歡閱讀的十大圖書”等獎項,他本人先后獲得亞馬遜中國“2017年度新銳作家”、2020年度“當當影響力人文社科作家”等獎項。
記者:當初想到過自己的書會這么暢銷嗎?
張瑋:完全沒想到,甚至沒想過能出書。最初看到不斷有讀者留言“出書吧”,我是誠惶誠恐的。不過內心畢竟還是有一些小憧憬的,希望自己堅持在寫的作品能白紙黑字地印出來,算是給自己一個小小的交代。之前我從沒想過,自己的微信推文能成為一本書,更沒想過書會這么受歡迎,《歷史的溫度》在4年里出到了第5部。
記者:您覺得大家為什么愛讀歷史故事?您讀歷史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張瑋:第一是很多人在閱讀時會有代入感,就像看武俠小說,感覺自己就是令狐沖,很過癮,看歷史故事也是有種“爽感”的。第二就是可以積累經驗、吸取教訓,看歷史故事的時候你是“上帝視角”,邊看邊評判歷史人物,會讓人有一種智力上升的快感,我覺得讀書必須要有快感。第三,閱讀是一種積累,你看多了滄海桑田,看慣了風流人物登場和謝幕,就知道花無百日紅,那么自己的心態就會比較平和,看問題也會更通透一些。曾經有理工科大學生給我留言說,有同學問,看那些起因、經過、結果都已經講得明明白白的事情有什么用呢?我這樣回答他:“如果能夠多讀懂一些過去的故事,現在就可能會更積極地面對生活,然后會有一種更坦然的心態去面對未來。”這也是我讀歷史的最大收獲。我們正身處一個風云變幻的時代、一個信息爆炸的環境,有時難免迷茫、彷徨乃至焦慮,或者,在喧囂之中,感覺無法靜心。而在這樣的時候,多讀一些歷史,恐怕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記者:您最早是跑體育口的記者,為什么您公眾號的定位是解讀歷史?
張瑋:“饅頭說”這個微信公眾號,其實很早就注冊了,我當初只是想發一些隨筆和感想。后來我想拿一個“原創”標簽,于是就開始思考:寫什么東西能讓我持續更新下去呢?想來想去,就想到了“歷史上的今天”這樣一個題材。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從小就對歷史很有興趣,本科的專業也算與歷史有關;另一方面則是有點“投機取巧”,因為網上有很多“歷史上的今天”的資料,歷史上的每一天都發生過那么多事情,我只需要挑幾件感興趣的來評說一下就行了,完全不會有作為公眾號運營者每天找選題的煩惱。
記者:您怎么保證讓自己對歷史的解讀既客觀又不失溫度?
張瑋:關于“客觀”,我只能說,作為業余選手的我一直在努力嘗試。在“饅頭說”的一個個歷史故事中,我都盡量用一種第三方、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還原當時的歷史事件,而在每篇末尾,我都會寫一篇“饅頭說”的短文,抒發自己的感受。我一直想表達一個觀點:很多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都有兩面性。我們不能跳出當時的歷史環境,在當下用“上帝視角”去評價當時的人和事,這對當時的人來說不公平。我對“有溫度”的理解是,歷史不是冰冷的,那些看似由時間、地點和一連串數據組成的歷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構成了我們的歷史。而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人性,一定有故事,一定有溫度。
記者:您的公眾號前三年每天都有更新,而且您都是利用業余時間在寫稿,是什么讓你堅持下去的呢?
張瑋:是讀者的期待和支持。曾經的國民革命軍將軍的長孫媳婦,留言感謝我寫了她家長輩誓死抗日的故事;也有航天工程師的家屬,留言感謝我讓大家知道航天人的不易和艱辛;很多讀者,在參觀我寫過的歷史人物的博物館、故居或經過以他名字命名的路牌時,都會拍照片發給我一起分享……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去臺灣地區的大學交流的大陸女生,她在后臺留言說,上歷史課時,教授提問誰知道“四行倉庫”的故事,全班40多個臺灣學生沒人知道,而她站起來侃侃而談。她說,那是因為她在“饅頭說”看到了那篇《一座被死守的倉庫》。正是每天看到后臺成百上千讀者的留言和鼓勵,我才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記者:短視頻興起,現在很多公眾號的打開率都不高,您怎么看公眾號運營的前景?有什么應對?
張瑋:我的微信公眾號粉絲大約有65萬,公眾號的打開率大概15%,我太太的公眾號最早時打開率有百分之六七十,這沒法比。確實,現在微信公眾號的打開率普遍在下降,因為每個人每天只有24個小時,吃喝拉撒去掉以后,他玩一個小時游戲,就會少看一個小時微信;刷一個小時抖音,就會少一個小時看微信。現在短視頻興起,競爭確實很激烈,分散大家注意力的東西太多了。我除了更新微信公眾號,還在喜馬拉雅等音頻平臺做音頻節目,接下來也會在B站做歷史視頻節目。
記者:您女兒會看您的書嗎?能說說您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嗎?
張瑋:比較欣慰的是,我女兒今年開始愿意讀《歷史的溫度》了。其實她很多同學都看這套書,還來問我要簽名。她看完了《寫給孩子的論語課》,覺得里面的故事挺有意思的。我說:“你看看挺好的,倒不是說爸爸要給你看什么,而是希望你了解一些歷史故事,了解一下怎么寫好一個故事,就是一個故事應該怎么搭框架。講故事的能力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都很重要。”孩子教育這個事,我覺得還是家長的陪伴比較重要,為人父母就得多上心,不能總是讓孩子多看點書,自己卻在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