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剛剛拿到紅魔6S Pro的時候,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市面上的旗艦機都已經把配置頂到頭了,游戲手機的價值到底在哪里呢?
顯然,作為一款游戲手機,它的性能釋放和發熱情況肯定是我們測試的重點,今天我們就主要從這兩點出發,來看看紅魔6S Pro到底能否滿足我這個重度游戲玩家的需求。
不過在此之前,還是要先給大家科普一下,這個散熱相變材料到底是什么。
相變,就是改變物質的狀態,物體在液體、固體、氣體這三個不同狀態之間變化就叫作相變。而相變過程需要吸收或者釋放大量的熱量,所以用它作為散熱材料是可行的。
沒聽懂?再舉一個例子:生活中最常見的水其實就是一種相變材料,在0℃時,如果水繼續釋放熱量,就會變成冰;在溫度升高時,則會從固態的冰,逐漸變成液態的水,同時吸收大量熱量。
紅魔6S Pro選擇的是正二十一烷(C21H44)作為散熱相變材料,這種材料被廣泛運用在航天技術中。紅魔將它用在手機上,也是因為它的熔點在40~41℃之間,這個溫度剛好也是可以比較明顯感覺到手機發熱的溫度。
手機低溫工作時正二十一烷保持固態,一旦CPU開始高負載運行,溫度升高到40℃左右,正二十一烷就會逐漸液化,同時吸收大量的熱量,以達到散熱降溫的目的。
所以從理論上看,使用正二十一烷作為手機的散熱相變材料是合理的,再結合此前就一直有的主動風冷散熱系統,在散熱方面應該會有進步,接下來,我們就來驗證一下這樣的判斷。
首先,我們來看看它的性能表現:紅魔6S Pro采用了高通驍龍888+ +LPDDR5+UFS3.1的搭配,屬于目前的性能最強三件套,當然,這也是游戲手機的基本操作了。
從跑分軟件可以看到,安兔兔得分87萬+,Geekbench5單核得分1181,多核得分3663,和我們此前測試過的驍龍888+機型相比,優勢比較明顯,紅魔的性能優化做得還是很到位的。
這樣的配置,顯然已經“性能過?!保趯嶋H測試中表現同樣如此?!逗推骄ⅰ愤@樣的游戲輕松滿幀運行,而且幀率十分平穩,全程幾乎都沒有波動,更別說《王者榮耀》這類對性能要求不那么高的游戲了。
當然,我更關心的其實是溫度。
我們拿到的是氘鋒透明版,機身背部采用了半透明設計,在風扇啟動時也可以看到它的工作狀態,再加上RGB燈,至少在視覺效果上,就覺得挺涼爽的。只是這個RGB燈是固定顯示的,如果能夠跟隨風扇一起轉動,那就更好了。
我連續測試了抖音、微信、微博等日常應用,再加上《和平精英》等主流游戲,發現紅魔6S Pro的溫度一般不會超過40℃。當然,這是在開啟主動散熱風扇的前提下(建議大家在設置中開啟智能調節,系統會根據機身溫度自動控制轉速)。通過熱成像儀也可以看到,出風口處散發出了大量熱量,主動風冷效果“肉眼可見”。
其實在游戲狀態下,40℃的機身溫度和其他驍龍888+平臺的旗艦機相比優勢并不大,我們再來看看它“火力全開”時的表現。
在這個環節,自然是用《原神》進行測試,先來看它的幀率情況。
從實測數據可以看到(開啟最高畫質),整個游戲過程都可以保持在55fps左右,最低處也有43.9fps,整體幀率相對平穩。
不過,游戲進行了20分鐘左右機身就有微熱的感覺,橫屏握持時,靠近攝像頭的區域更加明顯,另一側則相對較好。
用熱成像儀測試,機身溫度已經達到了45℃,這個結果有點出乎意料,以散熱為賣點的游戲手機,機身溫度竟然比其他驍龍888+平臺機型還要更高?
觀察CPU占用情況可以看到,紅魔6S Pro的CPU調用是比較積極的,多數時間八個核心都在全力以赴,頻率普遍在1800MHz以上。作為參考,部分驍龍888+機型即使是交戰時也會保持在1500MHz附近,并沒有完全發揮出芯片的全部性能。
此前我就說過,手機廠商可能會適當降低CPU運行頻率,犧牲部分性能,來達到更好的能耗控制。而紅魔則是選擇了相對激進的風格,讓CPU大膽輸出,保持高幀率運行,再用更強的散熱系統去控制溫度,保持更好的游戲體驗。
雖然游戲過程中機身發熱比較明顯,但我也發現在結束游戲后,通過風扇、導熱凝膠、散熱片等一整套散熱系統的協同工作,不到5分鐘就可以從45℃降到37℃以下(用手觸摸已經感覺不到溫度),短時間實現近10℃的降幅,這套散熱系統還是挺給力的。
經過這一系列的測試,相信大家對紅魔6S Pro的性能以及散熱情況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了解。作為一款游戲手機,這顯然不是它的全部,在紅魔6S Pro中,還針對游戲進行了許多系統級的優化。
比如桌面小部件,一般手機都是用于顯示天氣、時間、資訊等(紅魔6S Pro也有),而紅魔6S Pro還提供了刷新率調節、游戲風扇、內存清理等和玩家關系更密切的功能。
除了風冷,紅魔系列手機還有一個特色就是IC觸控肩鍵,而在紅魔6S Pro上,又新增了一個腰鍵。它位于機身背部,橫握手機時剛好在中指附近,觸發條件為滑動,有點像扣扳機的感覺。不過我實際測試了很久,還是不太容易觸發,建議官方繼續對這個操作進行調試。
在游戲之外,紅魔6S Pro還使用了新一代屏下光學指紋,提高解鎖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新玩法——心率監測。我使用AppleWatch進行了對比,多次測試發現兩個設備的結果比較接近,誤差在5次/分鐘以內。遺憾的是沒有提供歷史數據,如果能提供數據曲線或者一些醫療建議,這個功能將會更加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