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云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2013年5月,“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榮膺“中國首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稱號。普洱市作為普洱茶的起源地之一,擁有完整的古木蘭化石和茶樹的垂直演化系統。
一、寧洱古茶園
1.歷史傳承
寧洱縣困鹿山古茶園地處無量山南段余脈,為瀾滄江水系和紅河水系的分水嶺。困鹿山,常年云遮霧繞、雨水充沛,清朝時為皇家專用貢茶園。在困鹿山皇家古茶園內,有400余年的栽培型古茶樹400多棵,最大一株樹高9.8米,基部干徑0.58米。
寧洱縣扎羅山古茶園位于磨黑鎮團結村松丫小組丫口寨扎羅山坡上,種植方式為條植,樹齡400余年,種植面積200畝,有古茶樹4500株,屬普洱茶種。在扎羅山原始森林中有寧洱縣最大的一棵野生古茶樹,樹圍達2.8米。
2.開發利用
在最高海拔2271米、總面積10122畝的困鹿山原始森林地域內,散落著眾多千年以上的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和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古茶樹,是目前寧洱縣發現的最大古茶園,也是古茶樹最密集、種類最豐富、周圍植被最好的古茶園。
2012年,困鹿山古茶園的保護與開發得到了普洱市的高度重視,古茶園內茶農搬遷到茶園外新的定居點,減少了茶園的生活污染。
扎羅山古茶園保持著原生態,未受過人為破壞。扎羅山的連理茶很奇特,同株連理的栽培型古茶樹很多,有的一株上連理的枝就多達10余處。此外,還有更為奇特的異株連理,一株白茶的枝條和另一株紫芽茶的枝條連在了一起,盡顯茶山的神奇。
二、瀾滄古茶園
1.歷史傳承
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分布在瀾滄縣境內的惠民鎮景邁、芒景2個村民委員會轄區范圍內,距縣城70余公里,茶園面積16173畝。古茶林的馴化與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80年,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景邁、芒景古茶園的茶樹種植于公元696年。早在公元1139年前,景邁大平掌就出現了茶葉交易市場——“嘎轟”。清代乾隆中期以后,景邁山的茶葉成了孟連土司享用的貢品。沿著茶馬古道,茶葉遠銷東南亞、南亞等國。
邦崴古茶園在距瀾滄縣城150公里外拉祜族和布朗族雜居的瀾滄江畔,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云霧之中,茶園周邊被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環抱,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林中有村。舉世聞名的過渡型古茶王——邦崴過渡型古茶王就生長在富東鄉境內海拔1900米的邦崴村新寨寨腳。邦崴村茶王樹,樹高11.8米,樹幅寬8.2米×9.0米,根部干徑1.14米,樹齡在1000年左右,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最古老的野生型與栽培型間的過渡型大茶樹。
2.開發利用
瀾滄古茶園開發管理與保護得到了政府與村民的高度重視,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景邁山古茶林已于2012年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景邁山古茶園的茶樹在天然林下種植,是最為古老的種植方式。古茶林的開發管理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民俗文化保護機制。
芒景古茶園設有防護線,一條從來無人砍伐過的原始森林帶,寬約40米圍繞在茶園周圍,具有防風、防火、防霜凍和規范人們行為的作用。在防護線以內,除了栽種茶樹以外,不可以栽種其他農作物。布朗人的茶園內,每戶每塊地都會有一棵茶魂樹。茶魂樹即每一塊茶地里舉行儀式后種植的第一棵茶樹。茶魂樹會“監督”進入茶園的人,讓其自覺遵守規范。每年春茶開采前,要算好日子為茶魂樹獻禮。
三、鎮沅古茶園
1.歷史傳承
普洱鎮沅老烏山擁有上萬畝種植在雨林中的千年古茶樹,老烏山鎮沅茶區主要分布于按板鎮羅家、文立、那布三個村民委員會。老烏山茶神樹是老烏山現存最大的一株栽培型古茶樹,相傳樹齡上千年,樹高9米,現每年可采干茶約15公斤。
鎮沅田壩“老海塘茶”,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朝永樂年間。據田壩鄉瓦橋村的一座墓碑和有關村民家譜等資料記載,生活在老海塘村小組的漢族人,為躲避戰亂,于明朝永樂十年,從江西遷到海塘村定居,從此開啟了茶園的規模種植。老海塘古茶山目前還留存有栽培型古茶樹1150畝,樹齡在100~800年不等,呈塊狀分布,茶園多在叢林與村寨邊。
2. 開發利用
在老烏山,隨處可見農戶家房前屋后或地邊零星生長的古茶樹,以干徑0.1~0.3米的百年古茶樹居多,有獨樹成林的大葉種茶,也有樹枝彎彎曲曲的革枝楊柳茶,還有眾多的藤條茶。
田壩古茶園最出名的茶是“老海塘茶”,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田壩古茶山古茶園呈塊狀分布,大多數混雜在叢林之中,部分在村寨邊,與糧間種,管理一般,樹勢較強,品質優良。
馬鄧古茶山自古盛產名茶,居鎮沅的傳統名茶之首。因其歷史上以制作綠茶而出名,故又稱馬鄧大綠茶,早在300年前,就揚名于云南省內外,也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
振太古茶園主要分布在鎮沅縣振太鎮山街抬頭、界牌、興隆和文怕村等彝漢混居村寨。振太古茶山是鎮沅縣面積最大的古茶山,茶園面積約13245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街村打筍山古茶園。
(本刊編輯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