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摘要:本文以汽車反作用桿支架復合斜面加工為例,通過先行對基面和銷孔的加工,組合角度的計算,最終按計算好的角度要求組合夾具,選擇好刀具及切削參數,從而實現(xiàn)在普通銑床進行復合斜面加工。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rocessing of the composite inclined surface of the automobile reaction rod bracket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first processing of the base surface and the pin hole,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ombined angle, and finall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ixture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ed angle, the selection of the tool and the cutting parameters, so as to achieve the ordinary milling machine performs compound bevel processing.
關鍵詞:復合斜面;普通銑床;銑削加工;角度計算;工裝調整 ;切削參數
Key words: compound inclined plane;ordinary milling machine;milling processing;angle calculation;tooling adjustment;cutting parameters
中圖分類號:U472.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57X(2021)18-0134-02
1? 概述復合斜面及相關問題和設計思路
1.1 復合斜面? 所謂復合斜面,是由兩個角度的平面合成一個復合角,形成復合斜面。該類零件的加工在五軸加工中心上很易實現(xiàn),但是在普通銑床上卻無法直接實現(xiàn)復合角度的銑削加工。因為立銑機床主軸可以繞Z軸擺動,工作臺在X-Y面水平方向運動,臥銑機床工作臺能轉動,但主軸不能擺動,所以無法直接實現(xiàn)兩角度復合斜面加工,而需要采用特別的加工方法。下面以汽車反作用桿支架復合斜面加工為例,介紹在普通銑床上加工復合斜面的方法。
1.2 問題闡述? 對復合斜面現(xiàn)有的加工方式中一般是通過兩坐標軸與三坐標數控機床進行聯(lián)動來實現(xiàn)兩軸半的聯(lián)動加工,通過插補任意兩軸聯(lián)動而單獨將第三軸進行周期性進刀。但是,這種現(xiàn)有的加工技術對復合斜面的加工精度會帶來一定影響。主要原因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體現(xiàn):一方面,由于復合斜面受空間幾何角度的影響,會和水平面形成不同的二面角,即便切削步距比較穩(wěn)定,但加工面的粗糙度仍會變化。另一方面,將刀具磨損和走刀速度進行排除,第三軸單獨周期性進刀即不同的切削步距是影響加工面粗糙度的重要因素。如果切削步距大于正常值,加工面的粗糙度會隨著變大,不符合技術標準,如果減小切削步距進行二次試切會增加加工時長,對工作效率造成不利影響;如果切削步距小于正常值,加工面粗糙度也會隨切削步距的變小而變小,雖然從某種程度上提升了技術標準,但加工效率會受到影響。由此可見,實現(xiàn)對復合斜面高效、經濟的加工對我國加工行業(yè)的整體質量非常重要。
1.3 設計思路? 根據加工技術現(xiàn)有的缺陷,可以結合斜面本身復雜的結構及加工特點,深入研究不同的加工參數從中找尋合適的切削步距,利用特定算法將切削步距和加工面粗糙度之間的關系準確確定,在滿足加工標準的基礎上,達到全面控制復合斜面加工物件高精度粗糙度的目的。通過反復的試驗和計算對比,可以看出在實際銑削時測試表面可以較好的均衡加工質量及效率,對無法實現(xiàn)一次性完美加工及精度偏差等問題有顯著改善。由此可見,通過專門設計工藝加工條件,對比較復雜的復合斜面加工場合達到預期加工有明顯效果。
2? 零件簡介
汽車反作用桿支架如圖1所示,多用于工程自卸車,材料是QT450-17。零件形狀比較復雜,有兩個17mm厚平行的單斜面、兩個復合斜面,復合斜面公差為±15′,并與兩銷孔連線的中心線對稱。
3? 加工方法
按照常規(guī)工藝路線必須先加工底面及兩銷孔,然后以底面及銷孔定位,加工復合斜面。而加工復合斜面,必須有兩個轉動,無論臥銑、立銑都必須再加一個附加轉動才可以加工,如果用立銑加工必須用一套彎板工裝把零件豎立擺放,用百分表按20°40′的比例(即100∶37.721)把銷孔找正,找正方法與后面介紹的工裝角度調整方法基本相同,然后主軸擺9°45′,再需按角度比例找正盤刀端面(即100:17.183),該工藝路線可行。
采用臥銑加工,臥銑主軸不能擺動,必須兩次轉動工件(或工裝)。按圖紙要求,先水平轉20°40′,再轉仰角9°45′,這樣工裝夾具不易實現(xiàn)。分析后決定調整工序,即先轉仰角,再轉水平角,如果仍然轉動角度9°45′和20°40′,合成后角度不正確。應按圖紙角度先轉一個仰角,按尺寸計算此角度。同樣,水平角也需計算獲得。
通過研究分析確定,首先把基面和銷孔加工好,然后按計算好的角度要求組合夾具,選擇好刀具及切削參數,在普通銑床實現(xiàn)復合斜面加工。
3.1 角度計算? 用圖2(a)所示(取一半零件)的立體幾何圖形代替,其中的OAB平面對應的是向視圖,即∠AOB=9°45′;OAD相當于主視圖,∠AOD=20°40′;OCD平面對應的是左視圖;那么∠DOC就是左視圖的仰角,也就是要轉的第一個角度;∠BOC就是轉完仰角后,水平的轉角。為了計算方便OA取100,那么根據圖2所示可以得出以下尺寸:
∵ OAB是直角三角形,∠OAB=90°
OA=100,∠AOB=9°45'=9.75°
∴ AB=OA*tg(∠AOB)=100*tg9.75°≈17.183
OB=OA/cos(∠AOB)=100/cos9.75°≈101.466
如圖2(b)所示
∵ OAD是直角三角形,∠OAD=90°
OA=100,∠AOD=20°40'≈20.667°
∴ AD=OA*tg(∠AOD)=100*tg20.667°≈37.721
OD=OA/cos(∠AOD)=100/cos20.667°≈10
再依據圖2(c)、(d)算出∠COD和∠COB
∵ ABCG是矩形
∴ CD=AB=17.183;BC=AD=37.721
∴∠COD=arctg(CD/OD)=arctg(17.183/106.878)≈9.133°
∴∠COB=arctg(BC/OB)=arctg(37.721/101.466)≈20.393°
3.2 工裝調整? 在加工前,必須先調整工裝的相互位置及角度,這是工件正確加工的關鍵。無論立銑、臥銑調整角度的方法是一樣的,即先按角度算出比例,然后按比例進行調整。以臥銑為例,選用組合夾具,在調整角度前,必須先調整好兩個定位銷距離,并讓其與側面平行。然后,根據計算結果,先調9.133°,首先橫向(平行床槽方向)找正工裝,然后用百分表在垂直工作臺方向上頂住夾具工作面,縱向(垂直床槽)移動到近似于端點,將表清零。因9.133°的比值為100∶16.08,考慮百分表的行程一般小于10mm,所以將工作臺(夾具)縱向移動距離取50mm,則百分表數值的變化應為8.04mm。若非此數,說明角度不對,根據實測值,調整夾具的角度。調整的方法,先松開兩螺帽,若小于理論值8.04mm,直接調整千斤頂;若大于理論值就先把值調到小于理論值,然后再用千斤頂將其調至理論值8.04mm,調完后鎖緊兩螺帽,用百分表進行測量,直到50mm長高度差在8.04mm±0.05mm時,即角度差±3.4′(100mm長差0.1mm,角度差近3.4′)時,夾具的角度才算調整好。以后加工時不能動兩螺帽,否則就必須按此方法重新調整。(特殊說明:這里的角度調整不包括機床誤差,如精度要求高或考慮機床誤差時,必須先檢機床,找一下工作臺的誤差),調整好后,采用夾具將工件安裝好。
水平角度的調整是將整個夾具轉動20.393°,轉角20.393°的比值是100∶37.18,考慮百分表行程,找正時橫向移動25mm,落差近似為9.3mm。調整、找正的方法與前面調仰角的方法相同。
3.3 刀具及切削參數的選擇? 在加工工件復合斜面時,以前序已加工底面與定位銷孔為基準,加工時把工件裝到定位銷孔上后壓緊(裝到已調整好的工裝),進行切削加工。選擇切削用量要偏小一些,要想采用大切削用量加工,工裝最好采用整體鑄件。此零件有兩個對稱的復合斜面,另一復合斜面的仰角不變,只是整個工裝需反方向轉20.393°,調整、加工的方法與前面相同。工件加工面寬57mm,選100mm盤刀,鑄鐵刀片,切削速度V=100m/min,則轉速300轉/分(S=100*1000/100/3.14≈318,取300);粗加工進給0.1mm/齒,即進給速度150mm/分(F=300*0.1*5=150)。精加工時進給0.07mm/齒,即進給速度105mm/分(F=300*0.07*5=105)。
按照以上方法加工后,測量角度誤差一般都在5′以內,完全達到圖紙及工藝要求。
參考文獻:
[1]任小萍.典型零件斜面的銑削加工技巧[J].新技術新工藝,2014(11):22-23.
[2]黃鵬鵬.普通銑床精確加工四棱錐卷取機的主軸斜面的方法[J].科學時代,2012(11):30-31.
[3]惲達明.金屬切削機床[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