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弦,李 寧,吳燕妮,劉鵬飛,齊保健
(首都醫科大學石景山教學醫院北京市石景山醫院 北京 100043)
鼻腔鼻竇良性腫瘤類型較多,傳統臨床上主要采用鼻內鏡手術切除小腫瘤,大部分腫瘤類型則是采用揭翻路徑或者鼻側切開手術治療,雖然這類手術能夠獲得較好的視野,也能夠徹底切除腫瘤,但是對患者正常的結構產生損傷,特別是面部瘢痕容易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伴隨著鼻內鏡的誕生,內鏡下手術能夠獲得清晰的視野、手術進路非常簡單,對患者造成的損傷小,不會留下瘢痕,因此患者術后恢復快[1]。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手術作為一類微創手術,當前關于該手術在鼻腔鼻竇良性腫瘤的研究甚少,本文就該手術治療鼻腔鼻竇良性腫瘤的療效展開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回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70例鼻腔鼻竇良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各35例。參照組應用傳統鼻部手術切除腫瘤,試驗組應用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手術治療。參照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18~58歲、平均(36.54±4.36)歲,腫瘤類型:鼻腔鼻竇內翻性乳狀瘤18例、鼻中隔毛細血管瘤10例、鼻咽血管纖維瘤5例、右后鼻孔鼻中隔后緣纖維血管瘤2例。試驗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19~60歲、平均(36.51±4.28)歲,腫瘤類型:鼻腔鼻竇內翻性乳狀瘤17例、鼻中隔毛細血管瘤11例、鼻咽血管纖維瘤4例、右后鼻孔鼻中隔后緣纖維血管瘤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術前經CT或者MRI,術后病理確診為鼻腔鼻竇良性腫瘤,伴有不夠程度的嗅覺減退、鼻塞流涕、頭痛等臨床癥狀,均符合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手術治療的適應證;均對本研究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到本研究中。排除標準:排除既往伴有鼻部過敏癥或者哮喘史、鼻部手術史、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免疫缺陷、凝血功能障礙、器質性病變、資料不完全的病患者。
參照組患者行傳統鼻部手術切除,操作方法如下:術前對患者實施全身靜脈全身麻醉,以患者鼻側的鼻根與內眥之間做1條手術切口,完全切開患者的鼻腔及鼻竇腫瘤,然后朝著鼻腔深部將瘤體邊緣進行分離,于患者腫瘤邊緣外約0.5 cm的位置剪開中鼻甲,結合腫瘤侵犯的深度,開放處于篩竇口、蝶竇氣房等等,再借助腫瘤刮匙將腫瘤基底刮除干凈,待將其完全清除后,最后用0.9%氯化鈉溶液對鼻腔進行反復沖洗,最后實施止血縫合操作。試驗組行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手術,所用的手術儀器為XION鼻內窺鏡系統以及手術器械,國產高通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系統。操作方法如下:術前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麻醉方法與參照組相同,在術前若發現患者的血壓水平過高時,術中需要給予相應的控制性降壓措施,目的是降低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根據鼻腔鼻竇良性腫瘤患者病灶位置選擇相應的手術方法,自鼻腔或口咽部置入適當角度鼻內鏡,暴露瘤體,對于較小的能夠窺見瘤體基底部的JNA,可直接將等離子射頻治療儀功能擋調至6擋在瘤體表面先行凝固,此時瘤體會縮小、顏色變深,然后在瘤體基底部凝固消融,邊消融邊沿著骨膜表面向前推移,剝離切除瘤體。當前臨床上常見的手術方案有3類,標準式鼻內鏡手術、擴大式鼻內鏡手術、聯合徑路手術方式。其中標準式鼻內鏡手術方法主要適用于腫瘤位于患者鼻腔、中鼻道區域的患者,操作方法如下:在鼻內鏡的輔助下完整地切除腫瘤,在這類手術方式過程中,需要注意應當保留0.5 cm的黏膜安全邊緣。在切除過程中,一旦發現患者的中鼻甲根部與下鼻甲根部被腫瘤所侵犯時,需要將軟骨膜與軟骨全部切除,并完全清理干凈病灶組織。針對部分額隱窩發生病變的患者,需要對額隱窩實施清理,對額竇口實施擴大處理,并在內鏡的輔助下檢查額竇內黏膜,從而確保手術的效果。擴大式鼻內鏡手術主要適用于腫瘤侵犯上頜竇內壁與上頜竇下壁的患者,需要聯合應用標準式鼻內鏡手術、鼻內鏡上頜竇內壁切除術,在行手術時選擇下鼻甲前端附著點作為切開位置,接下來逐一將頜嵴、下鼻甲前端、鼻腔外壁切開。而聯合徑路手術方案適用于上頜竇外側壁、前壁以及下壁被腫瘤侵犯的病例,在實施手術時,需要完全切除上頜竇內壁,另外還需要聯合應用上頜竇前壁開窗術,完全打開上頜竇前壁,然后再圍繞病變范圍靈活地選擇窗口的大小,在行聯合手術治療過程中,手術的原理的是通過開窗在內鏡輔助下觀察竇內情況,再借助刮匙、鉆頭等等,針對額竇內伴有腫瘤入侵的病例,選擇額竇前壁作為切口進路,針對個別病情嚴重的病例,便需要聯合應用鼻外切口手術,盡快清除腫瘤,取出瘤體后,需要將殘余的腫物清除干凈,借助帶吸引器電凝對創面予以充分電凝止血[2]。
兩組患者術后在創面上覆蓋可吸收止血紗布,選擇膠原蛋白海綿填塞竇腔,用碘仿紗條填塞鼻腔以及鼻咽部,均給予完善預防感染以及止血治療,術后72 h將鼻腔或鼻咽部的填塞物取出,觀察患者是否有活動性出血,確定無活動性出血后便可以實施鼻腔沖洗治療。術后1周患者接受內窺鏡檢查,若未見殘留病灶和并發癥時,即可出院,定期隨訪。
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對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進行評定,總分為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3]。統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應用SPSS 21.0展開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術中出血量與VAS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與術后VAS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與術后VAS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術后VAS評分/分試驗組 35 76.24±2.13 3.15±0.32參照組 35 120.25±6.35 4.12±0.52 t 38.874 9.399 P<0.05 <0.05
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當前臨床上治療鼻腔鼻竇良性腫瘤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但是如果切除不徹底,容易引起復發,嚴重時還可能發生惡變。而鼻內鏡手術因為其能夠在手術過程中提供良好的視野,與傳統的開放性手術相比,較好地保護了患者鼻腔生理結構與功能,對患者帶來的創傷小,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等諸多優點在臨床上得以推廣[4]。
在上文選擇了鼻腔鼻竇良性腫瘤作為研究對象,比較了對患者分別實施傳統鼻部手術切除腫瘤術與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手術,結果顯示: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手術術中出血量與VAS評分均低于傳統鼻部手術,并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傳統鼻部手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與傳統鼻部手術相比,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手術的創傷更低、疼痛更輕、并發癥更少,在促進患者康復中效果更加顯著。這主要是因為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手術可以獲得清楚的視野,徹底將腫瘤清楚,降低了復發率,并且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手術所需時間較短,患者出血量更少,術后并發癥更少,有助于患者康復,另外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手術對患者的生理干擾小,不會對患者頜面部發育造成影響[5]。
綜上所述,針對鼻腔鼻竇良性腫瘤患者,實施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手術治療,術中出血量低,切口疼痛輕,并發癥少,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