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祝華,丁德富
(東臺市弶港鎮醫院 江蘇 鹽城 224237)
四肢創傷軟組織缺損是臨床較為常見的骨科損傷,患者一般在發生燒傷、外傷及骨折后,四肢皮膚及其組織形成卻損傷傷口,在缺損后無法保護內部組織,易導致感染的發生,局部可出現血液障礙,最終可導致截肢[1]。臨床對于四肢創傷軟組織缺損的治療較為困難,多采用常規換藥方式進行治療,但創面愈合往往較為緩慢,收獲效果并不理想[2]。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在臨床治療創面損傷中已有證實,可加快傷口愈合,并可改善皮膚的局部血供,但對于四肢創傷性軟組織損傷中的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3-4]。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四肢創傷軟組織缺損創面采用VSD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對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1月收治的82例四肢創傷軟組織缺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采用常規換藥的40例患者納入對照組,采用VSD治療的42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創傷位置:上肢22例,下肢18例;軟組織缺損原因:重物砸傷14例,機械絞傷11例,車禍傷15例;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38.23±5.56)歲。觀察組男30例,女12例;創傷位置:上肢25例,下肢17例;軟組織缺損原因:重物砸傷14例,車禍傷17例,機械絞傷11例;年齡21~61歲,平均年齡(39.36±6.5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并簽署同意書。(1)納入標準:①四肢創傷并伴有軟組織缺損;②無法進行一期縫合;③難以自愈;④創面面積在5.0 cm×12.0~47.0 cm×26.0 cm;⑤病例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①血管阻塞;②惡性腫瘤;③合并糖尿病;④合并癲癇。
患者入院后,待生命體征平穩,對傷口立即進行清創、縫合處理,對于合并骨折患者進行內固定治療。觀察組采用VSD治療:根據創面形狀、大小對VSD敷料進行裁剪,使VSD引流管所有端口和側孔均位于VSD材料內,并將其覆蓋于創口。對創面周圍組織進行處理,將血污取出后,進行脫碘處理,在VSD輔料外采用薄膜密封覆蓋創面;對于套脫傷仍有活力皮膚反取皮,回植于皮膚上,VSD覆蓋,連接裝置,三通連接頭接引流管,負壓開放后,持續吸引24 h,定時觀察負壓封閉的引流裝置,定時更換負壓引流瓶,于創面無紅腫滲出且新鮮肉芽長出時,進行相應的植皮術或皮瓣成形術,封閉創面。根據創面情況更換敷料。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盡量無張力縮小創口范圍,采用無菌黃油紗外敷創面,根據創面情況,1~2 d更換敷料,術后進行抗破傷風、抗感染治療,待創面肉芽生長滿意后進行植皮術治療,封閉創面。
(1)臨床指標:記錄換藥次數,創面愈合時間、平均血流量、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時間。(2)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評分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7 d后的疼痛程度,其中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3)治療7 d結束時,統計兩組感染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2.0軟件,計數資料使用頻數、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應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住院時間及創面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換藥次數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創面愈合時間/d組別 例數 換藥次數/次住院時間/d抗菌藥物使用時間/d觀察組42 1.79±0.57 18.01±3.68 20.24±2.93 3.63±1.29對照組40 8.63±1.61 25.28±4.81 31.61±4.37 7.89±2.23 t 25.889 7.709 13.899 10.652 P 0.000 0.000 0.000 0.000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兩組VAS評分均比治療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7 d t P觀察組42 5.02±0.81 1.44±0.65 22.340 0.000對照組40 5.15±0.84 4.07±0.72 6.174 0.000 t 0.713 17.378 P 0.478 0.000
隨訪1個月,對照組發生感染5例,發生率為12.50%;觀察組無感染發生,發生率為0.00%;兩組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91,P<0.05)。
皮膚及軟組織缺損、腫脹和壞死是四肢創傷創面易伴發的問題,且傷口難以一期閉合,導致肌腱和骨外露,造成傷口愈合困難或不愈合[6]。清創、縫合是臨床傳統傷口處理方法,對于不能縫合的患者,用油紗布等敷料覆蓋,然后更換敷料,創面肉芽生長后,進行皮瓣移植或植皮,但總體效果不理想[7]。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住院時間及創面愈合時間均比對照組短,換藥次數比對照組少,治療7 d時VAS評分比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四肢創傷軟組織缺損創面采用VSD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促進創面愈合。廖雄[8]等研究,通過VSD治療60例四肢皮膚缺損合并感染,結果平均創面平均愈合時間為17 d,與本文結果相似。VSD可及時清除壞死組織及創面的滲液,且生物半透膜封閉創面是一種無毒、無刺激、無過敏的生物材料,可直接充分接觸受損創面,并確保創面的氣體和水蒸氣向外透出[9]。同時密封創面,阻斷外界細菌,而引流管為多側孔的硬質硅膠管道,具有不易變形的優點,對受損的創面有持續引流的作用,使創面感染的概率降低,保證負壓引流通暢[10]。此外,VSD可增加創面的血供,改善微循環,對肉組織的快速生長有利,同時促進成纖維細胞和內皮細胞的增殖,有效調節創面明膠酶活性,迅速降解膠原和明膠,達到創面快速愈合的目的;其次,VSD可促進神經肽分泌,促進創面愈合,且VSD操作較為簡單,無需天天換藥,可有效減少換藥次數,縮短病程,減輕患者的痛苦[11]。但同時在采用VSD前應進行徹底清除并止血,可放置沖洗管接0.9%氯化鈉溶液對深創面進行持續沖洗;在術中封閉創面是重要步驟,故在操作過程中應耐心,且封閉應嚴密;術后應加強觀察,確保創面引流通暢和有效負壓,并結合抗感染治療,并重視支持治療,及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補充營養。此外本研究還對兩組感染發生率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兩組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2種治療方案的感染控制相當,可能與本研究納入對象的條件設置有關,后期還應大樣本,進一步分析VSD在四肢創傷軟組織缺損創面中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四肢創傷軟組織缺損創面采用VSD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縮短創面愈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