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華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同濟康復醫院>婦產科 廣東 佛山 528000)
多囊卵巢綜合征是婦產科較常見的疾病,也是非常復雜的內分泌疾病,病因不明確。臨床上以月經紊亂,皮膚痤瘡,多毛,卵巢多囊樣改變等為主表現[1]。多囊卵巢綜合征是育齡女性最常見的引起不孕的原因,其中胰島素抵抗與卵巢功能紊亂導致性激素分泌異常為最主要的發病機制,嚴重時導致患者不孕[2],嚴重危害女性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殖健康,導致其夫妻感情及生活質量降低[3]。PCOS不孕癥目前多依靠促排卵治療,但由于卵巢反應性難以控制,部分患者仍難以獲得受孕[4]。臨床上采用傳統的單用促排卵效果并不理想,我們采用3種不同促排卵藥物治療,做出對比,積極探索新的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的方案及其價值。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促排卵治療的多囊卵巢綜合征不孕患者60例,入組患者年齡23~40歲,平均年齡(29.45±3.66)歲;平均體重指數(BMI)(24.36±3.12)kg/m2。隨機分為三組:克羅米芬組(20例),來曲唑組(20例)、尿促性素組(20例)。(1)納入標準:①符合PCOS診斷標準[5];②符合不孕癥診斷標準[6],且排除其他因素所致不孕;③年齡23~40歲;④子宮輸卵管造影至少有一側輸卵管通暢。治療前均詳細告知患者病情,獲得患者同意。(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婦科疾病,引起女性不孕原因: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子宮畸形、宮腔粘連等;②合并甲狀腺功能異常、肝腎功能異常、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③既往有卵巢手術或卵巢放化療史;④男性精液異常等男性不育因素。
以下為治療的初始量,若無優勢卵泡發育、未懷孕,則下月開始第2療程治療。并藥物適當加量,直到卵泡直徑≥18 mm。克羅米芬組:在孕激素撤退出血或月經來的第5 d,患者口服克羅米芬(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40688)1片(50 mg),1次/d,連續服用5 d。來曲唑組:在孕激素撤退出血或月經來的第5 d,患者口服來曲唑(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0140149)1片(2.5 mg),1次/d,連續服用5 d。尿促性素組:在孕激素撤退出血或月經來的第5 d,患者肌肉注射尿促性素(國藥準字H20023863)75 mg,1次/d,連續肌注5 d。
藥物促排卵治療5 d(月經來潮第10~12 d)后,開始對患者進行陰超檢查。監測卵泡大小及子宮內膜厚度。當至少有1個優勢卵泡出現(卵泡直徑≥18~20 mm),開始肌肉注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 000~10 000 U,誘發其排卵,并在注射當天,抽取肘靜脈血,測定雌二醇(E2)、黃體生成素(LH)、孕酮(P)。并與注射后24~36 h內,指導夫妻同房,48 h后陰超檢查,是否排卵。若排卵,開始肌注黃體酮支持治療。患者于排卵2周后,抽血查HCG水平,排卵1個月后行陰超檢查,確定是否妊娠及妊娠情況。
抽血及B超監測性激素、排卵及妊娠判定。統計分析三組患者的性激素變化、排卵率、臨床妊娠率、子宮內膜厚度、成熟卵泡數量等助孕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1.0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兩兩比較)或F檢驗(多組間比較);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數據兩兩進行對比,尿促性素組在子宮內膜厚度及臨床妊娠率,顯著高于其他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克羅米芬組與來曲唑組比較,除子宮內膜厚度外,其他各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促排卵及妊娠比較
多囊卵巢綜合征屬于育齡期婦女十分常見的內分泌相關疾病,多數研究已經證實,本病發病與胰島素抵抗及卵巢性激素分泌功能紊亂有關[7]。PCOS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是月經失調、多毛和痤瘡,還有排卵障礙導致不孕等。PCOS患者的卵泡發育異常,表現為早期卵泡生長過多,但其生長受到抑制,不發生優勢卵泡的選擇和排卵,大量小竇狀卵泡發育停滯甚至閉鎖,最后導致不孕[6-7]。PCOS患者因稀發排卵,自然妊娠概率非常低,如有生育要求,往往需要進行促排卵治療才能夠達到受孕的目的。PCOS患者以經過治療來改善上述癥狀[8],臨床上首先進行預處理,包括調整生活方式、改善高雄激素及糖脂代謝紊亂,之后進行監測排卵及不孕癥的二線、三線治療。如果患者經過基礎治療仍沒有恢復排卵,可通過使用克羅米芬或來曲唑或促性腺激素等促排卵治療[9]。相關醫學研究表明,在PCOS不孕癥患者的治療中,與克羅米芬、來曲唑治療相比,小劑量尿促性素(HMG)治療更能促進促排卵效果的提升,同時具有較高的臨床妊娠率。
氯米芬是目前臨床較為常用的促排卵藥物,通過作用于下丘腦進而以機體雌激素受體競爭進行活性部位,降低下丘腦抑制作用,并促進機體雌激素等性激素水平的升高。但單純應用氯米芬,其不良反應較多,尤其是引起雄激素水平升高而不利于患者妊娠。來曲唑具有較短的半衰期、較高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不會影響子宮內膜,但傾向于單卵泡發育,排卵率較低。尿促性素中FSH可有效促進卵泡發育,而LH可刺激卵泡成熟排卵和黃體發育;尿促性素對宮頸黏液及子宮內膜受體無明顯影響,同時產生雌激素促進子宮內膜增生,增加子宮內膜容受性,有利于患者胚胎的種植。
本研究中,我們比較了3種促排卵方案(克羅米芬、來曲唑、尿促性素)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三組患者中尿促性素組患者的臨床妊娠率、子宮內膜厚度等,均高于克羅米芬組和來曲唑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間OHSS發生率、多胎妊娠率、異位妊娠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克羅米芬組與來曲唑組患者的排卵率、臨床妊娠率、早期流產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些均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PCOS不孕癥患者采用尿促性素促排卵的治療效果,較克羅米芬、來曲唑好。但需要肌肉注射,其推廣較口服藥物難度大,需要臨床依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除此之外,本次由于觀察的樣本例數偏少,還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加樣本量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