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馮茜,何莉君
(綿陽市中心醫院肝膽外科 四川 綿陽 621000)
肝癌是臨床一種十分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具有極高的發病率,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現居全球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6位,對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均有極大的威脅力度[1-2]。肝癌介入手術是通過對肝動脈灌注化療藥物和血管栓塞來阻斷腫瘤細胞血液供應,并最終達到快速縮小并凋亡腫瘤細胞的目的,該治療方法效果良好,且可重復治療,對患者預后質量的提高程度較高,但仍需輔以全面優質的護理干預,以減輕患者治療疼痛和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3]。品管圈最初于20世紀90年代被應用于醫療行業,對醫院整體管理質量的提升效果得到了廣大人群的認可,基于此,為進一步提升肝癌介入手術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與預后質量,本文將品管圈應用其中,以觀察其實際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10月我院100例接受肝癌介入術患者,并按照“抓鬮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37~79歲,平均年齡(49.92±12.13)歲,病程0.6~7年,平均(2.57±0.97)年。觀察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38~80歲,平均年齡(50.08±12.54)歲,病程0.5~6年,平均(2.48±0.9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納入標準:①所選患者均符合肝癌相關診斷標準,且均符合肝癌介入術相關適應證;②所選患者均臨床資料完全;③所選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參與研究。(2)排除標準:①合并存在心、肺、腎等器官嚴重功能障礙、其他惡性腫瘤、全身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②合并存在認知、溝通、意識等方面障礙的患者;③治療依從性極低或中途脫落研究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圍術期護理:術前給予口頭健康宣教和手術準備,術中積極配合,術后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遵醫囑給藥和給予飲食、生活等方面的基礎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應用品管圈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1)成立品管圈:采取自愿原則進行圈友選擇,包括1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3名護師和3名護士,由副主任護師擔任圈長,以“護肝關愛圈”為圈名,所有圈友均需經過醫院品管圈培訓師進行相關品管圈知識和護理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并保證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2)確定主題:結合醫院相關規章制度、科室現狀、患者具體情況與圈友能力等方面綜合進行討論,并最終確定品管圈主題為“提高肝癌介入術患者的疾病認知程度與術后生活質量”。
(3)調查現狀與分析原因:圈友通過查詢患者臨床資料和網上相關文獻資料,并通過頭腦風暴分析患者出現疾病認知程度和術后生活質量低的原因,具體為:①患者對肝癌介入手術了解不深,且缺乏全面有效的了解渠道;②患者因病情、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出現緊張、焦慮、不安等負性情緒,導致疾病治療積極性受到影響;③肝癌介入術后常見并發癥包括了惡心嘔吐、發熱、上腹疼痛、食欲不振等,但臨床缺乏系統針對的預防措施;④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大、工作積極性不高,導致患者難以接受到優質高效的護理服務。(4)設定目標:根據所分析出的原因,圈友結合自身能力及患者護理需求最終討論確定本次品管圈活動目標值:患者疾病認知程度提升至85%以上,并盡量提升其術后生活質量。(5)實施對策:①統一護理流程,定期開展培訓:醫院制定統一的肝癌介入治療的圍術期護理流程,并建立獎懲機制,以提升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肝癌介入治療的相關知識及護理技巧,重點培養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和風險防范意識,以盡可能排除及預防護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風險隱患。②個性化健康宣教:在患者入院之初便及時進行有效溝通,并結合患者年齡、文化水平等給予個性化的健康宣教,宣教方式可為“一對一”宣講、發放宣傳手冊或播放宣傳視頻、組織參加宣教講座等,宣教內容包括疾病與肝癌介入術的相關知識,重點告知手術的成功率與注意事項,以提高患者治療的積極性。③針對性心理疏導:在患者入院之初便對其心理健康狀態給予全面科學地評估,并結合其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等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可通過適當裝飾病房、指導患者進行冥想、聽音樂、督促家屬多加陪伴鼓勵等方式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必要時可組織病友交流會,以獲得經驗與心得,提升對生活的熱情。④預防術后并發癥:a:惡心嘔吐:術前術后禁食,術中給予止吐藥,術后肌注鹽酸異丙嗪,并加強患者心理護理。b:發熱:38℃左右患者不予其他干預,僅囑咐患者多加飲水;39℃以上患者給予物理、藥物等干預。c:上腹疼痛:程度輕者以放松療法、音樂療法、暗示等方法進行注意力分散,程度嚴重者遵醫囑給予適量鎮靜鎮痛藥物。d:食欲不振:術前糾正營養不良,術后2 h給予清淡流食,術后第2 d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的半流食,必要時給予胃腸功能藥物。
(1)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對比:通過發放本院自制調查問卷調查得出,內容包括入院指導、飲食知識、疾病知識、藥物知識、治療護理知識、安全知識、出院指導7個方面,總分100分,可分為掌握較差(低于60分)、基本掌握(61~80分)和完全掌握(81~100分)3種情況。(2)術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生活質量通過GQOLI-74(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4]進行評分,采用0~5分的評分法,分數越低提示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越低。
采用SPSS 20.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總掌握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比較[n(%)]
觀察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17.65±4.51)分高于對照組的(12.11±3.0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173,P=0.001)。
針對肝癌的治療臨床一般建議選擇肝部分切除或完全切除的手術方法,雖然可極大程度去除病灶,但也容易對機體造成極大損傷,因此,對于不愿意手術或實施肝切除手術的患者可首先推薦肝癌介入手術,這是所有肝癌非手術療法中效果最為突出的一種[5]。
品管圈是指由相同、相近或互補性質的工作場所的人們自發組成一個遵照一定活動程序來解決工作場所面臨的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問題的小圈團體,它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可較大程度提高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6]。相關研究證明,將品管圈應用至臨床護理工作中可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和患者的預后質量。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健康知識總掌握程度94.00%高于對照組的74.00%,且術后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升品管圈的護理效果良好,這是因為,圈友均屬自發參加,且在主體確定、現狀調查、原因分析、對策實施等方面均有高度參與感,因而護理積極性明顯得到提升,護理服務質量也隨之提高,此外,隨著品管圈活動的展開,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負性情緒、術后相關并發癥均得到有效的解決,因而最終生活質量得以提升[7]。
綜上所述,對肝癌介入術患者應用品管圈護理模式可提高其健康知識掌握程度,改善預后,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