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潔
(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 廣東 廣州 51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種因氣道持續性阻塞引起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肺部疾病,其病情多呈現進行性、不可逆性發展[1]。COPD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患者氣促、胸悶、咳痰等癥狀較日常明顯加重,肺功能快速惡化,是引發呼吸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2],因此,對AECOPD患者實施高質量的急救治療和護理十分重要。研究表明[3],AECOPD的發生和進展均與患者自身的遵醫行為和心理狀態密切相關,AECOPD患者除了忍受機體的極度不適外,心理方面難以避免的會出現焦慮等負性情緒,導致患者的自我效能處于較低水平,進而影響患者的遵醫行為和救治信心,不利于疾病預后。自我調節理論由Bandura等[4]提出,該理論認為健康行為主要包括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及自我調整3個階段,個體能在不斷的評估及調整過程中選擇最優的健康促進策略。本研究基于自我調節理論的指導對AECOPD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旨在探討其對患者遵醫行為和自我效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擇2020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AECOPD患者,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7例。對 照 組男22例,女5例,年 齡64~91歲,平均年齡(78.37±9.24)歲;病程1~30年,平均(10.04±7.05)年;觀察組男20例,女7例,年齡62~92歲,平均年齡(78.70±10.28)歲;病程2~20年,平均(10.0±5.3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納入標準:①患者的入院診斷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17年更新版)[5]的診斷標準;②具備正常的理解、溝通以及表達能力;③臨床資料記錄清晰、完整。(2)排除標準:①病情已進展為呼吸衰竭者;②合并嚴重的腎、肝、心等功能障礙者。
(1)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①病情觀察:密切監測患者的呼吸、心率等生命體征變化,觀察咳嗽和咳痰情況、呼吸困難程度以及有無并發癥等;②心理護理:和患者及家屬保持良好的護患關系,經常與其溝通、交流,耐心答疑解惑,針對患者的焦慮等負性情緒及時給予針對性處理;③呼吸道護理: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遵醫囑給予藥物霧化,定期濕化呼吸道,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及時協助排痰。④用藥護理:遵醫囑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注意觀察用藥反應,指導患者口服磺胺類藥物后多飲水。⑤肺功能鍛煉:指導患者進行縮唇呼吸、腹式或者膈式呼吸等呼吸運動,加強肺功能鍛煉。(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基于自我調節理論的護理,主要如下①自我觀察:通過與患者及其照顧者交流、查閱病例資料等了解患者的疾病認知情況、飲食等生活習慣、心理狀態以及遵醫行為等,評估患者的總體情況,向其進行針對性的疾病相關知識、治療和護理配合事項等健康教育;且在每次健康教育過程中,要以引導的方式讓患者回顧以往自己的疾病認知和自我護理情況。②自我判斷:向患者及其照顧者宣教如何對自我的運動、飲食、服藥等行為進行自我判斷,并發放相關健康宣教資料,讓其對自我相關行為進行客觀判斷,判斷其是否符合當前疾病治療和護理的要求。護士針對患者的自我判斷結果逐一進行核實,對判斷有偏差的地方進行糾正,并再次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③自我調整:根據自我判斷結果,護士與患者及其照顧者共同制定行為改進計劃和階段性康復目標,在實現階段性康復目標過程中,不管引導患者對自我行為進行正向調整,并督促患者持續保持健康行為。
比較兩組患者的遵醫行為和自我效能評分。(1)遵醫行為:從正確用藥、適當運動、檢驗檢查配合、合理飲食以及呼吸功能鍛煉5個維度進行評分,每個維度采用從完全不依從(1分)到完全依從(5分)的5級評分法,總分5~25分,評分越高則患者的遵醫行為越好。(2)自我效能:運動COPD自我效能量表(exercise selfregulatory efficacy scale, EX-SRES)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情緒管理、外界環境、呼吸困難管理、體力活動以及安全行為5個維度,共計21個條目,總分31~155分,評分越高則患者的自我效能越高。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自我效能評分和遵醫行為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和自我效能評分的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和自我效能評分的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遵醫行為 自我效能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27 18.67±3.73 88.11±11.40 115.48±15.56對照組27 13.78±3.92 87.63±12.76 97.26±12.12 t 4.697 0.146 4.801 P 0.000 0.884 0.000
AECOPD的發生和進展均與患者的疾病自我認知不足、遵醫行為較差并伴隨相關的不健康行為等密切相關,而臨床救治的主要目的僅為控制病情,疾病無法根治[6],因此,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遵醫行為、疾病自我管理信心和能力對其病情控制至關重要。
自我調節理論包括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及自我調整3個模塊,其中自我觀察指的是個體對影響因素的觀察和評價,自我判定指的是個體對行為及影響因素的利弊進行衡量和判斷,自我調整指的是個體在評估和判斷后的自我行為調整。該理論強調的是個體的情感和自我認知對自我行為的影響,個體可通過自我調節不斷促進健康行為[7]。本文在自我調節理論的指導下對AECOPD患者進行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遵醫行為和自我效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基于自我調節理論的護理可提高AECOPD患者的遵醫行為和自我效能感,促進病情控制。分析原因有,基于自我調節理論的護理以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為核心[8],護士通過評估患者的綜合情況實施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向其宣教運動、飲食、肺功能鍛煉等生活行為習慣以及遵醫囑服藥的具體方法和重要性,患者在被動接收相關信息的同時,不斷觀察和反思自我日常生活、服藥、功能鍛煉等行為是否符合疾病管理要求,再在護士的引導和核實下進行自我行為的調整,使相關行為不斷向遵醫行為轉變,進而促進疾病病情控制。此外,在患者的不斷自我觀察、判斷和調整過程中,護士會加強與患者及其照顧者的溝通,及時解決患者遵醫行為過程中的困惑和困難,并鼓勵患者提高疾病救治信心,使其自我效能感也不斷得到提高,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也會進一步促進患者遵醫行為的提高。
綜上所述,基于自我調節理論的護理可不斷提高AECOPD患者的遵醫行為和自我效能感,對患者的疾病病情控制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