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益興
(江陰市中醫院中醫內科 江蘇 江陰 214400)
風濕寒性關節痛(以下簡稱風關痛)同風濕寒邪入侵存在緊密關聯性,排在“風濕四病”的首位。風濕寒性關節痛,又叫風關痛,目前臨床還不清楚其病理機制,疾病的主要癥狀為膝關節疼痛,活動受到制約,骨質增生等[1]。中醫學上把風濕寒性關節痛歸到“痹癥”范疇,疾病誘因是風寒濕邪入侵機體,再加體質虛弱,致使外邪乘虛而入[2]。目前風關痛,主要是采用西藥治療,而長時間服用西藥極易損害胃黏膜,加大發生胃潰瘍風險。中醫治療風關痛,主要依據以下原則:疏通筋脈,溫通驅寒。本文分析升陽益胃湯加減治療風濕寒性關節痛的成效,選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參與實驗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43~66歲,平均年齡(54.5±3.5)歲;病程2個月~5年,平均(2.6±1.8)年。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5~61歲,平均年齡(53.4±3.2)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3.2±2.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放射學診斷,滿足風濕病學學會的診斷標準;主要癥狀是關節與肌肉出現麻木、疼痛,難以活動,滿足中醫證候診斷標準;患者知情,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使用激素類藥物治療者;嚴重肝、腎等器官疾病者;妊娠、哺乳期婦女;X線檢查顯示有典型骨質增生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布洛芬聯合小活絡進行治療。服用2次/d布洛芬緩釋膠囊(生產廠家:上海信誼天平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號H31022720),每次劑量為1粒/0.3 g,2次/d。與此同時,服用2次/d草烏甲素軟膠囊(生產廠家:昆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號H20031060),每次劑量為1粒/0.4 mg。持續治療2周。觀察組患者選擇升陽益胃湯加減治療。組方為黨參、防風、半夏、茯苓、白術、陳皮、澤瀉、白芍、獨活、柴胡、羌活等各10 g,桑枝15 g,黃芪、雞血藤、薏苡仁等各30 g,細辛3 g,甘草8 g。若患者屬于寒邪重者,在組方中再添加桂枝、附子各10 g;若為寒熱夾雜患者,在組方中再添加知母、桑葉各10 g;若屬于濕氣重者,就把組方中的白術調整為蒼術,劑量為30 g;若為明顯氣虛者,就在組方中增加黃芪,劑量增加到60~120 g。用水煎服,服用1劑/d,分早晚2次服用,200 mL/次。持續治療2周,即1個療程。
(1)評估兩組治療效果:治療后,癥狀全部消退,關節患處沒有疼痛感,不再復發,關節恢復正常功能,可以自行打理生活代表療效很好;治療后,癥狀得到很大改善,關節患處時有稍微疼痛,關節基本恢復功能,可以自理生活代表療效尚可;治療后,癥狀沒有改觀,甚至加重,關節患處還是長時間疼痛強烈,關節沒有恢復正常功能,無法自行打理生活代表沒有效果;總有效率=療效很好率+療效尚可率。(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量表(VAS)評分兩組患者的疼痛情況。分值0~10分,0分表示沒有疼痛感,10分代表有強烈疼痛感,得分越高說明疼痛更加嚴重。(3)采用生活質量量表(WHOQOL)評估兩組生活質量情況,分別從以下方面進行評估:生理狀況、心理狀況、社會功能、健康自我認知情況,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更佳。
采用SPSS 19.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的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兩組治療前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都有所下降,觀察組的下降幅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疼痛VAS評分比較(±s,分)
分組 例數 V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6.62±1.35 1.95±0.86對照組 30 6.79±1.43 3.77±1.08 t 0.4735 7.2206 P 0.6376 0.0000
兩組治療前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遠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分組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33.52±8.28 70.25±14.16對照組 30 30.26±8.02 50.38±10.69 t 1.5490 6.1341 P 0.1268 0.0000
關節炎是致關節疼痛的重要原因,依據病況把關節炎劃分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退變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晶體學關節炎,而引發風濕關節痛的重要因素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文獻指出,風濕性關節痛患者的突出癥狀就是關節功能發生障礙,關節腫痛及組織受累,嚴重影響患者機體健康,降低患者生活品質。風濕寒性關節痛指機體被風寒濕邪入侵后,致使肌肉、關節出現疼痛的骨科疾病。風濕寒性關節痛屬于風濕性疾病,有著較高發病率。患病初期沒有突出癥狀,碰到寒冷或天氣變化時,病情就會加重,關節會有強烈疼痛,反復發作,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若出現風濕寒性關節痛的癥狀,患者就要及時接受對癥治療。風濕性關節痛主要患病群體為中老年人群,發病較高的區域是沿海地區。
傳統西藥治療風濕寒性關節炎的原則是對抗炎癥,緩解疼痛,然而此治療方法只能治本,治療效果不太理想。從中醫學角度,認為風濕寒性關節痛歸屬于“痹癥”范圍,致病原因主要是人體虛弱,陽氣不足,寒、風、濕邪侵襲,滯留于經絡、肌肉、關節,進而阻礙血液正常運行,誘發肌肉與關節出現疼痛、酸麻、承重、伸屈不順的現象[3-4]。同時,許多患者都有并發多種癥狀的情況。引發風濕寒邪主要有下列要素:受寒喝酒,進而擴張皮膚血管,極易被風濕寒邪入侵;長時居住在寒濕之地,或于高寒野外作業、露營與野餐等,很容易遭受風濕寒邪;室內外溫差太大,身體無法承受氣溫的驟然改變,而極易被風濕寒邪侵襲;夏天地板比較潮濕,睡覺時過度吹空調與電風扇,風濕寒邪就極易入侵;勞累過渡,汗出受風,抵御力變弱,也會被風濕寒邪所侵襲;出汗后去游泳,在水中作業,受到寒濕之邪的概率很大;婦女生產后,或月經期間沒有進行有效防寒保暖,也會被風濕寒邪找上門。
中醫認為,風濕寒性關節痛是以肝腎虧虛、正氣虛衰為本,以風寒濕邪痹阻關節為標[5]。患病早期,主要為邪實,伴隨病情進展,產生虛實夾雜、深入筋骨、瘀血痰濁等病理改變。所以,治療此疾病的原則是祛風散寒,增強腎臟與脾臟功能,溫經通絡,標本兼治[6]。臨床實踐發現,大部分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盡管關節出現寒痛,但其舌脈卻表現出熱象,治療時不適合使用太多溫藥,因此,采用升陽益胃湯治療此疾病。相關文獻指出,中醫治療風濕寒性關節痛主要是采用溫經通絡療法,比如:烏頭湯和桂枝、附子、川烏等溫通藥物。
本次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VAS評分低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升陽益胃湯加減治療風濕性寒性關節痛,效果理想,可以有效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