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程芬蘭,蔡金玲,談月琴
(1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冠心病三科 青海 西寧 810012)
(2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感染管理科 青海 西寧 810012)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醫院內獲得的、無明確潛伏期的感染,規定入院48 h后發生的感染。為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運用科學的管理工具,是現代醫院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醫院感染質量管理的有效方法[1]。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開通閉塞的冠狀動脈、挽救心肌缺血和死亡的主要手段,術后發生醫院感染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與預后,但在緊急手術過程中醫院感染控制環節容易被醫護人員所忽視。本文將根因分析法(RCA)和PDCA循環管理法組合應用在急診PCI術后醫院感染預防控制工作中,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根因分析法(RCA)是一項結構化的問題處理化,逐步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決。RCA是一種系統缺陷分析工具,適用于分析系統及流程存在的問題,而非個體執行上的過錯與責任,這種方法可以改變傳統中只針對醫務人員責任心不強的單一原因采取措施,避免了治標不治本的管理漏洞[2]。PDCA循環[3]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提出的一種程序化、標準化、科學化的基本管理方法,又稱戴明循環。我院將RCA和PDCA應用于急診PCI術后醫院感染的預防控制中,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選取2018年4月—2019年9月我院急診PCI術后行常規管理的所有患者391例為對照組,男328例,女63例,年齡42~79歲,平均年齡(60.23±9.98)歲;2019年10月—2021年3月急診PCI術后應用根因分析法(RCA)和PDCA循環2種管理工具的患者745例為觀察組,男608例,女137例,年齡39~81歲,平均年齡(61.09±10.0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實施常規術后管理,依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和《消毒技術規范》建立健全醫院感染質量管理體系,介入導管室每個工作環節和質量要求、檢查評分標準均按照重點部門的工作性質制定,完善監督檢查,加強醫院感染監測[4]。觀察組患者進行RCA和PDCA循環管理,回顧性分析醫院感染管理中對照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以及發生醫院感染的原因。針對對照組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原因及急診PCI的特點對觀察組患者進行RCA和PDCA循環管理,首先組建RCA和PDCA管理干預團隊,由院感科專職人員為主要負責人,介入導管室、心內科醫院感染監控管理小組組成管理團隊。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做好相應記錄,實施全程監督檢查。詳細查閱文獻資料,并對感染管理團隊人員進行《醫院感染診斷標準》[5]等相關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
為預防和控制急診PCI術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將根因分析法(RCA)和PDCA循環2種管理工具進行組合,結合日常工作實踐,經過頭腦風暴查找列出可能發生醫院感染的各種危險因素,繪制魚骨圖,制作《醫院感染風險評估表》,評估得出可能發生的高風險項。PDCA循環管理針對本次感染的高風險項,制定相關檢查表并組織實施,評估整改效果,完善有關制度和流程在全院推行。
對兩組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率、感染部位構成比、病原菌分布、危險因素進行對比。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急診PCI術后,觀察組醫院感染發生率2.9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7.1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診PCI術后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比較
急診PCI術后患者感染部位兩組均以下呼吸道感染為主,對照組22例(78.60%),觀察組14例(63.60%);其次為上呼吸道感染,分別為4例(14.20%)、7例(31.80%);胃腸道感染較少,分別為1例(3.60%)、1例(4.60%);泌尿道感染對照組發現1例(3.60%),觀察組為0例。對照組與觀察組感染部位構成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急診PCI術后患者醫院感染部位構成比[n(%)]
兩組急診PCI術后患者醫院感染病例共50例,送檢痰標本共38份,培養出病原菌共36株,主要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對照組為16株(占72.7%),觀察組為10株(占71.5%),其次為革蘭氏陽性菌,分別為4株(占18.2%)、3株(占21.5%),真菌較少。
急診PCI術后患者醫院感染病危險因素主要通過人員因素、患者因素、環境物品因素、管理因素、其他因素、地區因素,見魚骨圖1。

圖1 急診PCI術后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魚骨圖
急診PCI是開通閉塞的冠狀動脈,挽救心肌缺血和死亡的主要手段,術后發生醫院感染影響著患者的治療效果與預后,但在緊急手術過程中醫院感染控制環節容易被醫護人員所忽視。急診PCI術后患者一旦發生醫院感染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甚至是導致患者發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針對急診PCI的特點應用根因分析法(RCA)和PDCA循環2種管理工具組合應用預防控制術后醫院感染的發生,降低醫院感染風險。觀察組醫院感染率2.95%顯著低于對照組醫院感染率7.1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感染部位中主要以呼吸道感染為主,這與王青等[6]有關文獻相似。另一原因可能與地區環境特點有關,氣候寒冷、干燥,灰塵大,刺激呼吸道黏膜易導致肺部感染的危險。
將根因分析法(RCA)和PDCA循環2種管理工具組合應用,經魚骨圖分析急診PCI術后醫院感染因素主要通過人員因素、患者因素、環境物品因素、管理因素、其他因素。醫護人員在緊急情況下手衛生依從性差,介入手術室的物體表面清潔消毒有效性難以保證。由于手術的創傷,術后急救過程中的各種相關侵入性操作,隨著住院時間的延長,患者已出現焦慮,情緒激動,導致易增加感染風險。
綜上所述,找出醫院感染發生的根本原因,針對根本原因及急診PCI的特點進行PDCA循環管理,落實相應的感染控制措施,有效降低急診PCI患者術后發生醫院感染的風險,使防控措施實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