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郭明,李雙芹,劉潔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了“文化資本”的概念,并將這一概念引入了社會學的研究體系之中,引發了社會學研究體系的一次重要革新。其被認為是一種“能力”,包含。語言、社會交往、專業技能及個人魅力等方面能力的集合體。郭叢斌、閔維方(2006),鄧惟佳(2009),孫三百、黃薇、洪俊杰(2012)等研究者都曾基于“文化資本”的概念展開相關社會問題(教育、媒介與勞動力等)的探討。而在“文化資本”這一社會學理論的概念研究基礎之上,布迪厄又進一步開拓出了“場域”的關鍵概念——不等同于一般的領域,而是一個實踐性的領域,即實踐的場域,資本是特定實踐的場域中的實踐主體進行實踐的工具。由此,布迪厄建立了一種“場域——資本”的理論框架,對特定的社會實踐意圖及內在邏輯、價值等問題展開分析,例《論電視》(Surlatelevision)(Bourdieu,1996)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由此,布迪厄還提出了“媒介場域”的新觀念。自“場域——資本”的理論框架被開創以來,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各個研究領域,涉及社會學、文化學、傳播學等不同學科的問題。本文的理論框架就基于“場域——資本”的理論;將“場域——資本”理論運用到城市發展的研究之中,對于促進城市發展和城市形象宣傳有著重要意義,也是一種研究思路的創新。
在場域的概念之下,城市的發展可以被視為一個特定的實踐場域。該場域中的實踐主體(行為主體)所要進行的活動就是去競爭那些能夠反映與代表社會資本與經濟資本的“符號”(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標識)只有擁有了特定的符號,行為主體才能夠在特定城市發展的場域之中進行更進一步的資本積累,從而“兌換”更為高級別的城市話語權。達高性、異質性、廣泛性是場域——資本的三個特點,體現為經濟(財富)、政治(權力)、名聲(聲譽)三種類型。把這三個特點運用于城市發展場域中,達高性指城市發展通過資本的運作可以獲得的最好的資源(經濟上、政治上、聲譽上),譬如城市發展在經濟上的達高性是指多大程度上獲取的最充足、最好的資源;異質性指城市發展過程中可以觸達的最高與最低資源之間的幅度,即國家層面與社會層面提供的各種類型、各種層次、不同數量的資源的支持,城市發展所擁有的資源的“異質性”越高,意味著其發展過程中亦更具有張力。廣泛性指城市發展所處的社會關系網絡中獲取資源的豐富性多大程度能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全方位需要。例如,城市發展中經濟結構、產業布局的優化程度、內在創新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程度,城市發展在人力資源方面能獲得多大程度的支持,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城市發展中。場域——資本的達高性、異質性、廣泛性特點,為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城市發展場域中資本的積累與運用指明了重點。
本研究以“珠海城市發展”為場域設置關鍵詞,構建珠海經濟特區城市發展的政策數據庫(選取1978年-2018年歷年政府工作報告(40篇)、珠海市統計年鑒1978-2018年(40篇)、珠?,F代產業體系規劃2017-2025年(1篇)等公開政策文件的相關文本作為數據樣本)。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的是“網絡內容分析法”(Online Contentanalysis),并結合了大數據挖掘處理技術,對線上內容進行深度挖掘與整合。具體的線上數據挖掘與內容編碼和統計分析、可視化的工具,本文使用的是DiVoMiner?。最后,結合本文的理論框架,分析珠海經濟特區城市發展的四十年脈絡和城市發展的四大資本分布研究。珠海城市發展資本分布顯著度分析如圖1。

圖1 珠海經濟特區四十年各資本類型分布(χ2(21)=43.382,p<.001)
城市發展離不開政府的主動布局。在政府制定城市發展的定位和戰略層面,四大資本樣本源關鍵詞分布表為:1978-1987年總數關鍵詞是159(A1+A2+A3:63;B1+B2+B3:53;C1+C 2+C3:40;D1+D2+D3:3);1988-1997年關鍵詞總數是492(A1+A2+A3:283;B1+B2+B3:138;C1+C2+C3:49;D1+D2+D3:22);1998-2007年關鍵詞總數是582(A1+A2+A3:358;B1+B2+B3:102;C1+C2+C3:88;D1+D2+D3:34);2008-2018年關鍵詞總數是1592(A1+A2+A3:877;B1+B2+B3:343;C1+C2+C3:249;D1+D2+D3:123)。第四個十年關鍵詞總數是第三個十年的3倍。
文件中關鍵詞提及的總數和頻率體現出政府對城市發展布局的重視程度。從圖3可以看出,2008年后,關鍵詞總數是1998-2007年的3倍。同時可以看到,經濟資本關鍵詞在文件中的提及率在四十年中都占有較高的比例。
政府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發展戰略中議題涉及最多的是經濟資本的關鍵詞(A1+A2+A3)。四大資本的布局呈現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象征資本的先后順序。經濟資本在4個十年里分別呈現出的占比是39.6%、57.5%、61.5%和55.08%,說明政府文件中提及的經濟發展這一關鍵詞最多。其次是社會資本,4個十年中的占比分別是25%、28.4%、17.5%和21.5%。提及最少的是象征資本這一關鍵詞,占比是1.8%、5.1%、5.8%和7.7%。
從珠海經濟發展政策文件焦點熱詞分布可以看出,“企業”“訪問”“科技”“旅游”“工業”“產業”“交流”等詞提及次數明顯較高,可見,珠海城市發展突出在產業結構、文旅、科技與企業的創新發展等方面(如圖2)。

圖2 整體-焦點熱詞
珠海經濟特區發展40年,城市發展場域——資本分布呈現三個特點:第一“精準定位,經濟資本布局助推城市科學發展”;第二“增創優勢,社會資本布局驅動城市創新發展”;第三“深化融合,文化資本布局提升城市形象發展”。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城市大多經歷了或正在經歷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五個階段。珠海在經濟特區40年城市發展實踐中,政府通過城市發展定位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生產總值不斷提高,到2019年,全市經濟總量升至全省第六位。1986年,珠海從一個“以工業為主,農漁牧、商貿、旅游業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體系,經過十年的發展,提出了產業結構優化、基礎設施強化、高新技術創新、教育事業重點關注和人才引進等方面的社會發展目標,珠海大橋(1993年11月28日通車)、珠海港(1996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珠海機場(1995年6月正式通航)、廣珠鐵路(2012年12月29日開通)、蓮花大橋(2000年3月啟用)等“命運工程”及其配套設施規劃和建設,國際航展(1996年11月首屆航展)、國際賽車(1996年11月)等大型活動的設置拉開序幕。2000年后,為實現把珠海建設成為花園式海濱城市和現代化經濟特區的城市發展目標,制定“工業西進,城市西拓”的發展戰略,園區經濟發展迅速,在這個階段,科教興市實現突破,珠海的發展定位更為明確,科教興市、實業旺市、環境強市、文化盛市四大戰略的提出,引進了一批國內著名高校在珠海市設立校區(分校)和產學研基地。1999年9月中山大學首先落戶珠海。2007年提出努力將珠海建設成為珠三角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2010年后,珠海市加快建設珠海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規劃,大力實施“綠色發展、創新驅動、東西互動、區域協同、和諧共享”五大戰略,重點目標是加快建設交通樞紐、產業基地、宜居城市、人才高地,重點發展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橫琴新區,成效顯著。港珠澳大橋(2009年12月開工,2018年10月23日通車)、廣珠城際軌道(2011年1月7日通車)、機場高速(2008年12月28日開工,2014年7月22日)、高欄港高速(2013年6月27日)建成通車。2018年,創新驅動與開放引領的戰略規劃得到落實。按照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最高標準,珠海市緊抓城市規劃、交通管理、產業創新格局,在新時期、新起點上進行了自身作為經濟特區的新一輪發展?!痘浉郯拇鬄硡^發展規劃》(2019年2月)的正式印發與落實為珠澳地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同時需要承擔起作為珠江西岸城市群發展的“核心引擎”功能,努力扭轉過去“東強西弱”的區域發展格局,成為實現均衡發展與加快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世界經濟正在經歷科技信息革命所帶來的經濟結構性沖擊,珠海城市發展如何成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動能和增強核心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從目前來看,珠海城市發展思考的重點應進一步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主體,創新推動產學研的深度整合與科學技術體系的總體創新,實現與灣區其他城市協同發展、錯位發展、共享發展,是經濟資本達高性的最優體現。
隨著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珠海如何應對經濟轉型挑戰和區域激烈競爭,發展創新經濟、構建城市創新體系。從理論層面來講,“社會資本”作用于城市創新發展的機制主要有三點:
其一是宏觀上(B3)區域制度和文化為城市總體的創新發展環境造成的影響;
其二是中觀上(B2)城市自身的文化傳統、組織網絡與關系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其三是微觀上(B1)城市內部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主體和個人社會資本對城市創新的影響。從上圖3可看出,珠海社會資本在四大資本布局中弱于經濟資本強于文化資本而排名第二。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社會資本在第二個十年發展中占比達到28.4%。
社會資本的“廣泛性”指城市發展所處的社會關系網絡中獲取資源的豐富性,多大程度能滿足城市創新發展的全方位需要。人力資源是社會資本的基石,1991年,珠海率先實行給予科技進步有功人員重獎的政策,在全國尚屬首次,得到當時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的肯定。2015年至今,珠海引進諾貝爾獎得主、院士5名,創業類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80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50個,全市高層次人才隊伍規模達600人。另外,社會資本的“廣泛性”還涉及社會資本觸達的高度,珠海繼續依托廣東省科學院,高水平建設海洋工程裝備、航空航天裝備和生物醫藥三大技術研究所,發揮好國家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質檢中心、國家食品安全科技創新中心、智能電網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作用,積極參與航空發動機、智能機器人、深海探測、新材料、健康保健等領域的國家和省重大科技項目,做大做強已引進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分支機構,在現有優勢產業結構的基礎之上,搭建更為多元豐富的國家級實驗室,實現技術研發能力的整合對創新驅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到2017年,珠海市新型研發機構有20余家,帶有研發機構建設的市級規模以上企業的比例達32%,2019年,全市共認定民營科技企業達230家、市級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創新產業化示范基地達160家。珠海正在依托高新區、橫琴新區這樣重大的創新區域、依托重點創新平臺、科技創新型骨干企業、產業服務平臺等,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換言之,城市的社會資本實際上可以被認為是城市發展中所需要的社會資源,這種社會資源來自于對城市發展具有相關性、能力與貢獻的企業、政府機關、高校與科研機構、行業組織等形成的網絡、信任和規范,由此對城市發展所需要的創新力帶來重要的影響。
生態、綠色、宜居逐漸成為珠海最大的城市形象名片,彰顯珠海文化資本的“異質性”,更是城市真正競爭力的體現。從圖3可知,珠海的文化資本逐年提升,成為珠海持續發展的根基和軟實力。珠海經濟特區四十年來始終秉持的一個發展觀就是“可持續發展”,即在不破壞現有生態體系和避免資源過度消耗的基礎上進行謀劃,以創新思維為驅動力,實現自身城市產業結構更迭的集約化,走出了一條綠色環保、生態優先、開放共贏、技術驅動的發展之路。早在1998年,珠海市就獲得了聯合國人居中心頒發的“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也是中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十三五”時期,城市發展方向由增量轉向存量,一個城市的文化資本的形成,不但是一個經濟資本積累的過程,也是充分挖掘文化歷史資源、傳承社會文化價值的過程。“沒有文化因素的大規模參與,政治手段和經濟手段都是乏力的;沒有文化藝術的參與,政治活動缺乏號召力,經濟活動顯得活力不足”。城市的文化資本作為經濟資本的特殊形式,一旦獲得正確的投資,不僅僅是文化產品的豐富,而且將產生更大的文化消費空間。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助于現代城市發展所需的各項要素資源更為有效合理地配置與轉化。今天城市發展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要素資源一方面需要城市管理者主動出擊,另一方面也需要良好的城市形象作為支持。換言之,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實現目前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珠海有依山、面海、臨江以及毗臨港澳的獨特地理優勢,擁有7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6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和146個海島,優異的自然資源稟賦為旅游發展提供了眾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珠海先后被國家授予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等榮譽。辦一個展覽,創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珠海WTA(國際女子網球協會)超級精英賽、國際馬戲節、國際沙灘音樂節、國際半程馬拉松賽、市民文化節、國際情侶雙人自行車賽等大型活動,不僅大大提升了珠海的國際知名度,更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和幸福指數。即將建成的一大批城市林蔭道、濱海景觀道、綠色生態水道、環山健康步道和鄉村風情道,會讓更多人為了珠海駐足長留,創業安居,珠海的城市形象將更加充滿現代氣息與活力。
珠海經濟特區發展四十年,是從深加工型城市發展向主動創新深化現代產業發展的四十年,城市發展場域中政府實踐行為直接影響了城市資本的布局。任何城市發展的優勢都是在比較中顯示出來的,這種比較包括歷時性的自身縱向比較與共時性的他者的橫向比較。本文基于“場域——資本”的理論框架展開研究,認識到珠海經濟特區發展四十年,城市發展場域中歷時性的縱向資本狀況。而當形成城市的“顯著優勢”時,珠海如何發揮初始稟賦和比較優勢,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協同共建,促使更多資源匯聚珠海,還需要在共時性的他者的橫向比較中獲得認知和認同,這將是本研究下一階段繼續深化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