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宇,李陽陽,王佳琪,郝曉龍
1.云南工商學院;2.云南方宇空間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建設與環境形成了對立,高速的城市開發對城市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自然環境岌岌可危,城市建筑與自然環境之間難以協調統一[1]。近年來環保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環境被放在了和經濟、文化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可持續發展觀的引領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下,社會范圍內對生態領域建設發展的重視程度逐年提升,社會普遍認同了人類社會應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觀點,要求在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同時,做好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力求恢復和提升生態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實現長遠可持續的協調發展[2]。在這樣的背景下,2012年有學者提出了“海綿城市”的發展理念,旨在整合城市建設和管理維護過程中的各項功能,并進行合理輸出,最大化利用城市范圍內的自然資源,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提升城市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實現對雨水的儲存、凈化和二次利用,解決城市的管網系統問題和內澇問題。
海綿城市的概念顧名思義,指的是像海綿一樣可以吸收水分并存儲,必要時釋放已存儲的水分。海綿城市能夠利用其“海綿”特征,實現對城市水資源的吸收、續存、回收、凈化和二次利用[3]。當下海綿城市理論已被應用于我國的一些城市,并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過去存在的一些“城市疾病”因為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城市的生態系統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生態環境修復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構建綠色城市發展體系的目標即將實現。
在我國社會平穩發展和經濟高速前進的背景下,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在物質生活之外,人們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風景園林成為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城鄉一體化的建設過程中,做好風景園林的規劃設計和創新,能夠更好地輔助綠色城市的建設,幫助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合理的風景園林規劃能夠更好地服務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為其提供滿意的活動場所,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植物應用,能夠有效降低空氣中的噪聲和粉塵污染,為城市提供更好的空氣質量,使城市更為宜居[4]。
海綿城市的建設重點強調了景觀規劃設計的合理性、實用性和可拓展性,要求考量城市特色的生態環境,從宜居的角度出發,綜合提升城市的空氣質量和水土安全。加之通過對風景園林進行分級規劃,有針對性地消除外部的干擾,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當前強調城市的綠色發展,風景園林設計需要緊跟發展腳步,創新發展理念,提前規劃好對綠地、植被的養護管理措施,通過深入學習和了解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做好海綿城市理論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結合。
風景園林建設除提升城市審美外,還發揮著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涵養水源等重要作用。將海綿城市理論應用于風景園林規劃建設中,能夠使得整個城市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滿足區域生態系統建設的要求,符合海綿城市的特點,能夠有效利用周邊的水資源和植物資源,強化城市范圍內的水源涵養能力,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實現城市的蓄水和儲水規劃。
海綿城市理論應用于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城市的建設管理,使得城市環境和居民的生活質量都得到改善。海綿城市的建設能夠使城市的生態環境更加宜居,居民的幸福感顯著提升[5]。將海綿城市理論應用到城市的建設和管理中,能夠在降水發生時發揮涵養水源的優勢,并利用水文儲備實現對城市局部小氣候的調節,使城市由來已久的熱島效應問題得到緩解,同時能夠更好地應對城市不良天氣事件的發生。
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過程中,提倡采用先進的低影響開發理念(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技術,通過這一技術的應用能夠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多元化海綿體,并通過對城市建設管理工作的加強,進一步拓寬城市的可滲水土地面積,減少因為城市建設活動造成的生態系統受損問題,并逐步加以恢復,實現城市發展與生態系統保護之間的平衡。
海綿城市理論應用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道路部分,首先要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理論聯系實際,做好“虛實結合”。風景園林中的道路規劃設計可以考慮環狀路網的設計,計算出相對最優的道路面積,并計算出對應所需的間隔綠化帶安置面積,以使得道路的排水需求得到滿足,能夠較好地應對各類突發情況[6]。按照海綿城市理論的要求,路面材料的選用是很重要的內容,需要選擇符合標準的高性能滲透材料,實現對雨水水質的改善和對雨水徑流量的吸收。在進行道路規劃設計時,可以多應用透水性生態鋪裝材料,以提升透水性能。
綠地和植被的規劃設計是城市建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而言,同樣不可缺少,需要重點考慮。海綿城市理論要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綠地部分做盡量少的改變,但仍需要考慮到過多地形的起伏情況進行靈活運用[7]。在進行規劃設計時還需要考慮到樹木的位置,過去整齊排列在道路兩側的設計不符合海綿城市的要求,植物的分布應當做到連續話、分散化、和高密度化。設計過程中應重視植被對水質自我凈化效果的影響。
海綿城市建設理論要求建筑物在設計建造時充分體現“海綿”的彈性特征,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特點,科學合理地設計雨水收集系統,以便更好地收集雨水。雨季降水量大的時期,雨水能夠通過建筑物的暗渠,向環形濾水槽分散收集并輸送雨水,由濾水槽對雨水進行初步過濾,流入蓄水池,再經匯水管連接到植被種植槽,利用收集到的雨水來澆灌植物。建筑物的屋頂或天臺也應作為雨水收集渠道,通過雨水回收利用設備搭建雨水下滲渠道,與道路雨水一同澆灌綠地。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核心內容是構建適合城市發展需要的生物循環系統。對于人行區域,首選滲水性好的面層鋪裝,通過地面實現對熱量的反射和對園區土壤生態的最大程度利用,搭建完善的雨水循環系統,避免突發降水導致的路面積水問題,并通過蓄水池實現對雨水的收集,灌溉植被和綠地[8]。合理的生物循環系統設計,能夠在城市范圍內形成良性的水循環,有效解決城市的雨水徑流問題,并盡可能降低城市水資源消耗,節約城市風景園林的養護成本。圖1為西安市西咸新區灃西新城中基于海綿城市理念作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圖1 西安市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的海綿城市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近年來,環保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到了較好的改善,城市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城市化的加速進程中,誕生了全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海綿城市的概念和理論開始為人所知,并逐漸為更多城市所接受。風景園林規劃是城市建設和管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通過與海綿城市理論的結合,科學、合理地應用相關技術和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對雨水的利用率,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并通過海綿城市系統完成對城市局部氣候的調節,做好水源存儲和洪峰調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