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婷婷 戶 萬
坦克素有“陸戰之王”的美譽,它集高機動性、強火力和防護于一身,從誕生之日起就備受關注,是國防安全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代表著一個國家陸戰裝備的技術水平。
在中國坦克不斷發展的背后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3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事業中,在引領坦克車輛傳動技術創新的征途上矢志不渝。他就是中國兵器首席科學家、坦克傳動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研究員周廣明。
8月23日,“國際軍事比賽-2021”開幕式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愛國者公園舉行。這屆賽事的重頭戲是坦克兩項比賽,在8月22日首輪單車賽階段,中國隊駕駛編號369的96B型坦克進行參賽。我國派出的96B坦克傳動系統正是周廣明及其團隊研制的。在進行激烈角逐后,中國隊僅次于東道主俄羅斯代表隊,位列小組第二。
與世界坦克強國相比,起步晚了30多年的中國如今已變換了昔日的模樣。今天的中國坦克以日趨完善的新結構、新材料和新技術,以及一流的機動性能步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對周廣明來說,過往歲月猶如一首久久不能忘懷的歌,在他人生的重要時刻,留下難以抹去的印記。

中國兵器首席科學家周廣明
1964年,周廣明出生在山東濟南,兩歲時隨父母工作調動去了濟寧。18歲前,周廣明沒有離開過濟寧。那時候,他的世界很小,小到可以看到邊界。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周廣明卻常常被豫劇《海港》中描寫的場景深深打動。
那是一個海港,里面有大吊車,幾噸重的鋼鐵輕輕一抓就被吊起來。彼時,港口和塔吊都是周廣明從未見過的東西。年幼的他每天面對狹小的世界,對工程師產生難以名狀的向往。周廣明是幸運的,遇上國家和時代的拐點。1982年,他順利考入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離他的夢想近了一步。
等到真正踏入校園,完成新生報到后,他才意識到學校是面向軍工方向培養學生的,這似乎與他想象中的工程師有些差距。但既來之則安之,周廣明的大學生活很快忙碌起來,他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開始不斷汲取新的“養分”,快速成長。
畢業前夕,周廣明原本打算回山東老家。“當時想回山東,覺得能照顧到家里”。然而畢業后,他被分配到了兵器工業部201研究所,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傳動技術部,留在了北京,他的未來有了新的方向。
在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周廣明始終保持著刻苦學習的精神,學習各項和車輛傳動相關的理論,忙碌的工作節奏是他生活的常態,直到一個契機出現——1992年,中日友好協會組織選派一批研修生去日本學習一年,周廣明很幸運地被選中。“因為那時候出國很難,我就想利用這個機會去看看國外到底是什么樣子。”他說。
到了日本,周廣明被派到豐田公司旗下的一家小企業參觀學習,通過深入了解,他明顯感覺到中國與日本在工業等相關領域的差距。周廣明說:“那可能是一個導火線,深深地刺激了我。”他想到了破除萬難回國的錢學森,一定要用自己的努力讓中國變得更強,“雖然我可能沒有那么偉大,但那是我那時心中最大的念頭。”
油然而生的愛國情懷,讓周廣明在后續的研究工作中,一直不敢有絲毫放松。回國后,他埋頭在車輛傳動技術研究中,帶領團隊突破液力傳動、多自由度行星變速、大功率軍用聯體泵馬達、電液自動操縱、液壓無級轉向、動力換擋等關鍵技術,形成軍用大功率傳動裝置的開發流程和方法,顯著提高了我國裝甲車輛的機動性能,為增強國防力量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國坦克工業起步于仿制蘇聯坦克T-54A,其國產化型號為59式坦克,大量裝備中國陸軍。到20世紀70年代末,通過接觸西方先進技術,我國坦克研制進入“小步快跑”階段,此間研制成功了79式、80式車族和96式,其中88式主戰坦克研制成功是我國坦克發展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擺脫了蘇聯T系列主戰坦克設計思想的桎梏,走上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主戰坦克發展之路。
在周廣明的印象中,中國坦克開啟自主研制的立項時間是20世紀80年代。本科畢業后,他直接參與了中國第三代坦克的研制。“三代主戰坦克1999年定型,歷時17年,發展歷程非常艱辛,因為我們的基礎太弱了,吃了很多苦。”周廣明解釋,中國的第三代坦克技術實現跨越,相當于國外三代技術,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國坦克已進入高速化發展階段,其技術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說起中國坦克現在的發展,周廣明很自豪,但其實這份自豪背后飽含著他和中國幾代坦克研制人員的汗水和努力。
時間回到2000年,周廣明被委以重任成為傳動技術部主任,全面主持部門工作。他心里只有一個問題:中國坦克要想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應該怎么做?彼時,中國的工業基礎還十分落后,從材料到核心器件都需要自主研發,在這種情況下,周廣明認為一定要培養屬于中國自己的研究隊伍,利用現有的實驗室平臺,利用國家的支持政策,廣泛和國外開展交流,著力解決零部件不能自主研發的困境。他的心里很清楚,只有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向著自主研發邁進,才能達到創新的最終目的。
在傳統的機械行業,想要實現原始創新太難了。但這并沒有讓周廣明打退堂鼓,他做了3件事情:首先是學習坦克傳動的基本知識。在他看來,只有掌握了基本知識后,才能知道中國的坦克欠缺在哪里,需要如何改進。其次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我們國家的國防工業采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方法,對國防事業起到巨大支撐作用。”最后是集成創新。他組織團隊對標世界一流公司,進行全方面的研究分析:了解一流公司的產品是什么樣的,由哪些零部件組成,從技術層面對產品進行分解,了解對方研發的全過程,看看哪里有差距,應該怎么彌補,等等。
從20世紀末開始,周廣明帶領團隊瞄準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產品做技術攻關,花了整整10年,在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長足進步。進入新世紀后,周廣明組織團隊全面在我國的武器裝備上應用新技術。隨之而來的新問題是,攻關完成的關鍵技術如何完美應用到坦克上?
那時候,好幾個型號的裝備同步開展應用,每個型號有2~3臺科研樣車,結果每臺樣車都出問題,樣車在實驗室里躺了一地。“每臺樣車的傳動都出問題,我那個時候也年輕,沒什么經驗,頭都暈了。”時至今日,周廣明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還是會忍不住地感嘆。在關鍵技術換代應用最艱難的時候,又趕上了老一輩科研人員的集體退休,人員的青黃不接更是讓他焦慮,壓力最大的時候,他的頭發一綹一綹地掉。他和團隊咬著牙堅持,主動利用行業內的高校力量做理論分析,找到國外的先進技術團隊做技術咨詢,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從最后的成果來說解決得還不錯,為我們后期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認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7年2月,由周廣明和團隊自主研制的VT-4主戰坦克首次在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中亮相,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具戰略意義的國防和安全展覽會之一。國際上所有武器制造商、供應商幾乎都會參加展會,并帶來他們最新的武器裝備和各種技術。首次亮相的VT-4主戰坦克成為常規地面車輛中的人氣裝備,它的亮相標志著我國先進的外貿型主戰坦克成功走向國際市場,也表明我國坦克制造工業已逐漸步入世界前列。
2021年6月28日晚,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在國家體育場盛大舉行,作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的周廣明受邀觀看了演出。“在現場觀看和坐在電視機前看還是很不一樣的,我切身感受到了國家的偉大成就,并且十分榮幸參與了其中一小部分成就的建設。”周廣明說,這種振奮人心的時刻,他將永遠銘記。
慶祝活動的第二天,周廣明和往常一樣來到實驗室,投入新的工作中。他所帶領的實驗室已經從最初的50余人發展到現在的160人,一大批30多歲的年輕員工快速成長,已開始承擔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為研究所的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實驗室只搞技術研究,不搞生產,160人全是設計人員、研究人員。”周廣明解釋說,實驗室的目標是滿足國家武器裝備的需求,以需求為導向發展一流的產品,引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關鍵技術和工程技術層層相扣,形成閉環。
在實驗室的日子,周廣明經常沖鋒在第一線,與基層設計人員一起加班,工作到深夜是常事。2015年,在剛剛得知自己研發的產品要參加閱兵的時候,周廣明主動深入閱兵部隊一線,了解并及時解決了一些使用、維護等問題,從根本上提高坦克性能,以保證坦克在閱兵時能夠順利接受檢閱。因為保障閱兵的突出表現,周廣明還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中國兵器集團直屬黨委優秀黨員榮譽稱號。
周廣明對團隊的要求和實踐方向始終是“搶占高地,深耕細作,提升內力,良性發展”。他在實地調研、實車測試、反復驗證的基礎上,不知道設計了多少方案,又推翻了多少方案,周廣明自己都記不清查了多少資料,消耗了多少計算用紙,但他卻始終記得在實驗室和團隊成員攻克難關的日日夜夜。

在日常工作中向青年科技工作者傳道授業解惑,已經成為周廣明的工作習慣。
最終,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報,周廣明帶領團隊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總裝某瓶頸技術項目通過驗收;科工局基礎產品創新科研傳動專項完成發展規劃,形成較為全面的研究題譜;多項重大項目課題進展順利。無數艱辛換來累累碩果。近年來,周廣明帶領技術團隊自主研發出17款適用于坦克裝甲車輛的綜合傳動裝置,先后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如今在俄羅斯國際軍事比賽上大放異彩的96B坦克,正是周廣明和團隊研制的國產坦克。“96B是2015年立項,經過一年多就裝備的坦克,它的性能比較突出,說明咱們第三代的傳動裝置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周廣明頗為自豪地說。坦克傳動技術已經從原來拖裝甲后腿的技術短板,轉變為現在支撐引領坦克裝備的技術支柱,對坦克裝備的未來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時間已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坦克裝甲車輛裝備與技術的發展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規劃、選擇好技術發展方向成為十分急迫和重要的課題。“在國家經濟發展新常態、裝備競爭性采購、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經濟嫁接改造、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的發展大勢下,我們如何能走出有特色、有市場的發展之路?”周廣明的思索,從未斷過:“未來的作戰體系一定是空間化、信息化、一體化三者結合的作戰體系,所以空間化、信息化、一體化發展是必須堅持的技術發展方向,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希望在下一個十年里邁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