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寧,張盼盼,張思雨,栗云鵬,張 雄
(榆林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陜西榆林 719000)
綠豆(Vigna radiate L.)生育期短、抗逆性強,籽粒營養價值含量高,除富含淀粉外,還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質,其根系具有固氮作用,是優良的前茬作物,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2]。隨著氣候環境的不斷變化,水資源短缺問題凸顯,篩選生育期短、耐旱性強的綠豆資源尤為重要[3]。
榆林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屬于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少且集中,光照充足,土壤多沙質,通氣性好,氣溫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淀粉積累,是綠豆的優勢產區[4]。榆林綠豆主要分布在橫山、佳縣和神木等地,主栽品種為橫山大明綠豆榆綠1 號,其籽粒大且飽滿,顏色鮮艷,硬實率小,芽菜品質好,營養含量豐富,是當地的國家級地標作物,暢銷日本、韓國等地[5-6]。榆綠1 號在無灌溉條件下,表現出較好的適應性;但在灌溉條件下,其株型高大,抗倒伏性差[7],花期較長,成熟不一致,需分期采摘,難以適應機械化。隨著國內勞動力價值的上漲,當地綠豆種植面積及其總產量呈現下降趨勢,同時當地綠豆的品種資源匱乏,綠豆引種和育種速度緩慢,嚴重影響當地綠豆產業的發展,急需豐富綠豆種植資源,加快優良種質資源的應用[8]。
本研究以48 份綠豆資源為材料基礎,在全生育期調查各資源的農藝性狀,通過變異系數、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數學模型構建,計算各資源的綜合得分,旨在篩選評價綠豆資源的最佳農藝性狀指標,得到適宜當地生態環境的綠豆資源,以豐富當地綠豆種質,為綠豆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供試的48 份綠豆材料(表1)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雜糧研究團隊提供,其中,以榆綠1 號(YYLD48)當地主栽品種作為對照。

表1 48 份綠豆種質資源材料的編碼及名稱
試驗在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進行。該示范園土壤沙質,土層深厚,通氣性好;0~20 cm 土層中全氮含量0.2 g/kg、有機碳含量1.2 g/kg、速效氮含量13.2 mg/kg、速效磷含量3.3 mg/kg、速效鉀含量63.5 mg/kg;具備滴灌條件,管理方式規范,可設置規范試驗。
試驗小區采取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為10 m2(5 m×2 m),行長5 m,行距0.5 m,株距0.33 m,重復3 次。采用人工開溝,根據標記尺度,確定穴距,點播,每穴種子3 粒;出苗后定苗至每穴1 株。全生育期水肥條件管理一致,收獲前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連續10 株綠豆用于考種。
參照文獻[9]調查測定48 份綠豆資源的主要農藝性狀有生育期、株高、分枝數、主莖節數、單株莢數、莢長、莢粒數、單株粒質量、百粒質量。
利用Excel 對所有數據進行輸入、標準化及變異系數計算[8],通過SPSS 22.0 對9 個農藝性狀進行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10-12];同時根據因子分析結果擬合方程,對48 份材料進行綜合打分,評價48 份資源在榆林地區的適應性。
由表2 可知,9 個農藝性狀的變異系數分布在5.57%~34.65%,各性狀從大到小排序為單株莢數>單株粒質量>株高>百粒質量>主莖節數>莢長>分枝數>莢粒數>生育期,單株莢數和單株粒質量的變異系數分別為34.65%和31.70%,可作為關鍵農藝指標篩選48 份綠豆資源;生育期的變異系數最小,為5.57%,說明生育期不能作為篩選48 份資源的優良指標。因此,在高產綠豆資源篩選中,應該重視對單株莢數的選育。

表2 48 份綠豆資源的變異系數統計結果
從表3 可以看出,生育期與株高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株高與百粒質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單株莢數與百粒質量呈顯著負相關(P<0.05),與單株粒質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莢長與百粒質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莢粒數與單株粒質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在綠豆品種選育過程中,可根據各指標間的相關關系進行指標間的輔助選擇;同時47 份綠豆資源在榆林地區表現為單株莢數多、綠豆百粒質量小,但平均產量高于對照品種,說明這48 份綠豆資源在榆林地區生態環境下,籽粒數量是高產的關鍵決定因素。

表3 9 個農藝性狀的相關性分析

表4 主效因子分析統計結果
由表4 可知,通過因子分析得到6 個主效因子,特征值為0.66~2.10,貢獻率為7.29%~23.35%,其中,第1 主效因子貢獻率為23.35%,第2 主效因子貢獻率為21.75%,第3、4、5、6 主效因子貢獻率分別為17.79%、13.48%、8.72%和7.29%,6 個主效因子的累計貢獻率為92.38%,其可代表9 個農藝性狀反映48 份綠豆資源的綜合性狀。
為了對因子進行更為合理的解釋,通過正交旋轉得到方差極大正交旋轉矩陣,結果如表5 所示。從表5 可以看出,第1 主效因子由單株粒質量和單株莢數組成,為產量性狀;第2 主效因子為百粒質量,涉及籽粒大小;第3 主效因子是株高,屬于抗倒伏性性狀;第4 主效因子僅包含主莖節數,屬于株高性狀;第5 主效因子為分枝數,代表綠豆株型性狀;第6 主效因子為莢粒數,反映每個豆莢的飽滿程度。根據特征值及貢獻率大小可知,單株粒質量和單株莢數>百粒質量>株高>主莖節數>分枝數>莢粒數,在進行高產、高抗育種過程中,為了得到較好的效果,應選擇貢獻率靠前的農藝性狀進行篩選。

表5 因子載荷矩陣
基于反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中6 個主效因子的特征值及貢獻率,建立48 份綠豆資源綜合評價的數學模型[13]。

根據公式(1)對48 份綠豆資源進行綜合打分,結果如表6 所示,對照品種榆綠1 號的綜合得分為0.66 分,YYLD22 和YYLD17 的綜合得分高于對照,分別為0.79 和0.72,說明YYLD22 和YYLD17在榆林地區有較好的生態適應性,具有在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潛力;而其他45 份資源的綜合得分均小于對照,說明其在榆林地區種植優勢小于對照,不建議引種種植,可作為育種的材料資源使用。

表6 48 份綠豆資源的綜合得分統計結果

利用歐式距離算法,采用離差平方和聚類方法,對48 份綠豆資源進行聚類分析,由圖1 可知,48 份資源共劃分為4 個類群,第1 類群包含19 份綠豆資源,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安徽等地,該類群的主要農藝性狀特點為:生育期接近平均值,小于對照品種;株高顯著低于平均值和對照品種;分枝數分布在3~5 枝,小于當地對照品種;主莖節數在6~8 個,小于對照品種;單株莢數大于對照品種,小于平均值;莢長和莢粒數2 個性狀,與平均值和對照品種間無明顯差異;百粒質量偏小,籽粒偏小。第2 類群包括17 份綠豆資源,主要來源為黑龍江、新疆、遼寧、吉林,對照品種包含在該類群,說明這些地區的綠豆品種在榆林地區種植適應性較好,可作為引種材料使用;該類群典型特征為籽粒較大、百粒質量大、株高較高。第3 類群由11 份綠豆資源組成,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和遼寧等地,主要農藝性狀表現為單株莢數多,百粒質量適中,單株產量高。第4 類群僅包含1 份綠豆資源,來自河南,主要表現為植株矮小,分枝數少,主莖節數多,節間距短,單株莢數最多,百粒質量小,最終表現為高產。
榆綠1 號[14]作為榆林地區的主栽綠豆品種,籽粒大、有綠色光澤,且營養含量豐富[15-16],但其株型較大,在灌區株高可達84 cm,生長發育過程中易發生倒伏,嚴重影響收獲和產量。株高是影響作物抗倒伏性的重要指標,適當降低株高能夠有效降低倒伏風險,保障作物品質和產量[17-18],47 份綠豆資源的平均株高為48.69 cm,小于對照品種,且不同資源間株高的變異系數高達19.66%,同時株高與產量間呈負相關,表明篩選47 份株高適宜、抗倒伏性好、高產的綠豆資源具有重要的生產意義。
李孝林等[19]分析榆林地區綠豆的單產構成因素,結果表明,該地區綠豆產量的決定因素為單株莢數。申慧芳等[20]通過對18 個綠豆品系進行生育期農藝性狀的調查,結果發現,影響綠豆產量的主要因素為單株莢數,莢粒數對產量的貢獻率大于百粒質量。本研究中,47 份綠豆資源影響產量的關鍵因素為單株莢數,單株莢數與百粒質量呈顯著負相關,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48 份綠豆資源的綜合得分中,YYLD22 得分最高,為0.79 分,該資源生育期為76 d,株高60 cm,分枝數5 枝,主莖節數9 個,單株莢數59 個,莢長11.6 cm,莢粒數12 粒,單株粒質量28.26 g,百粒質量6.2 g,優勢性狀為單株莢數和百粒質量。綜合YYLD22 和YYLD17 特征可知,二者典型的特征為莢粒數較多,單莢中的有效粒數多,說明在榆林引入綠豆資源中,應以單株莢數為主,結合百粒質量會得到較好的效果。
生態適應性是引種成功的關鍵因素[21],本研究將48 份綠豆資源聚類為4 個亞類,第1 亞類資源綜合得分均小于榆綠1 號,主要來源于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安徽省,在榆林地區種植優勢不明顯;第2 亞類含括綠豆資源主要來源于黑龍江、新疆、遼寧、吉林,該類群各資源在榆林地區種植的綜合得分優異,可作為引種試驗;第3 類群分布在黑龍江和遼寧,綜合得分中等,可作為資源使用;第4 類群僅包含YYLD16,該資源收集于河南省,綜合得分較低,不建議引種到榆林地區種植。氣候適應是生態適應的主要構成因素,黑龍江省[22]、遼寧省[23]和吉林省[24]位于我國北部,晝夜溫差大,氣候冷涼,與榆林地區氣候相似,引種這些地區的綠豆資源可行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