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俊萍 郝百旺 趙 宏 董怡凡 李志星 苗 艷 梁安寧
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地凝結[1],常發生于下肢[2],血栓一旦脫落則可引發致命性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3]。DVT和PE統稱為靜脈血栓栓塞癥(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階段的2種臨床表現形式[4]。由于DVT常無臨床癥狀,甚至有些DVT直到出現PE的癥狀時才被發現[5],鑒于此,DVT的早期干預尤為重要。
DVT的高發病率、難監測、難預防,使臨床預防與治療困難重重。在英國,每年新增近59000例DVT患者[6]。在不采取任何預防措施的情況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39%~74%[7]。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在一項全球疾病負擔調查報告中,指出血栓栓塞癥占據著大量的醫療資源[8]。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和對DVT認識的加強,該并發癥的發病率反而越來越高,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危害愈增,因此預防DVT的發生迫在眉睫。目前,DVT的預防已經受到臨床護理人員的重視[9],因此,探尋更多安全有效的DVT預防措施十分必要。
1.1 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本研究于2020年4—2020年6月對山西省6所三級甲等醫院的醫務人員進行調查。選取DVT發生率較高科室的醫務人員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取得醫師、護師資格證書;②該醫院DVT發生率較高科室的在職醫務人員;③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次調查。排除標準:①各種原因休假人員;②外出學習或進修人員;③在該醫院實習、進修人員。本研究共有1862名醫務人員完成調查。
1.2 調查工具醫務人員對深靜脈血栓中西醫結合預防及認知調查問卷。查閱學習較多文獻,自行設計“醫務人員對深靜脈血栓中西醫結合預防及認知調查問卷”,之后由12名專家審核論證后修訂,并對50名醫務人員進行了預調查,多次進行修改做成最終問卷,包括臨床對DVT的預防實施現狀和醫務人員中西醫結合預防DVT的認知兩部分。
1.3 資料收集方法本研究通過微信平臺發放電子問卷。調查前與被調查醫院科室的科主任取得聯系,說明調查目的并征得同意后,由科主任將問卷鏈接轉發給該科室的醫務人員,說明調查目的和問卷填寫方法,并且告知此次調查采取不記名方式,望如實填寫。問卷填寫無漏填項目后方可提交。本研究共收到問卷1862份,其中有效問卷1862份,問卷有效率為100%。
1.4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由于本次研究所收集的資料均為計數資料,因此對于DVT預防實施現狀以及醫務人員的認知等,采用頻數和百分比進行描述。
2.1 一般資料本研究共有1862名醫務人員完成調查。其中,男1124名,女738名;913名(49.03%)年齡在25~40歲;1806名(96.99%)學歷為本科及以上,1257名(67.51%)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813名(43.66%)職稱為主治醫師、護師以上;接受過DVT知識培訓人員有1615名。
2.2 DVT的預防實施現狀
2.2.1 DVT預防實施基本現狀1862名醫務人員參與了此項調查,其中對DVT預防實施現狀見表1。

表1 DVT預防實施基本現狀(1862例) (例,%)
2.2.2 術后采取的DVT預防措施種類1862名醫務人員中,有1306名醫務人員采取了DVT的預防措施,其中,采取的預防措施的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采取的DVT預防措施種類(1306例) (例,%)
2.3 醫務人員對預防DVT的認知參與此項調查的醫務人員對常規預防DVT的認知普遍較好,認同率均在95%以上,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醫務人員對預防DVT的認知(1862例) (例,%)
3.1 DVT的預防實施現狀DVT預防措施醫務人員大多知道并應用于臨床,但缺少臨床落實。結果顯示,DVT預防措施的使用率為70.13%,說明理論與實際存在差異,所以應加強臨床DVT預防措施的使用,并落實到位。科室雖有DVT預防規范,但有DVT防治管理小組只有28.57%,存在管理欠佳,預防措施實施率低。DVT發生率高的患者,應常規使用血栓風險評估表進行評估[10,11]。早期識別DVT的風險等級,進而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而本研究中僅有52.90%的醫務人員使用了血栓風險評估表,因此,應提高醫務人員血栓風險評估的意識,使DVT預防措施的實施有據可循。
3.2 醫務人員采取的DVT預防措施種類DVT的預防措施包括基本預防、物理預防和藥物預防。在1306名采取了DVT預防措施中,大部分采取了基本預防措施,但仍有5.21%未采取基本預防措施,說明仍有少部分醫務人員尚未真正認識到預防DVT的重要性。因此需加強醫務人員對DVT預防的重視,充分認識到預防DVT的必要性。DVT的物理預防設備均能明顯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有效預防DVT的發生。但本研究中采取藥物預防的比物理預防的多,分析這與有些醫務人員認為藥物預防比物理預防效果顯著有關。但是相比藥物預防,物理預防其實適用范圍更加廣泛[4]。因此,在制定DVT的預防措施時,不應僅限于藥物預防,采取安全有效的物理預防措施,也能對改善DVT預防實踐產生積極影響。
3.3 醫務人員對DVT中西醫結合預防及認知本研究中醫務人員對常規預防DVT的認知普遍較好,認同率均在95%以上,說明醫務人員已經意識到預防DVT的重要性。隨著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的廣泛開展,醫護協作在預防患者DVT方面顯示出了良好的效果[12]。但對中西醫結合DVT預防知識、措施的認知在75.00%以上。說明仍有部分醫務人員沒有掌握中西醫結合DVT的預防。
中醫對深靜脈血栓的研究歷史悠久,歷代醫家及經典都有傳述和記載,深靜脈血栓總的病理機制是瘀阻脈絡、氣血不暢。深靜脈血栓與心肝脾等臟的關系最為密切,因心主脈,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病之本是陽氣不足,氣血虛弱;病之標為血瘀、濕濁、熱毒凝滯筋肉經脈、敗血腐肉。因此,中醫的活血化瘀是治療的重要治法,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應貫穿中醫辨證論。我國現代已有諸多學者開始運用中醫學中醫預防深靜脈血栓的方法,即使用中醫穴位貼敷等方法來防治DVT,起到調節氣血的作用。
目前,關于DVT預防的研究幾乎都是基于西醫思維的基本預防、物理預防、藥物預防等,建議在西醫的基礎上,結合中醫,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將中醫學引入DVT的預防,開創了一條中西醫結合研究新思路。積極開展預防DVT的中醫知識培訓,提高醫務人員預防DVT多樣技能,尋找更加安全、有效、多樣的預防DVT發生的措施,從而為指導臨床醫護人員的工作提供依據,降低了深靜脈血栓(DVT)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