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濤
慢性腎衰竭屬于各類型慢性腎臟疾病持續性進展,可引發腎功能、腎單位不可逆的損傷,導致機體最終出現代謝紊亂(代謝廢物潴留、酸堿平衡紊亂、水電解質紊亂等),影響腎臟內分泌功能,該疾病以慢性腎炎、糖尿病腎病最為常見。臨床上一般給予慢性腎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療,在透析膜的作用下能夠將代謝產物、致病因子以及各類型毒素與透析液交換,在完成血液凈化后重新回輸于體內,同時也可以維持機體內電解質、酸堿平衡[1]。但是從臨床實踐可知,該類患者多伴有免疫力低下,各系統感染的風險增加,可加重病情(腎臟功能損害嚴重)。有研究[2]指出,給予慢性腎衰竭患者中藥灌腸,即直腸透析干預,可以通過藥物作用于機體,起到溫陽補腎、活血化瘀、改善腎臟功能,增加免疫功能的效果,促進身體恢復。筆者借鑒諸多研究經驗,結合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實際情況,對慢性腎衰竭患者實施中藥灌腸結合血液透析治療,旨在提高治療效果,促進身體恢復。現將研究結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84例慢性腎衰竭患者,收治時限:2018年3月—2020年3月,所有患者隨機被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觀察組中,男∶女=4∶3;年齡41~80歲,平均(70.11±3.69)歲;病程3~10年,平均(5.14±1.02)年;根據原發病類型:慢性腎炎23例,糖尿病腎病10例,高血壓腎損害5例,其他4例。對照組中,男∶女=11∶10;年齡40~80歲,平均(39.88±3.87)歲;病程2~10年,平均(5.10±1.01)年;根據原發病類型:慢性腎炎20例,糖尿病腎病11例,高血壓腎損害6例,其他5例。2組的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根據《腎臟病診斷與治療學》[3]對慢性腎衰竭患者進行判定。①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進行判定;②根據實驗室指標進行判定:其中內生肌酐清除率低于80 ml/min,血肌酐水平超過133 μmol/L;③患者有慢性腎臟疾病史,或者伴有累積腎臟系統性疾病病史。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4]:①符合慢性腎衰竭診斷標準;②心力衰竭、高血壓、上消化道出血、水電解紊亂等癥狀已控制穩定;③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參與臨床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有肝、心血管疾??;②具有血液透析禁忌證;③有惡性腫瘤、免疫系統疾病、淋巴系統疾??;④患者經臨床確認處于尿毒癥期。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接受血液透析,德國費森尤斯血液透析機(上海聚慕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4008 B)生產的血液透析器進行治療;透析液:碳酸氫鹽溶液(江蘇正大豐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6207);參數設置:聚砜空心纖維膜超濾系數:5.5 mm Hg/(ml·h)(1 mm Hg≈0.133 kPa),膜面積:1.3 m2,血流量:250~300 ml/min,透析流量:500 ml/min,透析時間:4 h/次,3次/周;同時指導患者進食低蛋白、低脂飲食,并根據患者病情采用抗感染、利尿消腫等對癥處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中藥灌腸療法,中藥方劑:蒲公英20 g,黃芪30 g,大黃10 g,紅花10 g,煅牡蠣30 g。加400 ml水煎煮,留取250 ml 藥后進行保留灌腸。灌腸方法:準備清潔瓶1個,18號無菌管1根,一次性輸液器1副;使用過濾篩將灌腸液導入液體瓶中,灌腸液的溫度控制在38~40 ℃;輸液瓶置于輸液架上,距離患者肛門的垂直距離為30 cm,連接肛管并將空氣排出,用石蠟油潤滑肛管5~10 cm,置入直腸的深度約30 cm;在灌腸過程中注意控制滴速(80~100 g/min),隨時觀察患者的反應;待灌腸操作結束后,指導患者保持臥位不變,保留灌腸液1~2 h,連續治療4周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2組均連續干預2個月,對各項指標進行對比。
1.4.2 觀察指標①對比2組治療后的治療總有效率,判定條件[4]:顯效:患者經過治療后,沒有肢體水腫,且血肌酐上升幅度低于前一次透析的50%,透析間歇時間拉長,超過原間歇時間的2倍及以上;有效:經過治療后,再次透析前患者預后輕度惡心,且有少量的牙齦出血、下肢輕度水腫癥狀,血肌酐水平的上升幅度低于前一次透析后的50%~70%,透析間歇時間為原間歇時間的1.5~2倍;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再次透析前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且影響進食,牙齦、鼻腔等反復出血,肢體腫脹程度明顯,血肌酐水平上升的幅度超過前一次透析的70%,透析間歇時間少于原間歇時間的1.5倍。治療總有效率為有效率與顯效率之和。②對比2組治療前、后的腎功能指標,在清晨采集體檢者空腹血液2 ml,之后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患者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進行對比。

2.1 2組患者療效對比治療后,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2.86%)較對照組(73.81%)高(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對比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對比治療后,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的BUN、Scr水平明顯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對比 (例,
慢性腎衰竭患者早期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而且疾病潛伏期長,若病情處于進展期,患者感覺有臨床癥狀就醫時,則已經延誤最佳治療時間,可發展成為慢性/急性腎衰竭。臨床上當前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對該疾病進行干預,使用對癥治療以及血液透析療法,盡可能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延長生命期限。血液透析療法是利用半透膜原理,經過擴散溶液,將患者機體內的代謝廢物、過多電解質以及有害物質排出體外,并且可以恢復酸堿平衡以及電解質平衡,使得血液得到凈化[5]。相關研究[6]指出,在血液透析的過程中,若將體外循環系統構建出來,以改善機體內部環境,并采用有效方法穩定血流動力學,同時預防心血管并發癥發生,可以增加治療效果。
中醫認為慢性腎衰竭屬于“水腫”“關格”范疇,發生原因與脾腎虛弱、水濁內停有關,故而治療的原則以通腑泄濁、益氣健脾為主,但是在中醫方劑中多含有生大黃,容易損傷胃氣,臨床上選擇以直腸給藥的方式減輕對胃部的刺激,同時也能強化藥性,促進代謝產物的排出[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2.86%)較對照組(73.81%)高(P<0.05),可見,在血液透析的基礎上加用中藥灌腸療法明顯提高了治療效果。近些年來醫療技術不斷革新,血液凈化技術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該治療方式的應用可以將機體代謝產物、多余水分排出,進而緩解腎臟負擔,也利于糾正酸中毒、電解質紊亂,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是該方法費用高,且需要長期進行,不僅增加了痛苦,且經濟負擔重;中醫利用補脾益腎的治療原則對患者進行藥物干預,有利于機體功能改善,提高遠期效果。中藥方劑中大黃具有瀉下排濁的效用,且與紅花配伍利于尿素氮以及肌酐水平的降低,繼而改善腎功能;煅牡蠣具有收斂固澀效用;蒲公英的清熱解毒、利濕、祛瘀效用明顯;黃芪具有利尿、擴張血管、增加機體免疫力的效用。諸多藥物配伍,再通過保留灌腸的方式利于刺激腸道黏膜,促使腸道充血,強化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毒素排出體外,改善腎功能、降低尿酸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的BUN、Scr水平明顯低(P<0.05),提示血液透析聯合中藥灌腸治療的效果較單純血液透析患者明顯。
綜上所述:給予慢性腎衰竭患者血液透析聯合中藥灌腸治療,明顯提高了治療效果,改善了腎臟功能,促進機體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