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慎時
頸椎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脊椎疾病,該疾病是患者的頸椎出現退化性脊柱病變,發病原因是由于患者的頸椎間盤突出,或者發生生理曲度改變,椎體增生所致的血管受壓、神經受壓,進而出現惡心、頭痛、手指發麻、心動過速、四肢無力等臨床癥狀[1,2]。臨床上對于頸椎病多選擇保守治療,但是保守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是藥物治療存在一定的不良作用,導致患者整體療效欠佳。隨著針灸在臨床上的廣泛運用,針灸辨證治療能夠有效地疏通經絡,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獲得的效果較為顯著[3]。本次研究中,著重探討針刺遠端取穴治療頸椎病的臨床安全性及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共納入110例武漢濟和醫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頸椎病患者,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以及研究組。對照組中,男性有31例,女性有24例;年齡26~58歲,平均年齡為(40.71±2.91)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2.18±0.33)年。研究組患者中,男性有30例,女性有25例;年齡25~59歲,平均年齡為(40.75±2.81)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2.17±0.48)年。統計學分析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其臨床癥狀以及影像學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4];②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的肝腎功能異常;②伴有骨惡性腫瘤、脊柱骨折、脊椎炎性病變、急性頸椎間盤脫出;③存在皮膚感知功能異常;④暈針或者拒絕針刺治療;⑤依從性差。
1.3 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予患者消痛貼膏(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54020113;生產企業:西藏奇正藏藥股份有限公司),貼敷于頸椎疼痛部位,每日2次,連續治療28 d。研究組接受針刺遠端取穴治療,具體措施如下。根據患者頸椎病類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穴位:①神經根型頸椎病:選擇手三里、中渚、列缺、外關、后溪;②混合型:選擇京骨、中渚、列缺、外關、后溪、豐隆;③椎動脈型:曲池、太沖、后溪、合谷、落枕穴;④交感型:足三里、太溪、后溪、內關、三陰交;⑤脊髓型:足三里、太溪、落枕穴、陰陵泉、懸鐘、三陰交。上述穴位皮膚常規消毒處理后,采用捻轉進針的方法,得氣后按照虛實補瀉的原則進針,進針后靜留針30 min,每日1次,7 d為一個療程,共4個療程,每個療程中間間隔1 d再進行。
1.4 觀察指標
1.4.1 IL-1β、TNF-α、前列腺素E2統計記錄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白細胞介素-1β(Lbterleukin-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
1.4.2 療效評估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對于頸椎病的療效判斷,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其肢體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其肢體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消失,其肢體功能未恢復正常,甚至出現加重;治療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
1.4.3 不良反應統計2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率。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IL-1β、TNF-α、PGE-2對比治療前,研究組與對照組IL-1β、TNF-α、PGE-2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IL-1β、TNF-α、PGE-2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IL-1β、TNF-α、PGE-2對比 (例,
2.2 2組患者療效對比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8.18%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85.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對比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安全性對比研究組未發生不良反應;對照組患者中,發生惡心嘔吐1例、疼痛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50,P<0.05)。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頸椎病的發病率不斷提升,頸椎病的臨床表現為肢體麻木、頸部疼痛、嘔吐、眩暈等,若是不及時治療,則會導致患者出現心腦血管疾病,嚴重影響肢體功能,對其生活質量影響較大。由于頸椎病的臨床癥狀以及分型不同,故而需要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選擇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以獲得最佳療效[6]。傳統的藥物治療是使用消痛貼膏貼敷治療,通過經皮給藥作用于病灶部位,但是藥物起效慢,僅可以緩解癥狀,無法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針刺遠端取穴治療是在經絡理論、中醫辨證理論指導下的一種中醫外治法,通過刺激遠端特定的穴位,以刺激經絡,緩解病癥,治愈疾病[7]。
本次研究中,治療前,研究組與對照組IL-1β、TNF-α、PGE-2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IL-1β、TNF-α、PGE-2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炎癥反應可以參與頸椎間盤退變,其中IL-1β、TNF-α、PGE-2含量的高低,對疾病的進展有一定的影響[8]。TNF-α主要在椎間盤髓核細胞中產生,極易導致神經疼痛;IL-1β可刺激脊神經,IL-1β水平越高,會引發蛋白聚糖不足,引發椎間盤退變;PGE-2會增加神經疼痛,產生痛感[9,10]。在治療過程中,針刺遠端取穴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IL-1β、TNF-α、PGE-2水平,改善臨床癥狀。
對比2組患者的療效以及安全性,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8.18%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85.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未發生不良反應;對照組患者中,發生惡心嘔吐1例、疼痛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50,P<0.05)。由此可以證實,針刺遠端取穴治療的安全性較高,療效好。
綜上所述,頸椎部患者接受針刺遠端取穴治療,與常規治療相比,該療法安全性較高,療效確切,能夠有效降低IL-1β、TNF-α、PGE-2水平,促進疾病好轉,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