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晶
變態反應性鼻炎(AR)又稱過敏性鼻炎,患者均為過敏性體質,有接觸過敏源病史。臨床表現為陣發性鼻癢、噴嚏、鼻塞并伴有清水樣鼻涕;有時會誘發支氣管哮喘。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于 2009 年武夷山會議后出臺《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1],建議抗過敏治療、減充血劑[2]、中成藥治療,病情嚴重時行手術療法,鑒于西藥治療易反復,作者嘗試傳統療法治療過敏性鼻炎,采用蝶腭神經節針刺結合穴位貼敷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阜新市中醫醫院醫院的過敏性鼻炎患者156例為研究對象,根據就診時間隨機分為試驗組78例,對照組78例。對照組78例中,男41例,女37例;年齡20~58歲,平均(35±4)歲;病程1~9年,平均(6.53±2.38)年。試驗組78例中,男40例,女38例;年齡18~57歲,平均(35±4)歲;病程1~9年,平均(6.25±2.32)年。2組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之間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按照中華醫學會制定的《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1](2010中國臨床醫生),本病的診斷依據如下。①臨床癥狀:噴嚏、清水樣涕、鼻塞、鼻癢等癥狀出現2項以上(含 2 項),每日癥狀持續或累計在1 h以上,可伴有眼癢、結膜充血等眼部癥狀。②體征:常見鼻黏膜蒼白、水腫、鼻腔水樣分泌物。酌情行鼻內鏡和鼻竇 CT 等檢查。③皮膚點刺試驗:使用標準化變應原試劑在前臂掌側皮膚點刺,20 min后觀察結果。每次試驗均應進行陽性和陰性對照,陽性對照采用組胺,陰性對照采用變應原溶劑,按相應的標準化變應原試劑說明書判定結果。皮膚點刺試驗應在停用抗組胺藥物至少7 d 后進行。④血清特異性IgE 檢測可作為過敏性鼻炎診斷的實驗室指標之一。確診過敏性鼻炎需臨床表現與皮膚點刺。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評估鼻腔不適癥狀,經皮膚點刺試驗20 min,通過檢測血清總IgE來診斷過敏性鼻炎;經4個月以上綜合治療失敗,本人拒絕手術治療,同意阜新市中醫醫院針灸科蝶腭神經節針刺治療者。排除標準:患者有鼻腔感染、鼻咽或鼻腔腫瘤及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等需手術治療、出現眶內、顱內并發癥患者;穿刺部位破潰感染者;心、肝、肺、腎功能不全者;惡病質患者。
1.4 治療方法試驗組:①經患者知情同意后,給予蝶腭神經節針刺。選取55 mm無菌針灸針,患者取坐位,固定頭部,囑患者口微張,于顴顳結節后方弓形切跡處定位,局部用碘伏消毒,針尖略向上,沿四白穴方向緩慢進針,針入55 mm,患者鼻腔麻木放電感,鼻腔堵塞感不同程度的改善,針刺一周1次,10次為一個療程。②穴位敷貼:以麻黃、白芥子、細辛、肉桂、粉末(阜新市中醫院制劑室),按2∶1∶1∶2調配,以新鮮生姜汁和勻,制成直徑為 1.5 cm,厚度約 0.3 cm的藥餅,備用。取大椎、肺俞、風門、腎俞、天突、膻中9個穴位行穴位貼敷,大椎穴定位:當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肺俞穴定位: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風門穴定位: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腎俞穴定位: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膻中穴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連線中點;天突穴定位: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將制作的藥餅放在穴位上,將其緊緊地壓,并用脫敏膠帶固定。每次保留2~4 h,若有皮膚過敏發癢或疼痛則適當縮短貼敷時間。如皮膚起水泡則停止貼敷,對癥處理后于10 d后再進行貼敷。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囑患者清淡飲食, 避免過敏原,加強患者健康宣傳教育,抗組胺藥物治療。氯雷他定膠囊5 mg,石家莊宇惠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213,日2次,口服,連續服藥20 d。
1.5 觀察指標采用 2004 年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于蘭州會議后出臺的《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的癥狀記分表進行療效評價[3],分別于診治前、診治后、隨訪半年記錄VAS評分。見表1。

表1 變應性鼻炎癥狀記分表

2組治療變應性鼻炎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變應性鼻炎前后VAS評分比較 (例,
變應性鼻炎,通常是由IgE介導的介質(主要是組胺)的釋放以及各種免疫伴隨細胞和細胞因子參與鼻黏膜的炎癥。變應性鼻炎本身并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是,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睡眠、學習、工作產生影響,會誘發支氣管哮喘、鼻竇炎、鼻息肉、中耳炎。近年來,過敏性鼻炎逐年增加,其發病的原因是身體暴露于來自外界的某些特異性過敏原,這是由于對冷空氣、油煙、油漆、花粉、灰塵、螨蟲、霉菌、毛皮和藥物等物質的敏感性增加所致。蝶腭神經節是副交感神經節,由感覺纖維、副交感神經根和交感神經根組成,其節后纖維進入上頜神經及翼管神經到鼻黏膜,形成鼻支分布[4]。鼻腔黏膜血管的舒縮及腺體的分泌均由位于翼腭窩的蝶腭神經節發出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節后纖維控制[5]。李新吾教授[6]認為針刺蝶腭神經節可以發揮雙向調節作用,上調交感神經興奮性,下調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從而達到治療鼻病的目的。顴下注射蝶腭神經節阻滯治療變應性鼻炎無痛苦、費用 低廉,易被患者接受[7]。中醫稱本病為鼻鼽,發病原因有內、外兩方面,內因多為臟腑功能失調,肺脾氣不足,痰濕內生;外因則為風寒、異氣之邪侵襲鼻竅所致。針灸穴位處方選取大椎穴,大椎穴為手足陽經及督脈的交會穴,為諸陽交會之所,囊括了全身各經之陽氣,敷貼藥物于大椎穴,可振奮陽氣,驅散寒邪。風門穴為風邪出入之門戶,中醫認為“傷于風者,上先受之”,風門治療外風犯肺為主;肺俞穴為肺臟之氣輸注之處,開竅于鼻,《靈樞·本神》說“肺氣虛則鼻塞不利”,故風門、肺俞兩穴聯用,風門輕清升散;肺俞肅降下行,一升一降,宣發肺氣,通利鼻竅;膻中穴善調胸中大氣以理氣化痰;天突穴居胸腔之上,其氣以通為順,功專下氣化痰;兩穴合用,宣肺化痰,祛除內因,體現治病求本。配以腎俞,因腎氣為人體強壯之源,穴位貼敷可增強機體免疫之功效,體現“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從而標本兼治,改善體質,緩解過敏性鼻炎癥狀。穴位貼敷是藥物與穴位有效結合,中藥麻黃、白芥子、細辛、肉桂4味中藥,用鮮榨生姜汁調配,有溫通經絡作用,《醫學綱目·鼻鼽》認為:“陽明所至為鼽嚔,治以溫劑是也”。穴位敷貼后發紅、發泡、結痂,形成長久治療作用。
針灸為中醫學寶貴的治療方法,蝶腭神經節針刺結合穴位敷貼方法相結合,從根本上解決過敏性鼻炎疾患,該治療方法療效肯定,值得臨床實踐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