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國星
膝骨關節炎多發于中老年群體,主要是指在膝關節及周圍組織發生的慢性炎性疾病,發病機制復雜,與創傷、炎癥、肥胖、免疫功能、退行性病變等因素相關,以關節紅腫、熱、疼痛、功能障礙、關節畸形為主要臨床表現[1]。退行性膝骨關節炎也稱為骨性關節炎,在生活中較為常見,主要是運動過度導致膝關節的關節軟骨出現磨損,導致軟骨下骨外露,行走、活動時軟骨下骨相互摩擦引起膝關節疼痛等一系列反應[2]。退行性膝骨關節炎也是造成老年人病痛、致殘的主要原因,若不及時治療可引發滑膜炎、關節畸形、關節強直等并發癥。隨著中醫學的不斷普及和推廣,針灸、推拿、中藥湯劑等治療方式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3]。本研究就溫針聯合中藥湯劑治療退行性膝骨關節炎的效果進行分析,為臨床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研究中選取的70例退行性膝骨關節炎患者就診時間均在2018年1月—2020年11月,將其隨機分為2組,各35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46~81歲,平均(63.25±6.54)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48~82歲,平均(63.21±6.48)歲。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顯示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此次研究對比。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患者經X線、CT及關節鏡等檢查確診為退行性膝骨關節炎;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自愿參與研究;研究課題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4]。排除標準:合并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合并惡性腫瘤疾病患者;近1個月內接受針灸治療患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對研究中使用藥物成分有禁忌證患者;臨床資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給予患者口服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浙江誠意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352;規格0.48 g)治療,每天2次,每次0.48 g。觀察組患者接受溫針灸聯合中藥湯劑治療,①溫針灸療法:指導患者取坐位,將患者膝關節部位充分暴露,做好患者保暖、心理疏導工作,叮囑患者放松心情,保持情緒穩定,對阿是穴、三陰交、足三里、膝眼、血海、鶴頂、梁丘穴位進行消毒,選用40~50 mm的毫針對該穴位進行針刺,應用平補平瀉手法將毫針得氣后留針;并點燃艾條對針柄進行熏艾,其間可在患者皮膚上放置硬紙片,避免燙傷患者皮膚,且利于灰燼去除;待艾條燃盡后拔針,隔1日一次,連續治療1個月。②中藥方:黃芪30 g,人參10 g,桂枝10 g,桑寄生15 g,牛膝10 g,甘草6 g,干地黃10 g,獨活20 g,杜仲10 g,赤芍10 g,當歸10 g,防風10 g,細辛10 g,川芎10 g,蜈蚣1條,秦艽10 g。取水浸泡后煎煮取汁600 ml,每天3次服用。若有濕熱證、感冒發熱的患者忌用。2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個月觀察療效。
1.4 觀察指標①療效標準:若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則視為顯效;若患者治療后關節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有緩解,膝關節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升則視為一般有效;若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無變化,膝關節功能無改善現象,或是有病情加重趨勢,則視為無效。②使用Lysholm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跛行、腫脹、爬樓梯、疼痛等膝關節功能情況進行評估比較,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③比較2組患者的疼痛緩解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對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周、3周、1個月的疼痛感進行評估,分值0~10分,分數越高,患者的疼痛感越強烈。④比較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對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和周圍環境情況進行評估,滿分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2.1 治療效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1.43%比對照組71.43%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例,%)
2.2 疼痛緩解情況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周、3周、1個月疼痛評分相較于治療前有明顯下降,且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例,
2.3 膝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改善情況觀察組患者治療后Lysholm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WHOQOL-100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膝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比較 (例,
退行性膝骨關節炎發病率高,病程長,且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該疾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臨床上主要分為易感因素和機械因素,其中年齡增長、肥胖、骨密度下降及運動過度、吸煙均為易感因素;而創傷、長時間膝關節運動磨損則為機械因素[5]。退行性膝骨關節炎患者病發初期主要為偶發性的膝關節疼痛,但不影響日常活動,隨著疾病進展,可導致癥狀與體征明顯的膝關節疼痛、腫脹、內外翻畸形、活動受限等癥狀[6]。該疾病無法徹底治愈,目前的醫療手段無法對已經損傷的關節軟骨進行逆轉,臨床以減輕癥狀、對癥治療為主要方式,若患者經保守治療無效,可選擇膝關節置換等手術治療。
在中醫學中,退行性膝骨關節炎屬于“痹證”“骨痹”范疇[7]。《素問》中有“病在骨,寒氣至”“痹于骨側重,血凝不流”的描述。認為人體正氣不足屬于生理性的衰退,是引發疾病的根本,而邪氣入侵是疾病暴發的外界條件[8]。治療方式應根據“體虛標痹”的特點予以患者辨證施治,明確體虛腎虧為根本,經脈阻痹為標,予以患者益氣補腎、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治療方法。
在本研究中,采用溫針灸聯合中藥湯劑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1.43%,比對照組71.43%高,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周、3周、1個月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Lysholm評分比對照組高,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主要是觀察組患者采用了中醫溫針灸聯合中藥湯劑治療,對患者的益氣健脾、舒經通絡、行氣止痛的足三里、血海、三陰交、膝眼等穴位進行針灸、熏艾,改善膝關節周圍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有利于促進機體代謝和炎癥部位炎性物的吸收,對緩解患者疼痛感、改善膝關節功能有重要作用[9]。中藥方中利用祛風除濕、舒經通絡的獨活、桑寄生,活血養肝、強筋健骨的牛膝、杜仲,以及活血化瘀、補氣益腎、散寒祛濕的當歸、赤芍、黃芪、人參、防風等藥物,諸藥合用,起到止痛、益氣補血、舒經活絡、祛風化濕的功效[10]。將溫針灸與中藥湯劑聯合應用,起到溫陽散寒、溫經養絡、祛濕除痹的效果。相比常規西藥治療,有利于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對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在退行性膝骨關節炎患者治療中應用溫針灸聯合中藥湯劑治療能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利于緩解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