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麗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以及連續性中斷,多是由于患者跌倒、摔傷后遭受到的力量超過骨骼本身能夠承受的最大強度時即可發生骨折。四肢骨折患者在患病后由于疾病原因,患肢可失去正常活動能力,導致患者多容易出現治療抗拒心理,而對于疾病的過度擔心導致患者多容易出現焦慮等心理情緒[1]。中醫護理干預是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采取情志護理、中醫康復護理等模式,幫助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同時也可幫助改善患者心理狀態,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2]。對此,本次研究針對鄭州市骨科醫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采取中醫護理模式,旨在分析其臨床價值,詳見下文所示。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鄭州市骨科醫院接受治療的四肢骨折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采用中醫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和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其中觀察組患者100例,男性56例,女性44例;最大年齡為78歲,最小年齡為18歲,平均(45.9±2.6)歲;上肢骨折57例,下肢骨折43例。對照組患者100例,男性54例,女性46例;最大年齡為74歲,最小年齡為23歲,平均(45.7±2.5)歲;上肢骨折58例,下肢骨折42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采用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骨折患者;采用相同的骨折手術治療;護理開始前均知情研究內容并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心血管異常、肝腎功能異常等疾病患者;合并精神異常以及心理障礙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不積極配合治療以及護理的患者。
1.3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即遵醫囑對患者采取用藥護理,治療期間嚴格觀察患者各項指標。觀察組患者采取中醫護理模式,護理方式為:①中醫情志護理: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帶領患者了解醫院內環境以及在患者治療期間的責任醫師和護士、護士長等人員,減輕患者陌生感;在患者手術前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適當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對手術前過分緊張的患者可適當采取鎮靜藥物進行治療,方便手術開展;手術后觀察患者心理變化,與患者講解治療成功案例增加患者對患肢康復的信心,從而積極配合護理人員。②病情護理: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術后表現情況適當給予患者采用穴位按摩護理以及耳穴壓豆護理措施,幫助改善患者患肢血液循環,同時也可舒緩患者情緒;術后嚴格觀察患者各項指標;定時對患者手術切口部位皮膚顏色等進行觀察,對患者下肢血流進行檢查,避免出現感染以及靜脈血栓;定時幫助臥床休養的患者進行翻身,避免長時間擠壓同一部位皮膚引起壓瘡。③中醫康復護理措施: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身體恢復情況對患者進行適量的運動訓練,訓練內容主要針對患者患肢的活動恢復以及其他關節部位的關節功能恢復,在訓練期間注意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適當對患者訓練量進行調整。④日常護理措施:嚴禁患者在治療期間飲食辛辣刺激食物,禁止患者抽煙飲酒;囑咐患者在治療期間多飲食高蛋白以及含鈣量高的食物,飲食應盡量以清淡為主;在出院時需囑咐患者出院后仍需繼續進行康復鍛煉。
1.4 觀察指標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滿意:患者及家屬對本次護理評分在80~100分;較滿意:患者及家屬對本次護理評分在60~80分;不滿意:患者及家屬對本次護理評分在60分以下;護理總滿意度為滿意以及較滿意總和。SAS、SDS、QOL評分:患者生活質量情況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OL)進行評估,分值在0~100分,患者心理狀態評估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分值在0~3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感染、血栓以及肺炎。

2.1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相較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更高,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例,%)
2.2 2組患者SAS、SDS、QOL評分對比相較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SAS、SDS以及QOL評分明顯更高,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SAS、SDS、QOL評分對比 (例,
2.3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相較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例,%)
四肢骨折是指患者上肢以及下肢遭受到較大的暴力后導致的,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骨折[3]。四肢骨折患者多數常在外傷后表現為患肢腫脹、活動障礙等,尤其是下肢骨折患者,患者失去正常行走能力,突然生活方式的變化對患者心理造成了嚴重影響[4]。此外,由于對疾病是否能夠完全恢復等情況的擔心,導致患者在手術前過分緊張焦慮,給手術治療以及術后康復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5]。而四肢骨折手術均屬于創傷性較大的手術,患者在手術后如不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則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對部分下肢骨折后需要長時間臥床休養的患者也需注意壓瘡的發生[6]。中醫護理路徑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對患者的護理模式,主要通過心理護理、康復護理、病情護理幫助提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7]。在中醫護理中,針對患者采取情志護理措施,能夠在手術前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安慰,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手術;手術完成后,對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護理措施以幫助提高患者在康復中的治療和護理配合度,將更有利于提高患者術后康復。根據患者病情表現,對患者采取耳穴壓豆等護理措施,不僅可幫助改善患者血液循環,同時也可預防靜脈血栓等情況出現,降低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8]。此外,中醫護理模式通過對患者的日常護理措施以及康復訓練,幫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并促進患者身體肢體功能康復,降低由于刺激性食物對患者患肢恢復造成的影響[9]。可見,相較于常規護理模式,中醫護理路徑將更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情緒,促進患者肢體功能康復,具有一定的安全性[10]。
本次研究針對鄭州市骨科醫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采取中醫護理模式,數據表明,相較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更高,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可見,在四肢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對患者采取中醫護理模式將更有利于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護理的滿意度,拉近護患之間的關系,更有利于護患關系和諧發展;相較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SAS、SDS以及QOL評分明顯更高,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可見,相較于常規護理,中醫護理干預措施能更明顯改善患者負性心理情緒,使患者積極配合護理和治療,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肢體功能康復;相較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可見,應用中醫護理模式能夠顯著降低患者在術后康復期間內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從而降低由于并發癥發生對患者身體康復造成的影響,促進患者身體功能康復。
綜上所述,在四肢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對患者采取中醫護理路徑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幫助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相較于常規護理模式,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滿意度更高,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