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字格
三閑堂門外,老榕樹上的長尾鵲
以為穿過曾家巖隧道,就可以飛出重慶
她們進洞露尾,出洞露頭
把留在地下的時間,分成兩段
請原諒我這個說謊的人。冬日里的長尾鵲
不會像我這樣抄近路
她們站在樹葉間等待陽光的時候是真實的
出現在我的陰翳里是虛構的
我手握茶杯混跡于世。看到她們
白雪一樣的胸脯,更凸了
她們的心里從來沒有外省,只有外人
我懷不忍之心,仍深深打擾到了她們
[田字格賞評]三閑堂曾是戴笠公館,很有中國風,辦過民國舞會,是那種可以端著大碗茶,看著《白蛇傳》、變臉、魔術、虞姬舞劍等劇目消磨大半天的好地方。長尾鵲也叫山喜鵲、藍鵲、鳶喜鵲、長尾巴郎,這首詩的主人公是長尾雀(詩圍繞它們和“我”展開)。
詩如一場戲,“咚咚鏘——”要開場了,長尾雀被安排在三閑堂門外的老榕樹上(頗具歷史感和年代感)。出場背景交代清楚后,詩人開始想象——它們“以為穿過曾家巖隧道,就可以飛出重慶”。重慶這座山城自然是山多隧道多。隨著隧道這一現代意象的加入,詩人有了雀鳥走捷徑飛出重慶的設想。這是個奇思妙想,鳥代言人的心聲——“她們進洞露尾,出洞露頭/把留在地下的時間,分成兩段”。“進洞露尾”和“出洞露頭”這都想到了,寫得真細,詩人還由此劃分出“地下的時間”和地上的時間,將其化為純客觀的理性敘述(是他每次穿過隧道的體驗)。
別僅僅滿足于這個意外,繼續——“請原諒我這個說謊的人。冬日里的長尾鵲/不會像我這樣抄近路”。作者告訴你剛才都是玄想,是胡思亂想,讀者你拐過彎來了嗎?真實的是“她們站在樹葉間等待陽光的時候”,長尾雀并沒“出現在我的陰翳里”,這種將虛寫實、將實寫虛的純細節、純敘述指向更深的向度:她們的心里沒有外地,只有外人。
詩人還不想結束,他繼續編織,加入“我”這條線——“我手握茶杯混跡于世。看到她們/白雪一樣的胸脯,更凸了”,從情景寫到心境,畫面清晰、意緒純凈,最后一句看似是閑筆卻再次打動了我:“我懷不忍之心,仍深深打擾到了她們”。
你有沒有讀出一個副文本?這里的“她們”可以指代為異性。在欲界這種受身前提下,許多思想產生的根源都和欲望這個基礎思想有關,弗洛伊德說的有一定道理,但可以超越(弗氏認為人的一切思想包括潛意識,歸根結底,都是性的衍生和演變)。不妨看看這首詩是怎么處理的——“雪白的胸部”和“不忍打擾”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視角(主客關系如咸卦而非蠱卦):有心靈感應式的無邪,心靈自由度大,在潛意識的理解和應用上較為直接。
筵席是新的
來歡慶的人是新的
缸里盛滿了水,酒也是新的
迷途的羊站在羊群里
青草也是新的
小鳥從一棵樹飛向了另一棵樹
沒被挑揀的樹木
仿佛度過了自己的逾越節
螞蟻步入樹蔭
它們制造的黑暗是新的
一切都那么完美,好像秩序從未被打亂
光是新的
仿佛神剛剛開口說出的第一句話
[田字格賞評]納蘭賦予萬物的恩光使他活出了天人級別。只是匆匆瀏覽一番這個世界他就已心滿意足,這是正思維——筵席、來歡慶的人、盛滿了水的缸、酒……都是新的,都自帶福澤。
我試著也這樣去看(上帝/圣靈視角),也這樣以清凈心凈化宇宙場——迷途的羊、沒被挑揀的樹木和制造黑暗的螞蟻在高處、低處自洽于某種秩序(道)。重新去看后疫情時代人與物種、人與自然間的相互關系,重建更為和諧的價值系統與更為優美的外在、內在境界非常必要。
剖析兩個細節。羊即使迷途也有青草吃,螞蟻即使制造黑影也在“我”眼中充滿了新意。顯然,對一切作完美觀非但不會因為完美主義而痛苦,還能訓練用心方式:無意反對和革命,只是欣賞、肯定就決定了世界、事件的更好走向。
納蘭是這樣一個詩人,行著“八正道”,對心性和語言要求較高。哪種天性就寫哪種詩,頑皮的人詼諧、反諷,敦厚的人施以詩教,都好。
你又一次把臉轉開
像剛下地回來的老農民
神情淡定又飽含慌亂
這,我知道。一夜風雨的天空上
撕碎的云朵染上泥黃
天,看來要冷了
這,我也知道
人家山上已光禿禿一片
我們這邊的樹還沒心沒肺綠著
有人竟然還只穿一件襯衫
從樹下走過
比如我
這其實是讓人心里發慌的事
你沒看到嗎
雨從高處來,人到地里去
心往天上飄
過去的春天和現在的冬日
都不在三界外。你明白的
[田字格賞評] 龐白的敘事不是慢條斯理的那種,是硬漢式的:語言粗糲、干脆,語氣冷酷、彪悍,內容蒼涼、疼痛。
這首《冬日》很特別,有辨識度(我能認出是他的詩),這也是一次性詩歌(沒頭沒腦,故意寫得怪),沒法模仿。“你”像是詩人初中時去世的父親,與“我”在夢里相遇。悲哀的是“你又一次把臉轉開”,不肯、不忍心對視是因為猝然離世讓兒子吃了很多苦,還是因為自己“像剛下地回來的老農民”(身心疲憊)?他“神情淡定又飽含慌亂”,淡定是裝出來的,“這,我知道”看似突兀,實際上是對夢中人的了解和理解,這句話是說給自己聽的,說在心里。
詩人不反對的話,我就繼續解讀這個畫面:“一夜風雨的天空上/撕碎的云朵染上泥黃/天,看來要冷了/這,我也知道”。被撕碎的、寒冷的不是云,不是天氣,是心……這些“我”都知道,說到底,父子間是不用解釋的(包括父親為什么那樣離開,那么早),他有他的業力與愿力。
“人家山上已光禿禿一片/我們這邊的樹還沒心沒肺綠著/有人竟然還只穿一件襯衫/從樹下走過/比如我/這其實是讓人心里發慌的事/你沒看到嗎”,這是兒子對父親說的話,“冬天”指生活艱難,“沒心沒肺綠著”指自己在父親離開的那些年里作為家中的男子漢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如在冬天穿著單衣般挺了過來)。這些如果讓天上的父親看到了——他會“心里發慌的”,對應了第一段的“慌亂”。“你沒看到嗎”是詢問,也是對自己挺了過來的自豪。
詩圍繞著夢境寫到這里有了一次洞見:雨、人、心三種事物的來處、去處不同。詩人緊接著勘破時間之幻:心用不著拘縛于過去的春天和現在的冬日,心不受三界束縛(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迷苦如大海之無邊際)……“你明白的”是對父親、對讀者,也是對自己說的——無論你的心是否在場,都會被這句話震到,你會忍不住重讀(生怕遺漏什么)——進而發現它惜字如金,多視角敘述,點到為止。
夜晚來臨時才發現已變得不再思考
這一個年輕人
像你一樣生活
庸常,瑣碎,吃飯穿衣
關心家人冷暖勝于關心世界
偏執地愛著自己人
不顧理想和正義——
在年齡上,31歲并不讓人恐慌
但時間本身以及后來者的風光
是兩塊巨大的石頭
一塊打磨并修整老青年的夢想
一塊以水的清涼浸潤他的躁動
在自住的房子里旁觀房價升降
旁觀21歲的青年狂熱追逐理想
按部就班地工作,固守家園
在遺忘中逃避所有的瘋狂
堅持這樣過下去
十年之后沒有誰會記得
這個老青年
也曾如此年輕過
[田字格賞評]隨心所欲的流利感,漆宇勤寫得日常、皮實,完全自如。“在自住的房子里旁觀房價升降”“時間本身以及后來者的風光/是兩塊巨大的石頭/一塊打磨并修整老青年的夢想/一塊以水的清涼浸潤他的躁動”等隨手拈來,想到什么就寫,像日記般連貫,看起來紛亂,卻使人一口氣讀完,讀得熱血澎湃。這首妥協、接納和自嘲之詩比《安排》蕪雜、泥沙俱下,更有搖滾感和戲劇感。
理想與現實、青春狂熱與成熟務實構成了矛盾,這內心沖突、和解的過程幾乎每個人都會經歷(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與杰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中也有探討)。依我看,怎樣都好,選擇什么就是什么,不糾結,做到心行合一,行本來也是心。
“旁觀21歲的青年狂熱追逐理想/按部就班地工作,固守家園/在遺忘中逃避所有的瘋狂”。詩人說服了自己,平常心是道,道在屎溺,他接納得越多,越是直心直用,就相當于流水路上的石與山越少,當他都接納時,事事都無礙。如維根斯坦所說,“鑒賞力可以富于魅力,但不能牢牢抓住。”讀者不要忽視這一點:我們真正被作品感動的恰恰不是后來找出的原因,而是我們被作者的表達代入后的情感。好作品所謂的核心是渾然天成的,是不能用簡單的模式與規矩來衡量的,但是我們內心卻能感受到,所以我忍不住熱烈地討論它——類似于事后諸葛亮、馬后炮的做法。
十六歲那年,我做了一個大手術
全麻后醒來,下午的陽光正端著顏料
涂抹著窗口的畫板。樹枝上的鳥兒正拉著琴弦
唱出大海激越的潮音
我欣喜地摁住心跳:多好啊,我還活著呢
多年后,我在悲傷中喝得酩酊大醉
夜半醒來,頭疼若綻開的煙火
窗外的燈光仿佛勝利者不屑一顧的譏諷
大街上,疾馳的車輛掠過了呼嘯
宛如旋渦中蕩起的波濤
我沮喪地問自己:哎,我為什么還活著
再后來,很多年一晃就過去了
我記得某些瞬間,全都隔著茫茫的生死
[田字格賞評]對于“自己還活著”這個事實,詩人(也是小說家)在不同事件中獲得不同的情緒印象。來具體看:全詩圍繞生死這個主題展開,精心設置兩大場景(他有緩慢敘事、耐心構筑的能力)——1.手術后發現自己還活著的欣喜;2.大醉后發現自己還活著的沮喪。被動全麻與主動喝醉,慶幸生還與厭世這兩組矛盾使詩人深入內心。“深入地把握住困難正是困難所在”。要知道,我們的念頭比光速還快,而世間本不存在,只有意識的想象,并沒有過去未來這些次序,只是我們順著此時的用心在取舍。正因為未經省察的念頭混亂、顛倒,詩人才借詩觀心,觀中有悟,有豁然開朗感。
在寫作手法上,詩人用兩個場景搭建大框架,然后集中兵力寫幾個小畫面——將其定格、具體,進行附義;打開想象力,將其發散。本詩結構好,內容豐富,脈絡干凈,場景描寫清晰,結尾從近景轉入遠景,在時間的快進中冷靜言說——“隔著茫茫的生死”,他一定悟到了這一點:“若你用心創世,只是游戲造化(以孩子涂鴉般的心情),則不僅快樂,而且不受拘束,進退自然,能見種種所謂過去,能見種種所謂未來。”
奉化江上,它只是一枚
諦聽天地的幼年耳朵
多少人,候鳥遷徙
無數次來回奔忙、贖身
無暇留意瞥她一下
天欲雪
途經此處,夜航船打出旋渦
我們都非靜水深流之人
飄忽不定,桅桿高聳
一條江最美的盛世華年
讓虛無反復吞并
[田字格賞評] 剔除抒情因素,把過琴橋比作“諦聽天地的幼年耳朵”挺新的,其言外之意是它觀物、觀音聲而不被留意(第二段具體描寫)。人到處奔忙,既比不上橋的大隱隱于世,也比不上靜水流深的奉化江。夜航船打出激流,桅桿高聳,燈光飄忽……都是過眼即逝,歸于虛無。隱而不露,如過琴橋那樣識遍滄桑,活得內在、穩健,是詩人的理想型人格。“靜水流深”也是我希望自己做到的,人浮于事有時是難免的,但隨著年齡增長,更多內視和安心做自己是必然的。內觀而覺照,萬福不求自有,智慧不守而自生。法華經上說,凡夫不知道如來妙用之無價寶深藏其身,隨時用之不盡:相當于身上藏了一個八寶珠(居然沒發現)。真如性海,一切存有,無窮無盡,越用體會越深,體會越深也就用得越暢快。
我來看你時
你在門前地里侍弄苦菜
夏日漸盛,靡草已成金色
屋檐下燕子的愛巢筑得圓整
去土,除草。陽光逐漸上坡
而我站在身后
南風來,遠處的麥田起伏
麥穗青澀的小乳房正在飽滿
微微搖晃,掛在低矮枝頭的漿果
而我就站在身后
夏日一天天新,苦菜帶甜
我們一起遮住泥土
一些輕輕放倒的苦菜
她們羞澀,她們也在身后
[田字格賞評] 陸岸在寫詩這件“務虛”的事上表現如何?不妨讀之——
《小滿三候》整體氛圍生活化,語言舒展,敘述自如,畫面感強,白描多,敘述次之,議論少(三種方式互相穿插)。從“而我站在身后”,“而我就站在身后”,到“她們也站在身后”——詩人用三個“站在身后”串起這首詩,形式獨特,層層推進:這三次等候也落實在題目上,名為“三候”。我們可以借鑒他的敘事耐心和細節描寫。
“麥穗青澀的小乳房正在飽滿”通過兩個遠距離對接達到搶人眼球的效果,兩種主體在類比中有著不斷飽滿的意味(莊稼的豐收和身體的成熟都令人喜悅)。“屋檐下燕子的愛巢筑得圓整”在日常中兼有對生存狀態的描摹,有愛有巢又圓整是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祝福(鳥與人同在的觀物方式)。“微微搖晃,掛在低矮枝頭的漿果/而我就站在你身后”語境清晰,故意用了倒裝。身后的我在凝視,在守候,寫得戛然而止,有余味。“去土,除草。陽光逐漸上坡”語義豐富,節奏先快后慢,句號起到了阻斷作用(意思突然停頓,再繼續)。
環顧全詩,從開頭的“你在門前地里侍弄苦菜”到結尾“夏日一天天新,苦菜帶甜/我們一起遮住泥土//一些輕輕放倒的苦菜/她們羞澀,她們也在身后”——首尾對應于小滿的作物“苦菜”(由此展開,詩人精心布局),中間的鋪陳婉轉、緩慢(寫得厚實,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感性與理性平衡),最后是淡淡的收尾,有余音裊裊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青澀的小乳房”“輕輕放倒”和苦菜“羞澀”這樣的詠物方式令人浮想聯翩。“所見皆自心”就是這樣,沒有客觀存在,只有你如何認定:觀物方式決定外境的呈現樣態。
梅雨季
悶熱的雨水里
我又看到了
那只鳥
羽毛渾身濕透
就連叫聲聽上去
也布滿了
水汽
像黑色休止符
停落在
無花果樹上
在一片肥綠的葉子下
尋得庇護
灰色翅膀
修剪著閃電的
回音
[田字格賞評] 語速適中、語義推進快、語感流暢,白描為主,略加議論、言說。鳥被梅雨打得渾身濕透,“就連叫聲聽上去/也布滿了/水汽”。棲居代表著尋得庇護。放心,雨再紛亂,鳥“像黑色休止符/停落在/無花果樹上”,更為自由的向度是“灰色翅膀/修剪著閃電的/回音”。安居的標準是什么?答案關乎歸屬感、從容度。
“一部分擁有的特質即是全部。”鳥即“我”,完全可以在最好的情況下、最差的情況下、不好不差的情況下都覺而不動(如休止符),雨來受著、打雷應著,困來即眠、夢來就入夢。這樣說來,渾身濕透之鳥尋得的庇護是內在的安心。雨天晴天、慌張從容這些對比可指向動靜二相不生——“當知虛空生汝心中,猶如片云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