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剛
【關鍵詞】“內卷” 意義貧困 新技術 “機器換人”
【中圖分類號】C913.2 【文獻標識碼】A

2021年,隨著一系列社會熱點事件的發酵,2020年曾被熱烈討論的“內卷”“996”等議題再次進入公共輿論的視野。這種輿情似乎顯示出工薪階層(無論是白領還是藍領)正彌漫著一種普遍焦慮。即使是在光鮮亮麗的寫字樓里工作、收入不錯的年輕人,也存在著這種焦慮,其心理和生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連即將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學生也受到了這種焦慮情緒的影響,他們看不到未來工作對自己的意義,感到迷惘和無力。正如人類學者項飚所提到的,對于當下的“打工人”來說,工作似乎是為了解決物質的貧困,但是它本身卻呈現出“意義的貧困”。
這不由得使我們思考,在最近十年中,人們的工作條件、工作過程、工作內容和勞資關系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至于工作的無意義感成為人們重要的心理感受。在筆者看來,新技術的興起是關鍵的顛覆性因素。技術、資本和權力的疊加,在成倍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導致了工作意義的喪失。本文試圖通過闡釋“內卷”“996”“打工人”等概念的內在意涵,分析其產生的社會條件、動力機制,探討青年人作為能動者改變工作意義貧困狀態的可能方向。
在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看來,人類生活和自然世界的區別在于人類生活是有意義的,意義使得人類的行為選擇具有和動物不同的前提。而所謂意義則是指與人們認可的價值相關聯的某種時間結構。換句話說,人類生活的每一刻其實都承載著對過去的覺醒和對未來的參與,這樣的時間結構組成了包括感覺、經驗、思想、情感、記憶和欲望等人類生活的內在結構,所有這些便形成了生活的意義。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認為,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當人們通過彼此的互動來共享這些意義的時候,社會才得以形成。毫無疑問,工作是人們最重要的追尋意義的行動方式。人們通過工作來獲得食物、財富、成就感和尊重,實現自我價值。當前,許多人認為工作除了謀生外已經沒有更多的意義,工作呈現出意義貧困的狀態,這是勞動異化在新技術時代的典型表現。
首先,工作意義的貧困表現為工作內容的“內卷”。公共話語中的“內卷”主要是指由工作的某種非理性競爭導致的內部消耗和停滯。“內卷”一詞本來是借用生物學概念來描述社會結構的某種停滯狀態,最早是由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在研究印度尼西亞的農業經濟生活時提出。中國學者黃宗智借用這個概念來描述14世紀到20世紀漫長歷史中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棉花種植情況。在一些歷史時期,棉花種植的邊際報酬幾乎為零,但是人們仍然大規模地種植棉花,僅僅是為了維持家庭成員的生存。在黃宗智看來,“內卷”就是“沒有發展的增長”。用“內卷”的概念來描述當下工作者的工作內容,就是指在特定結構中,工作者的工作內容對于工作目標的突破和自我的提升并沒有太多意義,工作者只是因為越來越強烈的競爭而不得不去做這些工作內容。這樣的工作內容只能給予人最低的謀生意義,而無法賦予更多的創造性價值。
其次,工作意義的貧困表現為工作過程的時空壓縮。所謂“996”“715”,表達的就是現在工作者的大部分生命時間都被限制在工作場所的格子間內,從而失去了閑暇時間以及從事其他活動的可能。這是卡斯特爾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所說的工人階級的“時空壓縮”的極端化表現。其實,工作者時間和空間被極大壓縮是資本主義工作的典型狀態。但是在新技術條件下,工人受到更完全的控制,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被精確測量。一些互聯網企業為了激勵員工更多地留在工作場地,還特別設置了籃球場、健身房、臺球室以及食物豐富的食堂等,使得員工的時間和空間被進一步壓縮。這種極端的工作安排導致的最糟糕狀況是:工作者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生活和工作的意義,也更難以進行某種與工作無關的宏觀議題的思考,他們對公司以外的事物沒有更多關心和了解的興趣。此外,工作意義的貧困也帶來了生活意義的貧困,高強度的工作甚至會影響人們的婚姻觀、家庭觀,導致不婚主義流行。
最后,工作意義的貧困表現為工作關系的碎片化。過去,勞資關系雖然不平衡,但面對資方,產業工人還可以通過各種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工人組織以及集體行動來建立自己的集體認同和社會歸屬。但是在新技術時代,工廠呈現為扁平結構,即工作者通過項目和任務進行連接,工作部門之間很難建立密切的聯系。許多工人是以類似散工的方式和企業發生聯系。例如,快遞、快車等行業,工作者之間很難建立如同過去產業工人那樣因為在同一生產線上工作而產生的團結和聯系。在很多情況下,工人自組織難以有效實現,使得工人失去了對工廠的組織歸屬和認同,甚至也失去了對工作的認同。他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人,而成為了喪失主體性的“打工人”,極端地甚至會出現“三和大神”那樣“佛系生存”的零工者。從這個層面來說,整個產業工人逐漸碎片化,工人的自我認同和集體意識難以建構。因為無法聯合,工人的階級意義感消散,甚至工人的標簽都被褪去,代之以“打工人”這樣一個“孤獨的大眾”的概念。
導致上述工作意義貧困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新技術的應用無疑是其中的關鍵要素。新技術主要是指人工智能、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結合,這種結合產生的信息革命已經使得機器可以在許多情況下代替工人,從而成倍地提高工作效率。技術由此成為生產過程中最核心的要素。正如紀錄片《美國工廠》片尾所體現的,相比于中美兩國制度對勞資關系認知的差異,更值得關注的是“機器換人”對于工廠和工人的深刻影響。當下,“機器換人”并未如人們所期待的那樣,將工人解放出來,實現工人的技術升級。相反,“機器換人”直接或間接地帶來了人類工作意義的貧困,讓勞動異化走向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