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良
【關鍵詞】心理健康 社會焦慮 社會轉型 應對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識碼】A
觀照現代化國家的發展進程,社會轉型期往往會凸顯出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同時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造成消極影響。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發展時期,急劇演變的社會環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現代人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環境中工作生活,產生焦慮情緒往往在所難免。而當個體焦慮遭遇急劇發生的社會轉型,可能會變得日益嚴峻,甚至逐漸演變成一種社會焦慮。如果社會焦慮情緒得不到及時釋放,很容易積淀成為有損于社會秩序、社會穩定和社會和諧的隱患。了解國民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化解社會焦慮的消極影響,積極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對于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需求、促進國家和社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心理健康工作的發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有四處涉及到“心理”,突出了國家對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視。《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提出了15個重大專項行動,其中之一就是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此外,心理健康的社會需求也在與日俱增。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于人們的心理狀態產生了較大影響,公眾的心理健康意識及需求進一步增強。
2021年1月出版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指出,與2008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首次全國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對比發現,2020年我國國民心理健康狀況的地區差異仍然顯著,東部地區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優于其他地區,城市戶籍人口優于農村戶籍人口,低收入、低學歷、無業與失業人群的心理問題更為突出。但是,在心理健康意識的跨年比較中,2020年有更多人認為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比12年前提高了6.1%,人們的心理健康意識得到增強。在預測未來5年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時,人們普遍表現出樂觀的傾向。在心理健康知識需求上,人們的心理健康知識需求是多重的,其中選中率較高的是自我調節和人際交往,表明人們在增加這方面的知識和提高這方面的技能。
在總體相對平穩的狀況下,不同群體的心理健康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其中,焦慮問題較為普遍地呈現于不同群體中。中國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中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包括情緒問題,如有研究顯示學習焦慮、沖動傾向、恐怖傾向、對人焦慮和自責傾向是小學生中檢出率最高的五大心理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心理健康整體水平趨于平穩,其中焦慮問題在一定時間段內有上升的趨勢。一項針對教師群體的研究表明,1994—2011年18年間我國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整體呈逐漸下降的趨勢,而且這種下降趨勢有加速跡象,特別是在抑郁、焦慮、偏執等方面的問題表現出更為明顯的變差趨勢。針對醫生群體的心理學分析也表明,2006—2016年醫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比我國的普通成年人的平均水平要低,其中焦慮、偏執、抑郁、強迫等心理問題是較為突出的問題。針對老年人的調查發現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老年人在軀體化、抑郁、焦慮等心理因子方面存在不容忽視的心理問題。
據中國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中國精神衛生調查(CMHS)”的結果顯示,在我國精神障礙的患病率中,焦慮障礙患病率最高,終生患病率為7.57%。焦慮是一種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心不安或無根據的恐懼,是人們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戰、困難或危險)時出現的一種情緒反應。社會焦慮尤指在社會情景中所產生的焦慮反應,是由于社會中的不確定因素在民眾中產生的壓抑、煩躁、不滿、非理性沖動等緊張心理。
要更好地認知社會焦慮,需先了解其主要特點:一是誘發情境具有突發性、負面性和不確定性。誘發情境很難被預料到,在性質與效價上是消極的,是群體、社會力圖逃避和避免的。其來源、特點與成因并非可以完全掌控,解決方案也需要在實踐中“摸著石頭過河”。二是社會或群體的消極反應。整體表現為本能的情緒感受上緊張、憂慮,認知上警戒水平提高,行為意圖上伴有逃避危險的期望與努力。社會焦慮的三重情緒反應,往往受到群體共享信息的作用,以及群體成員實際行動的影響。三是作為社會情緒的復雜性。突發事件引發的群體性焦慮不是單一的情緒,而是以焦慮為底色,兼具恐懼、抑郁、內疚、悲傷等負面情緒的社會情緒綜合體。四是作為社會心理的彌漫性。社會焦慮作為人們對社會生活的認知、情感和期望的一種顯性表達,從本質上說,它是一種社會建構,是對社會結構和社會運行等社會發展現狀較為直接的反映。特定時期內彌漫在個體與群體中的焦慮狀態,能夠產生泛化的社會影響,并通過暗示、圖式、情緒感染、社會認同、去個性化等機制,集中反映人們的憂思、憂感、憂盼。
當然,社會焦慮也具有一定的適應性意義。作為人類適應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情緒反應,如果社會焦慮控制在合情合理的限度內,有助于增加個體、群體和社會的活力,激發斗志,喚起警覺,提高學習與工作效率,也有助于社會順利實現轉型發展。
求職就業難,養家糊口難;名利雙收、內外兼修難上加難。難題面前,難免惶恐,這恰恰是緊張、焦慮的前奏。有人認為緊張不安、情緒低落、交往退縮就是陷入焦慮狀態了,其實沒這么嚴重。如果說緊張是個體處于壓力下的應激心理狀態,那么焦慮即是一種過度的、痛苦的、持久的緊張。緊張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如追求完美、對健康的擔憂等;焦慮往往是一種情緒障礙,而社會焦慮則是一種社會心理障礙。
引發社會焦慮有諸多原因,從個體因素看,存在生理、人格、人際交往等因素。一是生理原因。缺乏睡眠或連續的睡眠混亂會增加焦慮出現的概率。此外,焦慮也與身體素質有關。近幾年我國國民的身體體質、健康素質有所下滑,社會焦慮才會“有機可乘”。二是人格特征。人格缺陷往往會造成焦慮出現。如個體性格自卑、缺乏自信、耐挫力弱、情緒不穩定,特別是對困難、失敗的錯誤歸因,很容易造成緊張、焦慮。三是人際交往上的困難。以青少年群體為例,其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與人溝通不暢;而且他們正處于心理斷乳期,可能情緒不穩定,加上可能與父母有分歧等,都是引發焦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