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 盧東琪
據《2020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末,全國公路總里程已達519.81萬公里,位列世界第一。雖然目前我國道路建設仍處于高峰期,但早期修建的道路已先后進入養護階段。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防治高速公路瀝青路面早期損壞的指導意見》明確,“定期對路面結構強度、抗滑性能、平整度和路面破損狀況等進行檢測,并采用路面管理系統對路面使用狀況進行評價,科學制訂養護計劃,針對路面早期損壞加強預防性、及時性養護工作,延長路面使用壽命。”
公路作為我國交通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現代物流效率和實現我國區域平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加強道路綠色養護是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公路養護是保持路面高平整度、延長路面使用的壽命、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條件的必然選擇。然而以往的養護方法不能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結合起來,只重視短期經濟效益,忽視了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效益,且當前道路養護方式存在環境污染大、機械設備差、維修周期長等問題,建議進一步優化路面養護施工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等,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一、道路養護現狀及主要技術
(一)道路養護現狀
當前道路建設主要為瀝青路面,瀝青路面具有成本低以及使用時間久等優勢,在我國交通體系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瀝青作為一種傳統的路面建設使用材料,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變形、裂縫等。道路預防性養護技術是公路施工中的重要內容,在我國發展相對較晚,隨著公路建設技術水平的提高,公路工程數量逐漸增多,而傳統的養護施工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投入較多的人力,花費較高的成本,且傳統的公路養護技術難以達到當前發展要求,因此,應結合預防性養護技術進行公路養護,在養護中需要利用有效的技術進行施工,提升公路質量,使公路的建設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
(二)道路養護主要技術
一是就地熱再生技術。采用專用的就地熱再生設備,對瀝青路面進行加熱和軟化,然后耙松或者是銑刨到一定深度,摻入適量的新瀝青、再生劑、新瀝青混合料等,制備出性能堪比新瀝青混合料的熱拌再生瀝青混合料。就地熱再生技術比較適合高速公路養護采用,優點是可以消除路面裂縫、矯正車轍和推移、復原老化瀝青、改善瀝青含量、污染小、施工周期短。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技術是被證實非常有效的路面維修方法,可以節省開支,在對交通影響和材料運輸費用最小的前提下,消除瀝青路面的非結構性的病害。
二是廠拌熱再生技術。將回收的舊瀝青路面材料,選擇適宜的摻配比例與新的瀝青混合料拌和,必要時也可以添加一定量的再生劑,然后使用廠拌設備,生產新的熱拌瀝青混合料。這樣的瀝青路面材料可以滿足高速公路養護的路用性能要求,是非常有效的路面修復方法。如果能確保正確的設計和施工,廠拌的瀝青混合料性能可以達到甚至于超過常規的新瀝青熱拌混合料。然而廠拌瀝青混合料的生產過程比較復雜,維修周期較長,同時需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才能達到預期使用效果。
三是廠拌冷再生技術。將瀝青路面舊料與新的骨料、乳化瀝青或是泡沫瀝青結合料、水硬性活性填料、水,常溫下拌和,鋪筑路面層。面層舊材料、基層舊材料分開回收再生利用。這種瀝青路面材料的再生方式,除了對于疲勞開裂和基層嚴重損壞的處治效果不夠理想外,可以修復大多數路面損壞,比較適用于公路養護。泡沫瀝青冷再生混合料施工的難度遠小于熱拌瀝青混合料。
二、道路養護存在問題
(一)道路養護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
我國當前道路養護管理工作體制機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道路養護管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仍在使用傳統的道路養護管理體制機制,存在較為普遍的“重建輕養”現象,在具體進行養護管理作業時,由于缺乏道路養護管理體制機制及監管力度,導致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具體作業時,工作效率較低,無法及時發現道路存在的路況問題,導致道路養護管理工作得不到根本上的創新,進而降低道路養護管理質量,無法實現道路養護管理工作的良好發展。
(二)道路養護管理資金不足
相對于我國覆蓋范圍越來越大的道路交通網,由于政府部門財政資金緊張,導致我國的道路養護管理費用呈現相對不足的狀況,甚至部分道路的養護管理單位因養護管理資金問題減少實際養護管理支出,對道路的日常性養護管理工作頻率進行削減,導致道路日常性養護管理工作的實際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證。
(三)道路養護管理技術水平較低
道路養護管理技術是道路實際養護管理質量水平的根本保障。但在實際道路日常性養護管理過程中,很多道路的養護管理單位在對道路進行日常養護管理時,其使用的技術相對落后,再加上很多養護管理單位所使用的養護管理機械裝備都存在陳舊、老化等質量隱患,導致在日常性養護管理過程中,存在著養護管理效率低下、養護質量水平不足、資金消耗較高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導致了很多道路即使完成了日常性養護管理,也仍需再次進行返修,額外增加了道路日常性養護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等成本。
三、道路養護工作建議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標準體系
加強道路養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明確道路建設單位、管理單位等的主體責任。完善目標責任體系,推動相關單位利用新能源、新技術、新模式進行道路養護管理,更大幅度的提升道路建設、養護能效水平;完善標準體系,制定道路養護技術能源效率強制性國家標準,將節能、環保、排放、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等要求納入工程建設、管理強制性條文,確保滿足具體發展需求。
(二)健全道路養護管理體制機制
道路養護管理體制機制的作用是明確劃分相關管理機構、合理分配權限、有效配置人員等。相關單位需對道路建設標準科學構建養護管理體制機制,明確規定各級養護部門具體工作職責,制定合理的道路養護標準等。建議全面實行道路養護管理工作市場化,不斷加大道路養護管理力度,提高道路養護管理標準。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需不斷創新道路養護管理體制機制,建立多樣化的道路養護管理方式,促使各種方式相互結合。與此同時,監管部門還需對路面情況進行定期巡查,及時發現道路建設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通過科學構建管理模式,確保規范進行道路養護管理作業,促進城市道路養護管理工作向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三)加快提高道路養護管理技術水平
為確保道路養護工作更加高效、綠色,需進一步改進道路養護技術,合理配備養護車輛,提高設備工作機械化水平,確保道路養護的高效性和環保性。與此同時,還需樹立科學養護管理理念,強化員工養護意識,合理配置人力資源,進一步提升道路養護人員專業素質,定期進行專業培訓和業務考核,保障其專業技能最大程度滿足工作需求。
(作者單位:國家節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