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楠 王數 高陽



摘要:綜合土地利用、DEM、POI、社會經濟等多源數據探索南方低山丘陵區鄉村類型定量識別方法,為編制區域鄉村振興規劃、分類推進鄉村發展提供參考。在簡要歸納鄉村發展要素的基礎上,構建鄉村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定量評價2018年江西省萬年縣鄉村綜合發展水平,并借助灰色星座聚類模型和質性歸納法識別其鄉村發展類型,進而提出不同類型鄉村差異化振興策略。結果表明,萬年縣鄉村綜合發展水平整體不高,呈現出“東南高、西北低,區域差異顯著”的空間分異特征。萬年縣鄉村發展類型可識別為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傳統農業類、綜合發展類和特色保護類,集聚提升類和傳統農業類是其主要鄉村類型。萬年縣不同類型鄉村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征,具有差異化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鄉村發展類型;多源數據;灰色星座聚類模型;鄉村振興;地理信息系統;江西省萬年縣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1)17-0019-09
收稿日期:2021-01-1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編號:19CGL037)。
作者簡介:王亞楠(1996—),男,湖北陽新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土地利用與鄉村發展研究。E-mail:wyn1024585308@163.com。
通信作者:王 數,教授,主要從事地質地貌與土地資源利用研究。E-mail:wangshu@cau.edu.cn。
城市和鄉村是緊密聯系的共同體,二者相互依托、共同支撐、互不可缺[1]。但是伴隨著快速城鎮化進程中鄉村人口的大量外流,由此引致的鄉村衰退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性問題[2]。我國鄉村地區普遍面臨勞動力缺失、文化衰退、環境惡化等問題,影響著鄉村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大農村為城市發展和工業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同時,城鄉也分別走向了興與衰的對立兩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要順應村莊發展規律,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分類推進鄉村振興。在此政策導向下,深入開展鄉村類型識別和不同類型鄉村差異化發展路徑研究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鄉村類型識別是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地理學亟須研究的科學命題[4],國內外諸多學者對鄉村分類進行了大量研究。Marsden等基于農業多功能理論和鄉村多功能性,將英國鄉村劃分為多態農業型、非農型和可持續型,以此推進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5]。早期國內學界對鄉村分類的研究源于農業地域分異規律和農業區劃方案[6-7]。隨著鄉村地理學實踐發展和理論創新,現階段國內鄉村類型識別的標準主要包含理論依據和實踐依據2類。理論依據大體上囊括鄉村性[8-9]、鄉村地域多功能性[10]、鄉村發展要素[11]、縣域“三生”空間格局[12]、面向村鎮體系[13]等;實踐依據主要涉及面向鄉村規劃[14]、面向鄉村振興戰略[15-16]等國家政策。在鄉村類型識別方法上主要包括基于影響鄉村發展要素組合特征綜合識別分類[17]、依據流程圖式篩選模型識別鄉村類型[15]、通過數學模型聚類分區方法識別鄉村類型[18]3類。如文琦等基于鄉村主體、產業發展、人居環境、資源稟賦4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依據農戶-產業-環境的鄉村振興機制進行組合特征逐級判斷識別鄉村主導類型[17];李裕瑞等面向鄉村振興戰略,構建流程圖式村莊分類模型以識別鄉村類型[15];劉玉等基于經濟發展水平、交通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現狀和生態環境質量4個方面構建鄉村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自組織特征映射(self-orgnazing feature map,SOFM)神經網絡分類模型識別鄉村發展類型[18]。現階段鄉村分類的研究范圍涉及縣域、市域、省域和全國,研究尺度集中在縣域尺度[19-20],較少涉及村域這一微觀尺度。從實踐層面看,村域是中國農村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21],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的基本尺度。在數學模型聚類分區方法上,灰色星座聚類模型具有操作簡單、分區可靠性高等優勢,以往主要應用于土地整治分區領域[22-2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具有數據量大、易于獲取、空間位置明確等特征的興趣點(point of interest)和手機信令數據已廣泛應用于城市商業中心識別[24]、城市建成區邊界劃分[25]等領域,為鄉村類型識別過程中鄉村人口聚集程度、鄉村商業活動熱度、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狀況等衡量指標提供了更加精細和準確的數據源[26-27]。江西省萬年縣是南方典型低山丘陵區,素有“貢米之鄉”的美譽。2015年以來,萬年縣縣政府加快推進機械電子、紡織新材料、食品藥品三大主導產業集群集約高效發展[28],縣域經濟發展迅速。但受限于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狀況約束,部分鄉村經濟發展落后,農民收入較低,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象顯著。《江西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要分類推進鄉村發展,實現鄉村合理布局、有序發展。因此,本研究在簡要歸納鄉村發展要素的基礎上,采用多源數據構建鄉村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定量評價2018年萬年縣鄉村發展水平,并借助灰色星座聚類模型,系統識別其鄉村發展類型,最后提出不同類型鄉村差異化振興策略,以期為當地“秀美鄉村”建設和分類推進鄉村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益參考。
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萬年縣地理坐標為28°30′00″~28°54′08″N、116°46′41″~117°15′16″E,隸屬于江西省上饒市,地處鄱陽湖東南岸,境內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輔之以濱湖平原,地勢東高西低,屬于傳統的稻作農業區,素有“貢米之鄉”的美譽。土地利用類型以耕地、林地為主,縣域旅游資源豐富,有神農宮、仙人洞、荷溪古村落等著名旅游景點。2018年全縣人口43萬,鄉村人口高達30萬,鄉村人口占比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9.40%。2018年全縣生產總值1518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3.53萬元,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年,縣域產業結構比為10.6 ∶57.3 ∶32.1,第一產業占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6百分點,在縣域經濟中占有較高地位。全縣共轄6鎮6鄉,本研究以行政村為基本評價單元,考慮到國營農場、墾殖場、水庫管理局、城鎮核心區等地域的特殊性及數據缺乏,暫不對其開展研究,最終得到128個村域評價單元(圖1)。
1.2 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包含空間數據和社會經濟統計數據。空間數據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第一,2018年萬年縣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和生態紅線劃定成果,包括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來源于萬年縣自然資源局。第二,道路數據來源于Open Street Map平臺(2018年),包含國道、省道、縣道、鄉鎮道路、鐵路、其他道路等。第三,萬年縣POI數據來源于2018年4月的高德地圖,經過清洗和糾偏后,得到2018年萬年縣縣域范圍內POI數據共6 780條。第四,空間分辨率為30 m的萬年縣DEM數據(2018年),來源于地理空間數據云(http://www.gscloud.cn/)平臺。社會經濟統計數據主要包含以下2個方面:第一,各行政村社會經濟統計數據,根據《萬年縣統計年鑒》(2019年)并結合實地調研得到。第二,旅游資源數據來源于萬年縣旅游局提供的2018年萬年縣國家A級旅游景區名錄,并經過實地踏勘確認后得到。
2 研究思路與方法
2.1 基本思路
2.1.1 基于鄉村發展要素視角構建鄉村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在簡要歸納鄉村發展要素的基礎上,利用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生態紅線劃定成果、DEM數據、POI數據、社會經濟數據等多源數據,構建鄉村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采用ArcGIS 105計算和獲取其他相關數據,通過數據標準化和加權求和法計算得到各評價單元的鄉村綜合發展指數。并利用ArcGIS 10.5將鄉村綜合發展指數計算結果與矢量格式的評價單元進行空間鏈接,繪制萬年縣鄉村綜合發展水平空間分異圖。
2.1.2 利用灰色星座聚類模型識別鄉村發展類型 首先,將各評價單元的指標值進行數據變換。其次,將各評價單元變換后的指標值轉換為角度值。
再次,通過三角函數將各評價單元鄉村綜合發展指數極坐標值轉換為平面坐標值,并將其落入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以反映各評價單元鄉村發展水平的相似性和集聚程度。參考《江西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萬年縣稻作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將鄉村發展類型識別為5類,即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傳統農業類、綜合發展類和特色保護類。最后,將鄉村類型識別結果導入ArcGIS 10.5形成萬年縣鄉村發展類型及其空間分布圖。
2.1.3 不同類型鄉村多維度特征分析及振興策略 根據鄉村類型識別結果分析各類型鄉村多維度特征,并根據其空間分布和自然環境狀況提出不同類型鄉村差異化振興策略(圖2)。
2.2 鄉村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鄉村聚落的空間分布和轉型發展受到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各因素的作用程度和作用機理不盡相同,但其作用效應相互交織在一起最終決定了村莊的演進過程[29]。在宏觀層面,自然環境、區位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對聚落選址和規模起著決定性作用,影響著鄉村發展的基本格局和演變方向[30]。隨著城鄉融合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區域性的市場環境對鄉村發展的影響正不斷增強[11]。在微觀層面,農戶為追求更便利的生產、生活條件,交通區位因素對鄉村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11,31]。鄉村基礎設施主要服務于農村社會行為主體基本的生產、生活需求,其建設狀況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鄉村綜合發展水平。綜上分析,綜合考慮指標的科學性、代表性、區域性和可獲得性的原則,本研究從資源稟賦狀況、交通區位條件、基礎設施狀況、生態環境狀況4個維度選取12項指標構建鄉村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表1)。
第一,資源稟賦狀況主要考慮村域第一、第三產業資源稟賦狀況和鄉村人力資源狀況,具體選用村域主要農產品年產量、村域主要農業資源面積、村域旅游資源豐度和鄉村勞動年齡人口數指標反映。其中,村域主要農產品年產量、村域主要農業資源面積和村域旅游資源豐度指標衡量村域資源稟賦狀況,其值越大,表明村域資源稟賦狀況越好,鄉村綜合發展能力越強;鄉村勞動年齡人口數反映鄉村人口結構,其值越大,表明鄉村中青年人口越多,鄉村發展潛力越大。第二,交通區位條件選取村域路網密度和距城鎮核心區距離指標予以表征。村域路網密度能夠反映鄉村道路設施建設狀況,其值越大,表明村莊交通設施越完善;距城鎮核心區距離指標表明村莊交通區位條件,距城鎮核心區越近越容易受到城鎮化輻射作用影響,越有利于鄉村發展。第三,基礎設施狀況具體選用村域便民基礎設施數量和村域醫療設施、教育設施數量指標表示,應用POI數據能夠準確反映現時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狀況。其值越大,表明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越完善,鄉村發展狀況越好。第四,生態環境狀況選用村莊森林覆蓋率、村域水網密度指數、村莊生態保護區面積占比和地形起伏度指標表示。村莊森林覆蓋率、村域水網密度指數和村莊生態保護區面積占比反映村莊生態環境質量,其值越大,表明村莊維持區域生態安全的能力越強,村莊生態環境質量越高。地形起伏度指標能夠反映地形條件對村莊發展的影響,其值越大,越不利于鄉村發展建設。各指標的計算方法及其對鄉村發展水平的效應情況見表1。
利用極值法對各項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并采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各指標權重,運用加權求和法計算各評價單元的鄉村綜合發展指數。各指標權重情況詳見表1,在構造成對比較矩陣計算各指標權重過程中主要征詢鄉村地理、土地科學領域5位專家的意見,一致性檢驗結果為0.079 0<0.1,表明鄉村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各指標權重通過一致性檢驗。極值法、層次分析法和加權求和法公式參考文獻[11,31]。
2.3 鄉村發展類型識別方法
灰色星座聚類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將每個樣點按照一定的數量關系落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上,1個樣點用1個“星點”表示,同類的“星點”便組成1個“星座”,然后勾畫出區分不同星座的界線,這樣就可以進行分類。其實質上是將1個樣本中的大量信息,經過原始數據變換等手段轉換成無量綱的數據,再將每個樣點值從極坐標形式轉換成平面直角坐標形式,使之成為一個簡單的平面直角坐標比較問題。具體步驟如下。
(1) 數據變換。
當指標為正向效應指標時:
θij=Xij-min Xijmax Xij-min Xij×180°。(1)
當指標為負向效應指標時:
θij=max Xij-Xijmax Xij-min Xij×180°。(2)
式中:Xij表示第j個評價單元的第i項指標的實際值(在此表示為每一個行政村);θij表示數據變換后第j個評價單元的第i項指標的角度值。
(2)計算各評價單元的坐標值。
xj=∑12i=1wi×cos θij;(3)
yj=∑12i=1wi×sin θij。(4)
式中:wi表示第i項指標的權重值;xj、yj分別表示第j個評價單元的橫坐標值和縱坐標值。
(3)繪制星座圖。
根據xj、yj的值,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確定每一個評價單元的位置,性質相似或接近的樣點便聚集在一起形成1個星座,根據星座劃分結果和《江西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識別鄉村發展類型。
3 結果與分析
3.1 鄉村綜合發展水平
根據自然斷點法將萬年縣鄉村綜合發展水平劃分為高(0.327 3~0.588 5)、中(0.230 2~0.327 3)、低(0.106 8~0.230 2)3個等級(圖3)。萬年縣鄉村綜合發展水平整體不高,平均值為0285 2,標準差為0.08,表明整體差異較小。在鄉村資源稟賦狀況、村莊交通區位條件、鄉村基礎設施狀況和村域生態環境狀況空間差異的共同作用下,萬年縣鄉村綜合發展水平具有明顯的空間分異特征。總體上呈現出“東南高、西北低,區域差異顯著”的空間格局特征,以城鎮核心區為中心形成鄉村綜合發展高水平區,以梓埠鎮、湖云鄉為中心形成鄉村綜合發展低水平區。分鄉(鎮)來看,鄉村綜合發展中水平、高水平村莊普遍集中在上坊鄉、陳營鎮、裴梅鎮、大源鎮;鄉村綜合發展低水平村莊主要分布在蘇橋鄉、齊埠鄉、湖云鄉和梓埠鎮。
首先,鄉村綜合發展高水平村莊(28個)主要分布在上坊鄉、汪家鄉、陳營鎮、大源鎮和裴梅鎮。其中,黃營村、社里村、永樂村、馬家村、灣里村等臨近城鎮核心區的村莊村域路網密度大、交通區位條件較好,受城鎮化輻射作用較強,使得其鄉村基礎設施得到高水平保障,鄉村綜合發展能力強;而位于大源鎮、裴梅鎮的鄉村綜合發展高水平村莊村域資
源稟賦狀況較好、旅游資源豐富,且地勢較高、村域生態環境質量良好,其鄉村綜合發展水平高。其次,鄉村綜合發展中等水平村莊(64個)大量分布在蘇橋鄉、青云鎮、石鎮鎮、珠田鄉和裴梅鎮;少量分布在湖云鄉、陳營鎮和大源鎮。其中,井路村、豐林村、裴家村、江源村等村莊交通便利,村莊主要農業資源面積較大,地勢平坦,且村莊水網密度指數和森林覆蓋率較高,使得此類村莊表現出較高的發展水平。最后,鄉村綜合發展低水平村莊(36個)主要分布在萬年縣西側,集中在蘇橋鄉、齊埠鄉、湖云鄉和梓埠鎮,少量分布在青云鎮和石鎮鎮。此類村莊距城鎮核心區距離普遍高達20 km以上,村域路網密度低,區位條件較差,不利于城鄉要素之間的有效流動。且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狀況和村莊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稟賦狀況較差,限制了其未來的發展空間,鄉村綜合發展水平偏低。
3.2 鄉村發展類型識別
通過公式(1)至公式(4)計算萬年縣128個行政村的平面直角坐標點,并將這些坐標點繪制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上。根據這些坐標點的集聚特征,將研究區劃分為4種鄉村類型,即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傳統農業類和綜合發展類(圖4)。萬年縣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豐富,稻作文化歷史悠久,擁有荷溪古村落、神農宮、仙人洞等著名旅游景點和 “萬年錦”“萬年貢米”等特色產業,因此參考《江西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將萬年縣歷史文化名村和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單列為特色保護類,即從城郊融合類和集聚提升類村莊中共單列出6個村莊識別為特色保護類。
根據最大相似性原理與《江西省萬年縣城市總體規劃(2008—2030年)》,將灰色星座聚類分區結果進行適當調整。考慮到萬年縣城鎮核心區未來向西側上坊鄉發展的態勢,故將上坊鄉高墩村納入城郊融合類,將裴梅鎮裴家村劃入集聚提升類,以便于后期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實施和統一管理。二者鄉村綜合發展水平相差0.006 1,對比分析調整前后的聚類結果,可以發現聚類結果調整變化較小,得出的鄉村發展類型識別結果客觀準確、可信度高。綜上,通過灰色星座聚類模型和質性歸納法將萬年縣鄉村發展類型識別為5類,即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傳統農業類、綜合發展類和特色保護類(圖5)。
3.2.1 城郊融合類村莊 該類型村莊共7個,集中在城鎮核心區西側,主要分布在上坊鄉和陳營鎮。此類村莊距城鎮核心區近,交通區位條件便利,受城鎮化輻射作用影響大,容易受縣城經濟輻射影響,城鄉發展要素流動密切,鄉村勞動力就近在縣城務工或經營,是萬年縣城區未來的發展方向,鄉村綜合發展水平高。今后的發展導向是承接縣城外溢功能,形成城市綜合產業發展核,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3.2.2 集聚提升類村莊 該類型村莊共39個,主要分布在城鎮核心區東部平原和鄉(鎮)政府駐地周圍,村莊交通區位條件較好,村域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地勢平坦,未來發展空間大,鄉村綜合發展水平較高。今后的發展導向是在村莊現有規模的基礎上進行集聚提升,將此類鄉村培育為鎮域鄉村振興極。
3.2.3 傳統農業類村莊 該類型村莊共55個,是萬年縣主要的鄉村類型,主要分布在縣域西側,普遍坐落在蘇橋鄉、青云鎮、齊埠鄉、湖云鄉和石鎮鎮;散落分布在汪家鄉、珠田鄉、大源鎮和裴梅鎮。此類村莊距城鎮核心區較遠,交通區位條件較差,地勢平坦,村域農業資源面積大,屬于傳統型村落,是萬年縣重要的農業生產區。今后的發展導向是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推動糧油作物和經濟作物種植,發展稻作農業。
3.2.4 綜合發展類村莊 該類型村莊共21個,大量分布在萬年縣西北側,主要分布在湖云鄉和梓埠鎮;少量散落在蘇橋鄉和齊埠鄉。此類村莊距城鎮核心區距離較遠,區位條件差;且村域基礎設施狀況較差,村域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稟賦狀況較差,中青年勞動力外流嚴重,鄉村亟需全面發展。今后的發展導向是強化鎮域中心村建設,以帶動周圍其他鄉村發展。
3.2.5 特色保護類村莊 該類型村莊共6個,集中分布在青云鎮、大源鎮和裴梅鎮。此類村莊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如荷溪村是歷史文化名村,有著“古井”“古祠”“古戲臺”等歷史文化遺產。今后的發展導向是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
3.3 鄉村振興路徑與策略
根據萬年縣各類型鄉村的空間分布和自然環境狀況,有針對性地提出不同類型鄉村差異化發展路徑,以有序推進鄉村發展,為全縣分類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秀美鄉村”建設提供決策參考(表2)。
3.3.1 城郊融合類村莊 此類村莊區位條件優越,臨近城鎮核心區,具備成為城市后花園的優勢,也具有向城市轉型的條件。未來應綜合考慮城鎮化趨勢和村莊轉型訴求,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的原則,進一步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發展空間和結構,強化其承接萬年縣縣城外溢功能的能力,在新型城鎮化的引領下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3.3.2 集聚提升類村莊 此類村莊應結合區域實際情況科學確定村莊發展方向,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推動存量土地挖潛工作,在原有規模的基礎上有序推進村容村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造提升。根據已有產業基礎條件,實現當地產業的提檔升級,推行生態耕種,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將此類村莊培育成可以帶動鎮域其他鄉村發展的鄉村振興極。
3.3.3 傳統農業類村莊 此類村莊是萬年縣的主要農業生產區。未來應加強農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與管理,著力培育萬年貢米品牌效應,打造“江西鄱陽湖優質大米產業園”,強化村莊的農業生產與農產品供給功能。分批次、分重點完善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改善鄉村生活條件。
3.3.4 綜合發展類村莊 此類村莊距城鎮核心區較遠且村域資源稟賦狀況較差,鄉村綜合發展水平偏低。未來應強化鎮域范圍內的中心村建設,以帶動周圍其他鄉村的發展,加大政策傾斜力度,通過異地扶貧搬遷、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相關政策疊加,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國土空間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改善村容村貌。
3.3.5 特色保護類村莊 此類村莊要統籌好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和開發的關系,切實保護好村莊古建筑的風貌和格局,探索設立村莊建筑保護紅線,如對荷溪村“古井”“古祠”“古戲臺”加以修繕和開發利用。加快完善村莊基礎設施以及改善村域公共環境,制定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完善配套設施,構建“農業采摘、遺址觀光、原生態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體系,促進鄉村轉型發展。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萬年縣鄉村綜合發展水平整體不高,總體上呈現出“東南高、西北低,區域差異顯著”的空間格局特征。以城鎮核心區為中心,形成鄉村綜合發展高水平區;以梓埠鎮、湖云鄉為中心,形成鄉村綜合發展低水平區。原因在于以城鎮核心區為中心的區域交通區位條件優越,受城鎮化輻射作用強,鄉村基礎設施完備,鄉村綜合發展水平較高;以梓埠鎮、湖云鄉為中心的鄉村綜合發展低水平區距城鎮核心區距離較遠,限制了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且村域資源稟賦狀況一般,致使區域內鄉村發展乏力。
通過灰色星座聚類模型和質性歸納法將萬年縣鄉村發展類型識別為5類,集聚提升類和傳統農業類是其主要鄉村發展類型。其中,集聚提升類村莊共39個,占比30.47%,主要分布在城鎮核心區和鄉(鎮)政府駐地周圍;傳統農業類村莊共55個,占比42.97%,普遍分布在蘇橋鄉、青云鎮、齊埠鄉、湖云鄉和石鎮鎮;散落在汪家鄉、珠田鄉、大源鎮和裴梅鎮。
在鄉村資源稟賦狀況、村莊交通區位條件、鄉村基礎設施狀況和村域生態環境狀況空間分異的作用下,萬年縣不同的鄉村類型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征。結合其空間分布和自然環境狀況,具有差異化的發展方向。
4.2 討論
鄉村類型識別是分類推進鄉村發展和促進鄉村振興的基礎前提,長期以來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謝臻等基于土地利用數據和社會經濟統計數據,構建鄉村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組合特征判別方法識別鄉村類型[11,18]。本研究在歸納鄉村發展要素的基礎上將POI數據應用于鄉村發展水平評價中,能夠及時細致刻畫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狀況的空間格局。參考《江西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萬年縣稻作農業發達的實際情況,利用灰色星座聚類模型和質性歸納法將萬年縣鄉村類型識別為5類。所得鄉村類型識別結果可為萬年縣縣域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實踐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萬年縣是水稻生產大縣,稻作農業發達,水域資源豐富,是南方典型低山丘陵區。因此,在構建鄉村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過程中,將村域水產品年產量和村域養殖水面面積指標納入評價因子。同時,本研究在《江西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已明確的鄉村類型中,增加了傳統農業類村莊和綜合發展類村莊。但今后在東南沿海城鎮化、工業化發達地區、長江中下游平原區和西北內陸干旱區等區域開展相關研究過程中,鄉村發展水平評價指標的選取和鄉村類型的劃分是否適用,仍須進一步進行實地調研以及相關實證研究。
本研究主要考慮不同類型村莊的空間分布和自然環境狀況,從村域資源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提出振興鄉村建議。需要注意的是,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除涉及鄉村產業、人居環境、公共設施外,還包含鄉村文化、基層治理體系等諸多方面[33]。應通過實地調研進一步收集鄉村基層組織建設、村莊集體經濟狀況、鄉村文化建設等相關資料,以系統梳理鄉村“人-地-業”要素耦合的全面振興途徑[34-36]。
參考文獻:
[1]劉彥隨,周 揚,李玉恒. 中國鄉村地域系統與鄉村振興戰略[J]. 地理學報,2019,74(12):1-18.
[2]Liu Y S,Li Y H.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 Nature,2017,548:275-277.
[3]鄭小玉,劉彥隨. 新時期中國“鄉村病”的科學內涵、形成機制及調控策略[J]. 人文地理,2018,33(2):100-106.
[4]劉彥隨. 新時代鄉村振興地理學研究[J]. 地理研究,2019,38(3):461-466.
[5]Marsden T,Sonnino R.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gional state:Denying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 the UK[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8,24(4):422-431.
[6]劉彥隨,張紫雯,王介勇. 中國農業地域分異與現代農業區劃方案[J]. 地理學報,2018,73(2):203-218.
[7]鄭 度,葛全勝,張雪芹,等. 中國區劃工作的回顧與展望[J]. 地理研究,2005,24(3):330-344.
[8]龍花樓,鄒 健,李婷婷,等. 鄉村轉型發展特征評價及地域類型劃分——以“蘇南-陜北”樣帶為例[J]. 地理研究,2012,31(3):495-506.
[9]龍花樓,劉彥隨,鄒 健. 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鄉村發展類型及其鄉村性評價[J]. 地理學報,2009,64(4):426-434.
[10]張利國,王占岐,魏 超,等. 基于村域多功能視角的鄉村振興策略——以鄂西鄖陽山區為例[J]. 資源科學,2019,41(9):1703-1713.
[11]謝 臻,張鳳榮,陳松林,等. 中國鄉村振興要素識別與發展類型診斷——基于99個美麗鄉村示范村的信息挖掘分析[J]. 資源科學,2019,41(6):1048-1058.
[12]楊 浩,盧新海. 基于“三生空間”演化模擬的村莊類型識別研究——以湖南省常寧市為例[J]. 中國土地科學,2020,34(6):18-27.
[13]方 方,李裕瑞,何仁偉. 基于等級合理性和居業協同度的村莊類型識別與振興路徑研究[J]. 地理科學進展,2020,39(6):1060-1072.
[14]史秋潔,劉 濤,曹廣忠. 面向規劃建設的村莊分類指標體系研究[J]. 人文地理,2017,32(6):121-128.
[15]李裕瑞,卜長利,曹 智,等. 面向鄉村振興戰略的村莊分類方法與實證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2020,35(2):243-256.
[16]璩路路,李裕瑞,李琳娜,等. 農牧交錯帶鄉村空間發展類型及影響因素研究[J]. 經濟地理,2019,39(10):153-161.
[17]文 琦,鄭殿元. 西北貧困地區鄉村類型識別與振興途徑研究[J]. 地理研究,2019,38(3):509-521.
[18]劉 玉,唐林楠,潘瑜春. 村域尺度的不同鄉村發展類型多功能特征與振興方略[J]. 農業工程學報,2019,35(22):9-17.
[19]周 揚,郭遠智,劉彥隨. 中國鄉村地域類型及分區發展途徑[J]. 地理研究,2019,38(3):467-481.
[20]劉彥隨,劉 玉,陳玉福. 中國地域多功能性評價及其決策機制[J]. 地理學報,2011,66(10):1379-1389.
[21]李裕瑞,劉彥隨,龍花樓. 黃淮海典型地區村域轉型發展的特征與機理[J]. 地理學報,2012,67(6):771-782.
[22]呂雪嬌,肖 武,李素萃,等. 基于GIS與灰色星座聚類的巢湖流域土地整治分區[J]. 農業工程學報,2018,34(6):253-262.
[23]吳金華,劉小玲,張 偉. 基于星座圖的神木縣工礦廢棄地復墾潛力研究[J]. 資源科學,2013,35(12):2412-2417.
[24]段亞明,劉 勇,劉秀華,等. 基于POI大數據的重慶主城區多中心識別[J]. 自然資源學報,2018,33(5):788-800.
[25]許澤寧,高曉路. 基于電子地圖興趣點的城市建成區邊界識別方法[J]. 地理學報,2016,71(6):928-939.
[26]段德罡,劉嘉偉. 中國鄉村類型劃分研究綜述[J].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8(5):78-83.
[27]王珺穎,謝德體,王 三,等. 基于POI提取的山地丘陵區鄉村旅游空間分布研究——以重慶市農家樂為例[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5):257-267.
[28]2019年萬年縣政府工作報告[EB/OL]. (2020-04-29)[2020-10-12]. https://www.zqwdw.com/zuowendaquan/2020/0429/186510.html.
[29]喬陸印. 鄉村振興村莊類型識別與振興策略研究——以山西省長子縣為例[J]. 地理科學進展,2019,38(9):1340-1348.
[30]李小建,許家偉,海貝貝. 縣域聚落分布格局演變分析——基于1929—2013年河南鞏義的實證研究[J]. 地理學報,2015,70(12):1870-1883.
[31]楊 忍. 基于自然主控因子和道路可達性的廣東省鄉村聚落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 地理學報,2017,72(10):1859-1871.
[32]徐建華. 地理建模方法[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3]戈大專,龍花樓. 論鄉村空間治理與城鄉融合發展[J]. 地理學報,2020,75(6):1272-1286.
[34]劉彥隨. 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 地理學報,2018,73(4):637-650.
[35]廖彩榮,陳美球. 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6):795-802.
[36]羅其友,倫閏琪,楊亞東,等. 我國鄉村振興若干問題思考[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