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 張淑艷 白梅榮 張藝桐 譚國娟



摘要:為了探討混播栽培條件下,秣食豆播種時期與比例對玉米生產機能影響的機理,進一步研究混作方式下的光合性能,為提高作物混作栽培利用與生長特性提供有力依據,于2011年和2019年在內蒙古民族大學試驗農場,將秣食豆與飼用型玉米科多8按0 ∶1、1 ∶1、2 ∶1、3 ∶1混播比例和5月10日、6月11日2個播種時期進行混播,分析研究秣食豆混播時期和比例對玉米葉傾角的影響。結果表明,秣食豆播期對玉米葉傾角無顯著影響;混播比例對玉米葉傾角影響顯著,葉傾角均表現出隨混播比例的增加而增大,混作的葉傾角均高于單作玉米的趨勢;播種時期與比例互作顯著,從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吐絲期和灌漿期4個玉米生育期來看,均表現為單作下葉傾角最小,混播3株秣食豆的玉米葉傾角最大,下層葉葉傾角均大于上層葉葉傾角。
關鍵詞:玉米;秣食豆;播期;混播;葉傾角
中圖分類號:S513.0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1)17-0087-04
收稿日期:2021-05-01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計劃(編號:2019GG245)。
作者簡介:商 博(1996—),女,內蒙古通遼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草地生態與環境研究。E-mail:953066966@qq.com。
通信作者:張淑艷,碩士,教授,主要從事草地生態與環境研究。E-mail:zhangshuyan64@163.com。
玉米是飼料之王[1],被廣泛用作青貯的原材料。玉米是高大作物,葉片豐富,其冠層葉片的空間分布對光能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義,葉傾角和葉向值作為冠層結構的重要參數,受到了廣大學者的普遍關注[2-5]。有試驗證明,玉米葉傾角在不同栽培方式和密度下,隨著密度增加,玉米的葉傾角增加[6-7],下層葉片和上層葉片的響應也不一致[8]。玉米與豆科植物混播具有顯著的增產效應[9-10],對提高玉米粗蛋白質含量、改善玉米飼用品質有顯著作用[11-12]。秣食豆在混播模式下,具有攀援纏繞生長的特性,試驗證明秣食豆與玉米混播是較好的混播組合[13-14]。為探討混播條件下秣食豆對玉米生產機能影響的機理,本試驗研究了秣食豆不同播期和混播比例對玉米葉傾角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1年、2019年選擇在內蒙古民族大學試驗農場(122°22′E、43°36′ N)進行,年平均降水量可達399.4 mm,年平均溫度在6.6? ℃左右,無霜凍期約149 d。該試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23.6 g/kg,堿解氮含量79.8 mg/kg,速效磷含量10.76 mg/kg,速效鉀含量79.5 mg/kg,pH值為8.9。
1.2 試驗材料與方法
以玉米(科多8)與秣食豆(褐色)為試驗材料,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試驗面積為32 m2。
試驗以單播玉米(行距0.6 m,株距0.28 m)為對照,設A1期(與玉米同期播種,試驗時間為5月10日)和A2期(玉米苗期播種,試驗時間為6月11日)2個秣食豆播期,并在單播K0基礎上,在玉米株間分別均勻混播1、2、3株秣食豆,混播比例分別記為K1、K2、K3。在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吐絲期和灌漿期4個玉米生育期,每個處理小區取1組,每組取3株玉米,以棒葉為起點,分上下2層葉測定葉傾角的變化。
整地時施底肥磷酸二銨150 kg/hm2、硫酸鉀135 kg/hm2,在玉米5~8葉期,繼續中耕追施氮肥150 kg/hm2,生育期灌溉2次。
2 結果與分析
2.1 混播比例對玉米葉傾角的影響
2.1.1 混播比例對玉米上層葉葉傾角的影響 如圖1所示,上層葉葉傾角隨著混播比例的增加而逐漸升高,葉傾角在不同混播比例下有顯著差異(P<0.05)。玉米各生育期的葉傾角均表現為K3>K2>K1>K0,K3比K0比例下的葉傾角分別大了83.5%、31.2%、51.1%、52.2%。
大喇叭口期和玉米灌漿期的上層葉葉傾角均表現為K3、K1、K0之間有顯著差異(P<0.05),且K2與K3、K1之間差異不顯著;抽雄期的葉傾角在K3、K2比例下顯著大于K0(P<0.05),K1與上述3種比例之間差異不顯著;玉米吐絲期的葉傾角在各混播比例下均顯著大于單作(P<0.05),K3與K1、K2間差異不顯著。
2.1.2 混播比例對玉米下層葉葉傾角的影響 如圖2所示,下層葉葉傾角隨著混播比例的增加而逐漸升高,且混播比例對葉傾角有顯著影響(P<0.05)。玉米各生育期的葉傾角均表現為K3>K2>K1>K0,K3比K0比例下的葉傾角分別大了58.6%、29.1%、45.3%、34.4%。
大喇叭口期下層葉葉傾角K1、K2、K3均顯著大于K0(P<0.05),三者間均無顯著差異;玉米抽雄期葉傾角K3比例顯著大于K0(P<0.05),與K1和K2比例之間差異均不顯著;玉米吐絲期各混播比例下葉傾角均顯著大于單作(P<0.05),K1、K2、K3間無顯著差異;玉米灌漿期的葉傾角K3顯著大于K0和K1(P<0.05),與K2無顯著差異。
2.2 播期和混播比例對玉米葉傾角的影響
2.2.1 播期和混播比例對玉米大喇叭口期葉傾角的影響 如圖3所示,玉米大喇叭口期的葉傾角在不同播期和比例下,上層葉和下層葉均表現出混作秣食豆的葉傾角大于單作玉米的趨勢。
8個處理組合的上層葉葉傾角比較:A1K3的葉傾角最大,為32.7°,A2K3的葉傾角其次,為29.7°,K0(單作玉米)的葉傾角均最小,為17.0°,A1K3和A2K3比K0(單作玉米)的葉傾角分別大了92.4%和74.7%。方差分析表明,混作秣食豆處理除A2K1外均與單作玉米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各混作秣食豆處理之間的葉傾角均無顯著差異。
8個處理組合的下層葉葉傾角比較:各處理間差值小于上層葉,以A1K3的葉傾角最大,為33.3°,A1K2的葉傾角其次,為31.7°,K0(單作玉米)的葉傾角均最小,為20.3°,A1K3、A1K2分別比K0(單作玉米)的葉傾角大64.0%和56.2%。方差分析表明,A1K3、A1K2、A2K3顯著高于單作玉米(P<0.05),A1K1、A2K2、A2K1與單播間差異不顯著。
2.2.2 播期和混播比例對玉米抽雄期葉傾角的影響 如圖4所示,玉米抽雄期的葉傾角在不同播期和比例下,上層葉和下層葉均表現出混作秣食豆的葉傾角大于單作玉米的趨勢。
8個處理組合的上層葉葉傾角比較:A2K3的葉傾角最大,為24.3°,A2K2的葉傾角其次,為22.3°,K0(單作玉米)的葉傾角最小,為17.0°,A2K3、A2K2的葉傾角較大,分別比K0(單作玉米)大42.9%和31.2%。方差分析表明,A2K3的葉傾角顯著高于K0(單作玉米)和A1K1(P<0.05),與其他處理組合間無顯著差異。
8個處理組合的下層葉葉傾角比較:A2K3的葉傾角最大,為26.7°,A2K2的葉傾角其次,為26.3°,K0(單作玉米)的葉傾角最小,為20.3°,A2K3、A2K2比K0(單作玉米)的葉傾角分別大了31.5%和29.6%。方差分析表明,8個處理組合的葉傾角無顯著差異。
2.2.3 播期和混播比例對玉米吐絲期葉傾角的影響 如圖5所示,玉米吐絲期的葉傾角在不同播期和比例下,上層葉和下層葉均表現出混作秣食豆的葉傾角大于單作玉米的趨勢。
8個處理組合的上層葉葉傾角比較:A1K3的葉傾角最大,為35.3°,A1K2的葉傾角其次,為34.0°,K0(單作玉米)的葉傾角最小,為22.7°,A1K3、A1K2的葉傾角比K0(單作玉米)分別大了55.5%
和49.8%。方差分析表明,各混播處理組合間均無顯著差異,但與K0(單作玉米)之間均有顯著差異(P<0.05)。
8個處理組合的下層葉葉傾角比較:A1K3的葉傾角最大,為39.7°,A2K3的葉傾角其次,為38.0°,K0(單作玉米)的葉傾角最小,為26.7°,A1K3、A2K3比K0(單作玉米)的葉傾角分別大48.7%和42.3%。方差分析與上層葉相同,各混播處理組合間均無顯著差異,但與K0(單作玉米)之間均有顯著差異(P<0.05)。
2.2.4 播期和混播比例對玉米灌漿期葉傾角的影響 如圖6所示,玉米灌漿期的葉傾角在不同播期和比例下,上層葉和下層葉均表現出混作秣食豆的葉傾角大于單作玉米的趨勢。
8個處理組合的上層葉葉傾角比較:A1K3的葉傾角最大,為32.5°,A2K3的葉傾角其次,為31.0°,K0(單作玉米)的葉傾角最小,均為20.9°,A1K3、A2K3的葉傾角比K0(單作玉米)分別大55.5%和48.3%。方差分析表明,A1K3、A2K3、A1K2、A2K2間無顯著差異,A1K3、A2K3顯著大于A1K1、A2K1和K0(單作玉米),并且A1K1、A2K1也顯著大于K0(單作玉米)(P<0.05)。
8個處理組合的下層葉葉傾角比較:A1K3的葉傾角最大,為34.0°,A1K2的葉傾角其次,為32.7°,K0(單作玉米)的葉傾角最小,為24.7°,A1K3和A1K2的葉傾角分別比K0(單作玉米)的大37.7%和32.4%。方差分析表明,A1K3、A1K2和A2K3顯著大于A1K1、A2K1和K0(單作玉米),并且A1K1、A2K1也顯著大于K0(單作玉米)(P<0.05)。
3 討論與結論
秣食豆是1年生高產飼料作物,莖稈柔軟、分枝較多,與玉米混作可以依附莖稈攀援生長,形成穩定的共生群體,是良好的混播模式[15-16]。與單播相比,作物在混播栽培方式下,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壤吸收營養成分,為作物汲取水分以及充分進行光合作用,對干物質產量積累和土地利用效率有進一步提高的作用[17]。植物光合性能、品種選擇、栽培技術等[18-21]均對混播有影響,其中作物冠層結構中葉傾角是影響光合作用的主要參數之一。薛華政等研究發現,每增加1.5萬株/hm2種植密度的玉米,底層的葉傾角則相應增大3.1°~7.0°,穗位層的葉傾角則增大6.1°~11.0°[22];呂麗華等研究發現,隨玉米密度增加,冠層內葉面積指數則增加,葉夾角逐漸減小[23];鄧志蘭等研究發現,甜高粱的冠層結構,高密度下冠層頂部葉傾角小,葉向值大,葉片整體相對挺直[24]。本試驗中混播時期對玉米葉傾角沒有顯著影響,玉米只在抽雄期葉傾角表現為第2播種時期大于第1播種時期,其他均為第1播種時期大于第2播種時期;上層葉和下層葉之間的葉傾角在2個播種期均無顯著差異。混播比例對玉米葉傾角影響顯著,混播群體的葉傾角均隨混播比例增加而增加,混作下的葉傾角高于單作玉米的葉傾角。葉傾角在播期和混播比例之間互作顯著,混播3株秣食豆的葉傾角顯著高于單作玉米的葉傾角,增加秣食豆的混播比例,玉米冠層結構會相應變化,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國君,王興君,崔振國,等. 優質青貯玉米雜交種杜玉二號[J]. 中國種業,2010(12):80.
[2]Xue J,Qi B Q,Ma B Y,et al. Effect of altered leaf angle on maize stalk lodging resistance[J]. Crop Science,2020,61(1):689-703.
[3]Kong F Y,Zhang T T,Liu J S,et al. Regulation of leaf angle by auricle development in maize[J]. Molecular Plant,2017,10(3):516-519.
[4]于曉波,梁建秋,何澤民,等. 玉米-大豆帶狀套作對大豆葉片形態及光合特性的影響[J].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6,38(4):452-459.
[5]楊德光,趙 旺,秦東玲,等. 超高產條件下玉米產量及冠層結構[J]. 玉米科學,2016,24(2):129-135.
[6]孫 繼,顧萬榮,魏 湜,等. 黑龍江省寒地不同種植密度下高產春玉米冠層結構及光輻射特征[J]. 玉米科學,2012,20(6):70-75,80.
[7]裴文東,張仁和,王國興,等. 玉米冠層結構和群體光合特性對增密的響應[J]. 玉米科學,2020,28(3):92-98.
[8]唐建華,張衛建,王延波,等. 密度對耐密性不同玉米品種群體冠層結構的影響[J]. 作物雜志,2013(2):126-130.
[9]崔 超,王海燕,王 靖,等. 青貯玉米與飼用扁豆混播對群體產量形成的影響[J]. 中國種業,2017(3):37-40.
[10]馬埡杰,張貞明,權金鵬,等. 青貯玉米與秣食豆混作對產量和飼用品質的影響[J]. 畜牧獸醫雜志,2017,36(4):20-24.
[11]連 露,胡國富,李 冰,等. 青貯玉米種植密度及與秣食豆混播比例對青貯品質的影響[J]. 草地學報,2017,25(1):178-183.
[12]姬承東,史卉玲,周蕓蕓.青貯玉米SC704與拉巴豆混播后的青貯品質測定[J]. 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6):151-154.
[13]柳 茜,傅 平,蘇 茂,等. 青貯玉米與拉巴豆混播生產性能研究[J]. 草業與畜牧,2015(5):22-24.
[14]趙海明,游永亮,武瑞鑫,等. 種植密度和間作豆科牧草對青貯玉米生產性能的影響[J]. 草學,2020(5):25-31.
[15]楊 曌,李 紅,李莎莎,等. 不同刈割時期對松嫩秣食豆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 黑龍江畜牧獸醫,2018(20):148-150.
[16]張淑艷,戰海云,李 強,等. 玉米秣食豆混播比例對群體產量及產量構成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14,30(3):205-208.
[17]姜勝男,張淑艷,劉殿鵬.青貯玉米和秣食豆混播比例對群體生產機能的影響[J]. 安徽農業科學,2018,46(26):38-40,43.
[18]董 姍,王 皓,賈倩民,等. 灌溉模式與種植方式對河西地區青貯玉米生長、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J]. 草地學報,2020,28(4):1111-1120.
[19]王愛軍. 莊浪縣玉米與拉巴豆混播不同密度試驗初報[J]. 農業科技與信息,2019(22):9-10.
[20]胡旦旦,張吉旺,劉 鵬,等. 密植條件下玉米品種混播對夏玉米光合性能及產量的影響[J]. 作物學報,2018,44(6):920-930.
[21]常 曉,王小博,代華龍,等. 不同氮肥利用效率類型玉米自交系的源、庫特征及其篩選指標[J]. 江蘇農業學報,2020,36(5):1098-1104.
[22]薛華政,谷利敏,夏來坤,等. 密度對糧飼通用型玉米新品種鄭單901冠層結構和產量的影響[J]. 河南農業科學,2019,48(12):23-29.
[23]呂麗華,陶洪斌,夏來坤,等. 不同種植密度下的夏玉米冠層結構及光合特性[J]. 作物學報,2008,34(3):447-455.
[24]鄧志蘭,王振國,崔鳳娟,等. 種植密度對甜高粱冠層結構光合特性和產量形成的影響[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19(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