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依木江?吾斯曼
摘要:規模化牛養殖場中犢牛通常在每年冬春季節出生,這個時期戶外的應激因素較多,如果沒有做好針對性的養殖管理工作,很容易造成牛群受到應激刺激,身體抗病能力下降,給各種致病原進展提供條件,使得大量犢牛發病死亡,降低犢牛成活率。在牛養殖業發展過程中,做好犢牛的科學養殖管理工作,是擴大養殖規模的關鍵舉措,要求養殖管理人員注重做好牛群的科學管理和有效護理。該文主要探討提高犢牛養殖成活率的技術措施。
關鍵詞:犢牛;成活率;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S823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2.015
Technical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Calf Breeding
KeyimjanWusma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 of Shanshan County,Turpan City,Turpan Xinjiang 838200,China)
Abstract:Calves are usually born in winter and spring in large-scale cattle farms. There are many stress factors in the open air during this period. If we don't do well in the targeted management of cattle breeding,it is easy to cause the cattle herd to be stimulated by stress,the decline of disease resistance of the body provides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pathogens,so that a large number of calves die of disease and reduce the survival rate of calv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ttle breeding industry,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calves is the key measure to expand the scale of cattle breeding.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technical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calves.
Keywords:calf,survival rate,technical measures
0引言
犢牛出生后身體各個器官尚沒有發育完全,不管是胃腸道消化功能還是呼吸功能都難以適應外界氣候寒冷的環境,一旦飼養管理不合理或溫濕度調控不當,營養價值較差,很容易給各種病原的侵染提供條件,造成犢牛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病情況,嚴重的會引發疾病快速傳播蔓延,威脅到整個群體的健康生長發育,甚至會引發嚴重死亡,給養殖戶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犢牛科學管理與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和養殖規模擴大密切相關,要求養殖管理人員注重做好犢牛的飼養管理工作,根據犢牛生長發育規律,科學調控環境,科學搭配飼料。只有構建妥善合理的管理措施,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犢牛成活率。
1犢牛養殖成活率影響因素
1.1疾病
繁殖母牛在妊娠階段會受到某些先天性疾病或傳染性疾病的影響,造成犢牛出生后死亡或在胎兒階段死亡,這是影響犢牛成活率的一個主要因素。先天性疾病主要與牛品種選擇不科學及養殖管理密切相關。在諸多因素作用下,會造成母牛整個妊娠階段出現不良的妊娠現象。此外,母牛在正式妊娠前沒有做好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種和抗體水平監測,導致處于隱性感染階段的牛群用于配種,造成疫情快速傳播蔓延。在母牛妊娠管理過程中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案,外來疫病侵入后造成疾病在妊娠母牛群體快速傳播。某些疾病會造成妊娠階段母牛突然出現流產,產下死胎、僵尸胎,威脅犢牛成活率。
1.2營養
母牛是擴大養殖規模的重要生產資料,在增加養殖戶經濟效益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牛是規律性的發情動物,在整個發情配種期間,母牛身體素質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受精卵的正常著床及胎兒正常生長發育。很多養殖場在發展牛養殖產業過程中,對母牛的生理結構掌握不足,有些牛生產次數過多,年齡過高,進入生產階段后,胎兒不能很好地生長發育,通常呈現畸形生長,使得流產率、產下死胎率顯著升高。另外,母牛在妊娠階段也需要確保飼料營養價值,滿足牛群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營養需求,做到科學投喂飼料,科學搭配飼料,不能使用單一的飼料,保證飼料中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添加充足。但是很多養殖戶只從經濟效益考量,不注重做好飼料的科學搭配工作,使用的飼料營養價值較差,不能滿足繁殖母牛和胎兒的生長發育所需,尤其是在生長后期沒有動態化調整好飼料配方,造成母牛身體過于消瘦,不能很好地向胎兒供給營養,胎兒生長發育不良,出生后身體瘦弱,抵抗能力較差,早期就會出現死亡。
1.3分娩護理
母牛進入分娩階段后,首先應將其提前安置到安靜整潔的產房中,并密切觀察母牛生產情況,一旦出現生產癥狀應妥善做好人工助產工作。通常母牛生產不要人為干預,讓其自然分娩。對于長時間不能分娩的妊娠母牛,應妥善進行人工助產。但有些養殖管理人員關于人工助產操作的技術掌握不到位,由于不合理的人工助產,造成犢牛長時間在產道中滯留,引發犢牛窒息,甚至造成嚴重的肺部疾病,降低犢牛成活率。犢牛出生后很多養殖場沒有執行嚴格的衛生管理制度,護理不恰當,不能引導其及時吃上初乳、吃足初乳,使得牛群抗病能力顯著下降,抵御多種病原的能力不足,給各種消化道疾病、腹瀉疾病的傳播蔓延提供條件。
2提高措施
2.1科學選擇繁殖母牛品種
繁殖母牛的繁殖能力直接決定養殖規模的擴大,為保障犢牛健康成活,應結合養殖規模科學設計養殖計劃。在母牛選配過程中,應做到小心仔細,選擇優質的母牛并妥善調整好養殖場繁殖母牛的年齡結構,保證有源源不斷的后備母牛補充,逐漸淘汰胎次較多、生產潛力下降的繁殖母牛,保證整個母牛群體的遺傳基因良好,并利用種群優勢開展針對性的復壯處理,提高犢牛成活率。另外,在繁殖母牛配種過程中,應避免出現近親雜交或無序雜交的情況,積極推廣應用人工授精技術,減少自然交配的比例,既能確保配種的針對性和合理性,又能實現對本地牛品種的快速改良。
2.2做好圍產階段養殖管理
做好圍產階段的養殖管理,能確保犢牛正常生長發育,還能確保繁殖母牛擁有良好的體況,能更好地泌乳,確保犢牛的出生質量,提高泌乳量。養殖場的飼養管理人員應對母牛圍產期的飼料配方做好統籌把握,注重科學搭配飼料。根據母牛不同妊娠階段,適當增加或減少飼料的營養物質。在日糧搭配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做好營養控制,還應確保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科學添加,確保飼料的營養價值全面,滿足犢牛在生長發育營養需求[1]。另外,在圍產期還應向哺乳母牛提供優質的青草和干草,補充鈣磷元素,保證營養物質充足,飼料多樣化,還應注重控制好生產環境,及時將處于生產階段的母牛安置在潔凈的環境中,嚴格控制母牛運動情況,密切觀察母牛的生產,做到妥善合理的人工助產。
2.3做好犢牛針對性護理
通常犢牛出生0.5 h內應引導其吃上初乳、吃足初乳,吃上初乳后,能從初乳中獲得免疫球蛋白,提高機體的抵抗能力,有效預防各類消化道疾病和腹瀉疾病的發生。對于身體較為瘦弱的犢牛,要在人工哺乳下完成初乳的采食。如果養殖場母牛生產過程中出現死亡,在整個生育階段乳汁嚴重缺乏時,應將該頭犢牛寄養到其他繁殖母牛中,要保證其及時吃上初乳、吃足初乳[2]。
2.4注重做好養殖管理
犢牛的整體抗病能力相對較低,免疫能力不高,對養殖環境的要求相對較高,需要養殖戶妥善做好養殖管理工作。生產階段一定要做好產房的徹底清理和衛生消毒,消除環境中的各種病原微生物,這是提高犢牛存活率的關鍵。日常要保證整個養殖環境清潔,定期清掃圈舍中的糞便,冬春季節要強化防寒保暖,夏秋季節要做好通風換氣[3]。另外,應控制合理的養殖密度,確保牛群有充足的活動空間,針對各類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做好有效的流行病學調查,根據病情的發生情況提前進行疫苗免疫接種,提升犢牛身體抵抗能力,預防各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降低死亡率。
3結束語
現階段很多養殖戶在犢牛養殖管理過程中還存在諸多不當之處,由于管理不科學,影響犢牛健康生長,使得犢牛成活率一直難以提升。需要做好養殖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教育,革新養殖管理人員的傳統認識,確保先進的養殖技術方案能在廣大基層地區得以有效推行,極大提高犢牛成活率,降低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張洪偉.提高犢牛養殖成活率的技術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5(8):61.
[2]白永春,普榮昌.提高犢牛成活率的技術措施[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5(12):14.
[3]王柱.提高犢牛養殖成活率的技術措施[J].甘肅畜牧獸醫,2016,46(17):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