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娟文,覃珊媚,黃海農,甘 鳳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530000
長蛇灸又稱鋪灸、督脈灸或火龍灸,因形如長蛇而得名,是我國針灸醫家從傳統和民間療法中挖掘和總結的一種獨特灸療方法。長蛇灸施灸范圍廣,溫通力強,艾炷大,火力足,具有較強的溫經通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外御病邪等功效。近年來,在內科、外科、婦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專利號:ZL 2015 2 0986728.6科中廣泛應用,并取得較好的效果[1]。我科應用專利技術對該操作進行改良后用于治療虛寒型胃脘痛,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10月我院脾胃肝病科門診和住院部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病人64例,按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33例和對照組31例。其中,觀察組男14例,女19例;年齡30~60(46.00±3.45)歲。對照組男14例,女17例;年齡33~60(47.00±3.77) 歲。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1 診斷標準
參照我國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主癥:①胃痛隱隱,喜暖喜按;②空腹痛重,得食痛減,食后腹脹;③舌質淡嫩,舌邊齒印,苔薄白,脈沉細或遲。次癥:①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②大便溏薄或虛秘,或初硬后溏;③食欲不振,食后脹悶。虛寒型胃脘痛具備主癥3項或具備主癥①③及次癥2項。
1.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虛寒型胃脘痛診斷標準;②年齡30~60歲;③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1.3 排除標準
①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②糖尿病、精神病病人,哺乳、妊娠或備孕期的婦女;③腹部、背部皮膚有傷口、炎癥及皮膚病者;④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⑤出血傾向、高熱等不適宜灸法治療者。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的長蛇灸治療。
1.2.2 觀察組
采用恒溫灸盒對長蛇灸的操作方法進行改良治療,具體如下:①選取新鮮的小黃姜1.0~1.5 kg,清洗后用榨汁機將其榨成姜蓉,與姜汁混合成姜泥,加熱至50~60 ℃。②將熱敏灸條(南陽綠寶艾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點燃放入30 cm×70 cm的16~18孔恒溫灸盒,囑病人俯臥位,裸露背部,注意保暖。③在背部覆蓋40 cm×70 cm脫脂薄紗布,覆蓋督脈及兩側膀胱經區域。從大椎至骶尾部沿兩側膀胱經和督脈的走向鋪上姜泥,將準備好的恒溫灸盒代替艾絨覆蓋背部,用浴巾覆蓋灸盒以保持恒溫,根據病人的感覺調節灸盒高度,施灸時間30 min左右。④灸畢移開灸盒后連同紗布一起移去姜蓉備用,輕輕揩干背部皮膚。灸后病人背部皮膚發紅并感覺溫熱。⑤將姜蓉移至腹部并作適當調整,鋪在劍突下至恥骨聯合處,更換10~12孔恒溫灸盒余方法同背部,3 d做1次,5次為1療程。灸后皮膚潮紅,病人感覺腹部溫熱。病人施灸后喝溫開水200~300 mL,1 h內避免吹風、用冷水沐浴等易感風寒的因素。
1.3.1 療效評照我國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于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征候積分減少≥95%為痊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征候積分減少≥70%為顯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征候積分減少≥30%為有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為無效。證候療效=[(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l00%。
1.3.2 復發率
1個療程結束后隨訪觀察6個月,觀察病情是否有復發情況。
1.3.3 燙傷率
統計治療期間病人有無發生燙傷。每次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注意觀察有無燙傷,并做好記錄。
1.3.4 舒適度
參照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4]評價病人舒適度,該量表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和環境4個維度。選用部分適用條目做成調查表,包括:①我疼痛得不能忍受;②我不喜歡這里;③現在感覺身體不舒服;④這個房間感覺不舒服;⑤我害怕將會發生的事情;⑥我現在感覺很累;⑦這房間空氣不好。于治療后填寫調查表。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定性資料采用例數、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2 兩組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出現1例燙傷,為灸后局部出現小水皰,主要因病人挪動身體引起;對照組出現6例燙傷,均為灸后局部出現水皰,主要因溫度過高,兩組燙傷率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燙傷率比較

表4 兩組舒適滿意度比較
長蛇灸灸治范圍為督脈及兩側膀胱經,激發太陽經氣,增強胃陽助于溫潤已之相表里的脾陽,脾胃陽氣健運,利于脾升胃降,從而達到調補后天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療效和復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2種長蛇灸操作方法用于治療虛寒型胃脘痛都取得很好的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燙傷率低于對照組,舒適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應用恒溫灸盒對長蛇灸進行改良,可以使操作更安全、病人更舒適。
傳統的長蛇灸操作中直接將艾絨平放于背部藥物、姜泥或蒜泥之上形成艾灶,燃燒時溫度驟然升高,灸后局部多發水皰是其最常見的并發癥,水皰愈合后落下留有瘢痕[5-6]。自古以來認為灸后出現水皰是“氣至”,為灸法“溫通”得效的標志。《針灸易學》云:“灸瘡必發,去病如把抓”。然而,當代醫學認為灸皰是燙傷,是護理的不良事件。現代醫家認為灸法不令發皰,也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7]。因此,避免灸療過程中發生灸皰是一項重要的護理工作。傳統的長蛇灸在灸治過程中需更換2次或3次艾灶,艾灶燃燒時產生大量的煙霧,導致室內PM 2.5濃度過高,造成病人及操作者不適[8]。艾煙引起的不良反應癥狀與枯草熱類似,包括扁桃體腫大、咽癢、目痛、咽鼓管癢,有時還伴有胸中發熱或煩躁等感覺[9];頻繁的點燃艾絨及明火的外露加大火災發生的風險;另外,反復更換艾炷增加操作的難度及護士的工作量,耗時、費力。本研究中觀察組5例病人對舒適度表示不滿意,主要原因為俯臥位時間長,感覺不舒適。對照組中12例病人對舒適度表示不滿意,主要原因為灸治過程中艾灶燃盡溫度下降致病人感覺寒涼不適,尤其在寒冷季節,當新的艾灶燃燒最旺時溫度過高,若未及時抬高姜泥易致燙傷,同時艾灶燃燒時產生大量艾煙,病人感覺咽喉不適,故病人舒適度降低。為更好地服務于病人、服務于臨床,本研究采用恒溫灸盒對長蛇灸的操作方法進行改良。將艾絨更換為純艾條,點燃艾條裝入特制的恒溫灸盒再覆蓋于病人背部后蓋上大浴巾,避免過多煙霧的產生,減少明火暴露概率。同時,恒溫灸盒便于移動和調節高度,能夠更好地控制溫度,可保持恒溫,有效避免燙傷,操作更簡單,提升病人舒適度。
綜上所述,恒溫灸盒可降低長蛇灸治療虛寒型胃脘痛的燙傷率,提高病人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