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510080
肱骨骨折是臨床較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治療方法很多,無移位或有輕微移位的病人一般可通過手法復位、夾板固定達到治療目的,但對一些不穩定型骨折常需切開復位內固定[1]。在我科擬擇期手術治療的肱骨骨折病人中,術前常給予超肩關節石膏外固定,但是創傷引起的軟組織損傷、肌痙攣和水腫常導致病人疼痛難忍,尤其在體位改變時,病人常不愿臥位休息,嚴重影響睡眠質量。疼痛是人體對機體內外各種傷害性刺激的一種保護性生理反應,通常是骨折病人的首發癥狀[2]。巨大的痛感、焦慮和恐慌等不良情緒降低了病人治療的依從性,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影響病人的身體健康[3-10]。因此,減輕病人疼痛成了病人最急需解決的醫療目標之一。為此我科發明了一種“環抱協助法”,用于減輕術前石膏固定的肱骨骨折病人在體位改變時產生的疼痛,促進病人體位舒適,提高滿意度,并于2018年運用于臨床,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療的30例閉合性不穩定型肱骨骨折病人作為對照組,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療的30例閉合性不穩定型肱骨骨折病人作為試驗組。納入標準:①入院時疼痛評分≥4分;②年齡18~70歲;③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上;④身體健康,心、肝、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均正常,可配合者;⑤可進行正常溝通及交流;⑥平時睡眠質量正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復合傷;②既往和目前有精神疾病;③認識障礙者。共納入60例病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0例。對照組男11例,女19例;車禍傷9例,摔傷12例,其他原因骨折9例;試驗組男10例,女20例;車禍傷9例,摔傷15例,其他原因骨折6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人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包括心理護理、體位護理(保持患肢功能位,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20~30 cm,離床活動時用簡易手托將患肢懸掛于胸前)、疼痛護理及生活護理。
1.2.2 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環抱協助法”,在入院時進行宣教及指導。“環抱協助法”是一種固定手法,主要運用于肱骨骨折術前的病人,包括病人主導和協助者主導2種方式。以左肱骨骨折病人從坐位到臥位為例。將軟硬適度的患肢抬高枕放于患側肩部及患肢將放置的位置。
1.2.2.1 以病人為主導
①病人放松左肩關節;②右手放置于患側肘部,虎口卡住肘窩,拇指放置于內側固定肱骨下段,其余四指放置于外側固定肱骨下段及肘關節,四指及手掌稍用力往下方牽拉肱骨下段,至感覺疼痛減輕為宜;③協助者站于病人患側,右上肢前臂置于病人肩胛水平位,使病人的左肩關節后方枕于協助者右肘窩處,協助者左手手掌置于病人左肩關節前方固定肩關節,協助病人腰背部緩慢向后仰臥于床上,整個過程放松肩關節,病人右手保持力度持續牽拉患肢,至完全躺下,感覺體位舒適且無明顯疼痛后緩慢放松右手。
1.2.2.2 以協助者為主導
①病人放松左肩關節;②協助者站于病人患側面向病人,右手掌置于病人左肩部以固定肩關節,左手掌放置于病人患側肘部,拇指放置于病人外側固定肱骨下段,其余四指放置于病人內側固定肱骨下段及肘關節,四指及手掌稍用力往下方牽拉肱骨下段,至病人表示感覺疼痛減輕為宜;③病人右手支撐床面,腰背部緩慢向后仰臥于床上,整個過程放松肩關節,協助者左手保持力度持續牽拉患肢,至病人完全躺下,表示感覺體位舒適且無明顯疼痛后緩慢放手。從臥位到座位或行走或功能鍛煉時方法類似。
1.3.1 疼痛
采用本科室常規使用的以數字評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詞語描述量表(Verbal Descriptor Scale,VDS)和修訂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aces Pain Scale Revised,FPS-R)三者合并制成的“簡易疼痛評估尺”[11],在體位改變時進行疼痛評分。評估從入院時開始,至術前晚結束,取平均值。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
1.3.2 滿意度
術前1 d由責任護士發放本病區病人滿意度調查表評價兩組滿意度。滿意度調查表包含疼痛、舒適度、自理能力、運動4個維度,共6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別計1分~5分,分數越高代表越滿意;最后結合以上內容對術前體位管理滿意度進行評價,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由病人及家屬共同填寫。


表1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單位:例(%)

表2 兩組滿意度比較 單位:例(%)
骨折和手術產生的疼痛不利于機體的康復。因此,加強圍術期疼痛護理至關重要[4]。固定作為骨折治療的原則之一,可有效緩解骨折處的疼痛,肱骨骨折病人術前均予超肩關節石膏外固定,但是石膏外固定并非絕對固定,當體位改變或活動時,骨折斷端仍可發生輕微移動或加大成角導致一過性劇烈疼痛,“環抱協助法”一手固定肩關節,另一手固定肘關節的同時稍向下用力,可有效固定骨折斷端,防止斷端移位損傷周圍組織,是在石膏固定的基礎上加強固定作用,從而減輕疼痛。病人疼痛反應與損傷周圍組織腫脹程度有關[5],腫脹越嚴重,疼痛反應越重,反之亦然。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淋巴液回流,緩解肌肉痙攣,加強致痛物質的排出和炎癥的消退,從而緩解疼痛[2,12-13]。但病人感覺疼痛難忍時常拒絕抬高患肢和功能鍛煉,依從性差。運用“環抱協助法”后病人疼痛減輕,功能鍛煉的依從性明顯提高,促進腫脹消退進而減輕疼痛。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舒適在護理學上是指病人沒有病痛、精神放松和心情愉悅的體驗[4]。有研究表明,疼痛相關的宣教和鎮痛指導等護理行為可有效緩解病人的焦慮[6]。病人精神放松、愉悅,從而提高滿意度。骨折病人可能承受較大程度的疼痛,導致病人心理上出現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7]。“環抱協助法”通過緩解疼痛,進而促進病人的舒適度,減少病人因疼痛及體位不舒適而不愿臥床休息的情況,使其睡眠質量得到改善,提高病人舒適度及滿意度[14-15]。肱骨骨折發病急、癥狀表現程度重,病人常因活動受限、生活無法自理而感到沮喪,“環抱協助法”可由病人本人完成,且有效減輕自身疼痛,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可緩解部分心理壓力。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環抱協助法”運用于肱骨骨折術前病人,對患肢的肩關節及肘關節均起到加強固定作用,尤其在體位改變和活動時能有效減輕骨折斷端發生輕微移動或加大成角導致的一過性劇烈疼痛,促進病人快速康復,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