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汗古麗·司馬伊
(新疆且末縣英吾斯塘鄉農業(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新疆 且末 841900)
泰勒焦蟲病(Theileriosis)又稱為血孢子蟲病,是由泰勒科(Theileriidae)泰勒屬(Theileria)的原蟲寄生于牛、羊、馬等家畜和其他野生動物的紅細胞內及網狀內皮系統細胞內而引起的一種惡性侵襲病的總稱。此病是一種季節性很強的地方性流行病,一般多發于每年5-10月,廣泛流行于許多國家,我國主要流行于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該病多呈急性經過,潛伏期為14~20d,以高熱稽留、貧血和體表淋巴結腫大為特征,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如果預防措施不到位,會造成發病牛大量死亡,對畜牧業的危害程度不小于某些惡性傳染病,尤其對調運家畜與引進新品種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該病的傳播媒介為微小牛蜱,當感染泰勒蟲的蜱在牛體吸血時,蟲體隨蜱的唾液進入牛體,在牛淋巴結、脾、肝等網狀內皮細胞內進行裂體增殖,裂體增殖反復進行數次后,蟲體侵入紅細胞內寄生,引發牛泰勒焦蟲病。主要表現為高熱、貧血、消瘦和淋巴結腫脹,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
新疆克州地處山區,牛的飼養多為放牧與圈養相結合的方式,在每年夏秋季節硬蜱很容易在牛體上寄生,牛患泰勒焦蟲病的情況常有發生,給當地養牛業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2019年9月,本人在新疆且末縣英吾斯唐鄉畜牧獸醫站接診了某農戶飼養的11頭奶牛,其中6頭患有泰勒焦蟲。通過臨床診斷,并采用有效的治療措施獲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下面對該病例病因及診治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在臨床中為本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參考,在獸醫臨床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019年9月,本人在新疆且末縣英吾斯唐鄉畜牧獸醫站接診了某農戶來我站求診。經畜主介紹,該養殖戶飼養的11頭牛,其中有黑白花、西門塔爾、新疆褐牛等品種,均于2019年4月從內蒙古和甘肅地分不同批次引入,大部分帶胎,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陸續產下牛犢,期間沒發生大的疫情。飼養員發現,從8月中旬開始,有2頭出現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反芻停止,心率加快,排黑紅色稀糞,走路乏力,喜歡臥地,并且體溫升高,3d后其余4頭陸續出現上述癥狀。于是根據臨床癥狀,開始用抗生素治療,但無明顯效果。
對出現癥狀的6頭奶牛進行臨床檢查發現,體溫達到39.5—41℃、心跳90—120次/min、呼吸28~36次/min,精神萎靡,食欲差甚至廢絕,體瘦毛焦(見圖1),部分牛淺表淋巴結腫大(見圖2、3),有觸痛感,不易滑動,排便少而干,色黑,并帶有少量粘液和血液,眼結膜潮紅(見圖4、5),鼻鏡干濕不均(見圖6),肌肉震顫,步態蹣跚,心率快,第一心音增強,縮期雜音呈吹風樣,頸靜脈搏動增強,瘤胃、瓣胃及腸蠕動音減弱,貧血消瘦癥狀特別明顯。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使用無菌抗凝采血管,對該養殖戶飼養的所有奶牛每頭采全血5mL,血液樣品送至實驗室,進行紅細胞計數及血液涂片觀察。
在血液紅細胞計數中,有8頭奶牛紅細胞數均低于正常值(5×106~10×106個/mm3)。
涂片染色檢查:紅細胞變形,其中有2~3個偏在的環形或橢園形(梨子形)蟲體,其長度小于紅細胞半徑(見圖7、8、9)。

圖7

圖8

圖9
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可以確診該養殖戶奶牛爆發牛泰勒焦蟲病,情況十分危急,必須迅速采取有力防治措施。
治療原則:治療本病主要應用血蟲凈等藥物,但是根據病情應采取相應的輔助治療措施,如強心補液、補血、健胃、緩瀉等。
1.6.1 強心補液
25%葡萄糖溶液1000mL,復方生理鹽水1000mL,5%碳酸氫鈉500mL,10%Vc40mL,10%樟腦磺酸鈉20mL,羥乙基淀粉代血漿1000mL,分別靜脈滴注,2次/d,連用3d。
1.6.2 針對治療
用貝尼爾按7~10mg/kg·bw配成7%~10%的水溶液肌肉注射,或按5mg/kg·bw配成1%的溶液進行靜脈注射,1次/d,連續3d。用貝尼爾和黃連素交替使用,效果更好。用法:第1d、第3d肌肉注射貝尼爾按3~4mg/kg·bw,第2d,第4d按靜脈注射黃連素4~5mg/kg·bw。還可以采用牛焦蟲散,口服1次/d,連服3~4d。
1.6.3 滅蜱
所有牛,用0.2%~0.5%敵百蟲水溶液噴灑牛體,滅除牛體上的幼蜱或稚蜱,共2次,間隔15d。
1.6.4 加強檢疫
對引進牛要做血液寄生蟲病檢查,疫區應在發病季節定期檢疫,發現病牛立即隔離治療,同群牛進行藥物預防。
經過上述綜合治療措施,1周后該養殖戶奶牛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沒有出現死亡,所有奶牛基本恢復健康。
造成奶牛泰勒焦蟲病發生與流行的主要原因是飼養環境條件低劣,例如外界環境與圈舍衛生不良,糞尿不清掃,雜草叢生,污水亂流,消毒缺乏,從而造成蜱的孳生。從該病的傳播者來看,硬蜱與泰勒蟲的傳播有直接關系,硬蜱廣泛分布于新疆地區,所以奶牛泰勒蟲感染率較高,因此在平時飼養管理中應加強滅蜱工作,以切斷傳播途徑,降低牛泰勒蟲感染率。經過我們調查發現,該牛場大多數牛是從外地引進的,而且發病時病情較重;本地牛多為帶蟲體,不表現癥狀,即使個別發病,癥狀也較輕微,表現出對該病有較強的抵抗力。一般在從外地引牛時,大多數牛場只注意重大動物疫病如口蹄疫、結核病等的檢疫,往往忽視寄生蟲項目的檢查,很容易將外地寄生蟲病帶入,一旦發病,損失巨大。因此,在該病流行地區,要重點做好外地引進牛的預防工作。
牛泰勒焦蟲病臨床癥狀除高熱、貧血、淋巴結腫大和消瘦的特征外,鼻鏡干燥、瘤胃蠕動弱甚至消失、輕度腹瀉、尿色深也是基本的臨床表現。本病對機體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蟲體直接破壞網狀內皮系統細胞和紅細胞,使機體的造血、免疫和運輸機能受到破壞;二是立體產生的毒素和各器官的營養不良,極易造成內臟器官的出血和酸中毒,因而表現發熱、貧血、黃疸、消瘦、便秘或腹瀉、心悸、呼吸困難,全身乏力等綜合癥狀。
治療方面,本病的病程約1~2周,治療原則是以殺滅蟲體為主,同時應密切注意全身狀況,及時輸血、營養實質器官,解除酸中毒,在疾病恢復期,還應注意調整胃腸機能,促進飲食欲、反芻的恢復。
泰勒焦蟲病作為一種危害嚴重的蜱傳染性血液原蟲病,其預防的關鍵在于有效的滅蜱。如果做好預防工作,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及時檢查、定期殺滅體內外寄生蟲(特別是牛蜱)能預防該病的暴發。采取三氮脒進行治療能有效減少感染蟲體數與文獻資料相符。建議畜主根據牛蜱活動規律,于每年的5~6月份、9~10月份各進行一次預防滅殺焦蟲工作。
該病的發生在我市尚屬首次,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以及實驗室病原學診斷為牛泰勒焦蟲病,并通過進行綜合防治措施,使該病得以及時控制,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