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依紅,楊慶耿,劉煌,周玉靜
惠州市第一婦幼保健院麻醉科,廣東惠州 516001
小兒疝氣指的是腹股溝處的鞘狀突出關閉不全,致使鞘狀突內進入腹腔的內容物,疝氣形成,患兒會有便秘、腹痛、腹脹等表現,在小兒外科屬常見病癥的一種,會對患兒的生長和發育產生影響,重者可引發死亡[1]。 臨床現階段主要以腹腔鏡手術對該癥展開治療, 因其療效顯著,創傷小,且術后恢復快等特點,但因多種因素作用,如患兒躁動、生理特殊的結構等,要求手術麻醉具備較強的要求。 既往氣管插管全麻極易損傷呼吸道,且蘇醒時間較長,術后極易出現各類并發癥,因而麻醉效果不甚理想[2]。 聯合LMA、腹橫神經阻滯展開麻醉可將上述不足有效彌補,發揮麻醉鎮痛、肌松完全、誘導快、蘇醒快等作用,應用價值較高[3]。 為明確該聯合麻醉實際的價值, 該文將其給予該院2018 年11 月—2019 年11 月間行腹腔鏡手術的疝氣患兒50 例,分析其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在該院就診的疝氣患兒中隨機選取50 例,以麻醉方法不同均衡分為兩組,每組25 例,其中對照組男16例,女 9 例;年齡 1~6 歲,平均(2.84±1.16)歲;體質量 6~20 kg,平均(13.11±3.15)kg。 觀察組男 17 例,女 8 例;年齡 1~7 歲,平均(2.32±1.13)歲;體質量 6~20 kg,平均(13.87±3.34)kg。 組間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了該次研究。50 例入選患兒家屬均知曉該次研究,同意加入,并簽署了同意書。
納入標準:50 例入選患兒均與診斷疝氣相關標準符合并確診;具備完整、真實的病歷;與手術指征符合者[4]。
排除標準:藥物過敏者;氣管梗阻者;惡性腫瘤者;張口障礙者;精神疾病者;心肝腎存在嚴重不全者;患遺傳性或先天性疾病者[5]。
50 例患兒均接受腹腔鏡下的疝囊高位結扎術,手術開始前8 h 需禁食。
將全麻誘導氣管插管后靜吸復合麻醉給予對照組,首先完成靜脈通道的創建,取0.3 μg/kg 舒芬太尼[國藥準字 H20054171,規格:1 mL:50 μg(以舒芬太尼計)],0.15 mg/kg 苯磺順阿曲庫銨 (國藥準字H20060927,規格:5 mg/瓶),2.5 mg/kg 丙泊酚 (國藥準字 H20123138,規格:20 mL∶0.2 g),開始誘導麻醉,將氣管插管置入,與麻醉機連接開始機械通氣治療, 取2.0%~3.0%七氟烷(國藥準字 H20173007,規格:250 mL),持續性吸入。
觀察組麻醉時選擇聯合LMA 通氣、 腹橫神經阻滯,保持左側臥位,將常規消毒鋪巾完成后,取6 號注射針頭,垂直進針骶裂孔中心,在抵達骶管腔后,需反復回抽, 待確認無血液和腦脊液后, 取1 mL/kg、0.2%羅哌卡因(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40763,規格:100 mg/10 mL),七氟烷持續性吸入直至麻醉效果達到后,將喉罩置入,并連接麻醉機開始機械通氣相關治療。
①對比組間總有效率。 術后,患兒無疼痛感,生命體征平穩,即為顯效;患兒疼痛較為輕微,生命體征波動較為輕微,即為有效;患兒疼痛較為明顯,生命體征波動較為明顯,即為無效[6]。 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②觀察并記錄組間不同時間段患者血氧飽和度(SpO2)、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水平。
③記錄并對比組間術后鎮痛評分(CHIPPS)評分及蘇醒時間,以嬰幼兒術后鎮痛(CHIPPS)評分評價術后鎮痛的效果,主要從5 個方面展開,包括躁動不安、下肢姿勢、軀干姿勢、面部表情、哭聲,每項最低分0 分,最高分2 分,10 分滿分,無疼痛即為0 分,劇烈疼痛即為 10 分[7-8]。
④記錄并對比組間發生并發癥的情況包括喉痙攣、咽部水腫、低SpO2、聲嘶、惡心等。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組間麻醉效果對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麻醉效果對比[n(%)]
麻醉后不同時間段, 觀察組SpO2較對照組高,MAP、HR 值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不同時間段 SpO2、 MAP、HR 對比()

表2 兩組患兒不同時間段 SpO2、 MAP、HR 對比()
注:#與同時段對照組對比,P<0.05
組別 時間SpO2(%)MAP(mm Hg) HR( 次/min)觀察組(n=25)對照組(n=25)入室時插管時開始手術5 min拔LMA 時入室時插管時開始手術5 min拔管時98.77±1.04(97.13±1.36)#(97.02±1.30)#(98.66±1.31)#98.81±1.08 94.27±1.42 94.15±1.37 95.24±1.52 44.26±6.51(34.34±8.43)#(34.23±6.38)#(34.37±8.74)#44.93±6.76 48.29±9.28 47.16±8.79 38.95±8.93 126.11±10.42(128.74±12.63)#(129.43±14.96)#(128.85±9.79)#125.97±10.10 155.37±13.41 133.02±15.01 156.63±12.23
組間術后 1 h、2 h、3 hCHIPPS 評分、 蘇醒時間對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鎮痛評分、蘇醒時間對比()

表3 兩組患兒鎮痛評分、蘇醒時間對比()
組別 術后1 h 鎮痛(分)術后2 h 鎮痛(分)術后3 h 鎮痛(分)蘇醒時間(min)觀察組(n=25)對照組(n=25)t 值P 值0.52±0.25 0.73±0.19 3.344<0.05 0.67±0.26 0.88±0.21 3.142<0.05 0.94±0.49 1.31±0.32 3.161<0.05 8.4±3.9 12.4±4.9 3.194<0.05
組間術后發生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分析[n(%)]
在兒科,疝氣屬常見病癥的一種,存在較高的發病率,患兒中男性較女性多。 該癥會有營養吸收不良、腹痛、腹脹等表現,有效的治療若延誤,極易出現各類并發癥,如腸壞死、疝氣嵌頓等,重者可引發死亡。 因腹腔鏡手術各方面的優勢,如微創、痛感輕、出血少等[9-11]。臨床常以腹腔鏡下的疝囊高危結扎術對小兒疝氣展開治療,但因患兒呼吸較為特殊的結構、年齡較小,術后極易出現躁動等情況,且術后需較長的時間方可蘇醒,手術操作的難度加大,要求麻醉具備較高的可控性,麻醉應準確掌握藥物劑量、麻醉深度等[12-14]。
小兒耐受麻醉的能力較差,因而麻醉風險較大,提高小兒麻醉安全性為臨床麻醉首要的任務, 在小兒麻醉中極易出現各類并發癥,程度各異,小兒麻醉期間引發麻醉并發癥主要的原因在于呼吸系統因素, 因小兒喉腔的面積相對較小,咽部黏膜存在輕度的水腫,極易出現喉梗阻嚴重癥狀,在將麻醉以外其他因素排除后,與麻醉因素相關性較為直接的是氣管內麻醉后引發的喉梗阻,氣管內麻醉完成后,拔管后即刻,小兒極易出現吸氣性的呼吸困難,程度不等,降低SPO2值,此刻檢查喉鏡可見黏膜水腫,咽部充血,部分情況下,懸雍垂黏膜也可見水腫明顯,患兒蘇醒時因淺麻醉下,導管機械性刺激咽部,或粗糙的拔管動作,極易出現支氣管痙攣和喉痙攣。
LMA 屬麻醉新型用具的一種, 介于面罩和氣管插管間, 可使患兒氣道呼吸得以維持, 其存在簡單的操作,成功置入的概率較高,可有效預防損傷氣管黏膜和咽喉,其影響血流動力學的程度較小,可引發較弱的免疫應激反應[15]。喉腔是指以喉壁圍成,借助喉軟骨、纖維膜、韌帶連接,屬管形腔的一種,其構成包括喉黏膜、喉肌,十分敏感,一旦遭受外來刺激可引發水腫,加大拔管后發生通氣困難的程度,同時使心血管刺激加大,增加了麻醉的使用劑量,術后患者蘇醒的時間延長,對患兒預后的恢復十分不利[16]。而LMA 通氣可與氣管、聲帶不發生接觸,蘇醒時,患兒的配合度與氣管插管傳統方式相比明顯更高,該手段僅需較小的麻醉劑量,引發的不良反應較少,存在較高的安全性[17]。 小兒具備穩定的骶管解剖結構, 較少的變異情況, 成功穿刺的概率較高,極易擴散,可使兒茶酚胺釋放顯著降低,可阻滯交感-腎上腺髓質傳出的沖動,手術免疫的應激反應可有效減輕,術中操作可引發較輕的牽拉反應,肌松、鎮痛可發揮良好的效果,便于手術的開展,因此得到兒科手術廣泛的應用。
該次結果可見,組間麻醉效果對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 麻醉后不同時間點, 觀察組MAP、HR 較對照組低, 而SpO2較對照組高, 術后不同時間段CHIPPS 評分、 蘇醒時間均優于對照組, 且發生并發癥的概率對比,觀察組(4.0%)也較對照組(32.0%)低,表明聯合LMA 全麻、腹橫神經阻滯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根據汪保玲等[18]研究顯示,其文中小兒疝氣行腹腔鏡手術選擇聯合LMA 全麻、 腹橫神經阻滯后實施麻醉,其發生并發癥的概率達6.25%,與該文數據基本相符,證實該文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 小兒疝氣患兒治療選擇腹腔鏡手術時行LMA 全麻、腹橫神經阻滯麻醉,療效確切,可使穩定患兒的呼吸循環,縮短蘇醒的時間,藥物劑量較小,鎮痛作用較高,且存在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