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宏
遵義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貴州遵義 563000
直腸腫瘤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的死亡率僅次于胃癌、食管癌與肝癌,給人們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影響[1]。 目前,外科手術是治療直腸腫瘤的首選方案,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理念的變化,許多學者認為外科術式應在保證腫瘤切除效果的基礎上,盡量保留肛門直腸功能,以便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3]。 雖然傳統局部切除術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但其存在創傷大、恢復慢等問題,整體應用效果所有局限。 經肛門顯微手術可以獲得理想的手術視野,繼而減少機體損傷,具有微創、安全、操作方便、利于恢復等優勢[4]。 該研究方便選擇2018 年 6 月—2020 年 5 月該院對47 例直腸腫瘤患者應用了經肛門顯微手術治療,并與同期47 例行傳統直腸癌根治切除術(Miles 手術)的患者進行效果與血清炎癥因子對比,旨在完善此類患者的治療方案。 現報道如下。
該研究方便選擇94 例該院收治的直腸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經病理檢查證實;首次治療;局部腫瘤(Tumor,T)、區域淋巴結(Node,N)及遠處轉移(Metastasis,M)分期在Ⅰ~Ⅱ期;研究內容已充分告知患者與其家屬, 且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心、腎、肝等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腸穿孔、腸梗阻;營養不良、貧血;肝腎功能異常;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免疫性疾病;有精神疾病史。 94 例直腸腫瘤患者對隨機數字表法劃分為兩組。 對照組47 例中男性28 例,女性 19 例;年齡 33~65 歲,平均(47.6±3.8)歲;TNM分期為Ⅰ期22例,Ⅱ期25 例;腫瘤直徑為1.2~3.5 cm,平均(2.4±0.3)cm。 研究組 47 例中男性 27 例,女性 20例;年齡 34~65 歲,平均(47.5±3.6)歲;TNM 分期為Ⅰ期23 例,Ⅱ期 24 例;腫瘤直徑為 1.3~3.4 cm,平均(2.5±0.2)cm。 在上述基線資料對比中,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研究組行經肛門顯微手術,具體如下。 術前要求患者將大小便排盡,之后向肛門插入肛門鏡。 協助患者在腰麻后選取側臥體位,右側下肢屈曲,左側下肢垂直,擴張肛門,擴張程度為兩指寬,直腸鏡鏡頭與鏡前端給予充分潤滑,之后向肛門緩慢深入,探查到腫瘤后妥善固定直腸鏡,并置入電視鏡與雙目鏡,全面觀察腫瘤的形態、大小與部位等情況,并以電凝給予標記。 游離直腸血管,將右側溝腹膜切開,一并切開右側乙狀結腸系膜,此時輸尿管顯露,分離溝腹膜,以及左側溝腹膜。 全面切除病灶與其邊緣,切除操作時控制好深度。 我對腸系膜動脈與相關淋巴結給予清掃,并行電凝止血操作。消毒創口,并縫合關閉切口。對照組行Miles 手術,具體如下:選擇患者下腹部作縱形切口,入腹腔并探查腫瘤是否轉移至其他臟器,游離降結腸與乙狀結腸系膜,將腸系膜下動脈根部夾住并切除, 有效固定并結扎乙狀結腸上端。 提位腸管,將盆腔腹膜沿著輸尿管與右側髂血管切開, 直到盆腔, 對四周殘留的淋巴脂肪進行清理。 切開左側腹膜與盆腔腹膜,注意清除淋巴脂肪。 沿直腸系膜游離,以由上至下的方式切斷側韌帶,直到肛提肌、肛尾韌帶,之后切開左下腹造瘺部位,將腸管拉出后進行游離切斷。 遠側給予常規造瘺,切除會陰部之后將其取出,全面清洗腹腔,縫合切口。
比較兩組直腸腫瘤患者以下幾項指標: ①術中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與術后情況(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 ②術前與術后肛門括約肌寬度與厚度。③術前與術后的血清炎癥因子: 采集患者空腹狀態下肘靜脈血3 mL,上離心機以3 000 r/min 的速度使血清分離,留取上清液,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2 (IL-2)、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執行。 ④比較兩組術后的并發癥情況,包括:腸穿孔、切口感染、尿道損傷、術后出血、吻合口瘺等。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中,研究組各項指標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見表 1。
表1 兩組直腸腫瘤患者術中與術后情況對比()

表1 兩組直腸腫瘤患者術中與術后情況對比()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失血量(mL)肛門排氣時間(d)住院時間(d)研究組(n=47)對照組(n=47)t 值P 值92.5±15.5 155.3±35.0 11.247<0.001 53.5±12.2 185.5±22.3 35.601<0.001 3.5±0.3 5.1±0.5 18.812<0.001 11.5±2.4 16.7±3.0 9.279<0.001
術前兩組肛門括約肌寬度與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研究組肛門括約肌寬度與厚度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直腸腫瘤患者術前與術后肛門括約肌寬度與厚度對比[(),mm]

表2 兩組直腸腫瘤患者術前與術后肛門括約肌寬度與厚度對比[(),mm]
組別 肛門括約肌寬度術前 術后肛門括約肌厚度術前 術后研究組(n=47)對照組(n=47)t 值P 值1.8±0.5 1.7±0.9 0.666 0.507 1.8±0.2 1.5±0.2 7.272<0.001 30.2±4.8 30.0±4.9 0.200 0.842 30.4±5.2 24.5±5.0 5.607<0.001
術前兩組TNF-α、IL-2、IL-6 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研究組 TNF-α、IL-6 水平較對照組更低(P<0.001),IL-2 水平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直腸腫瘤患者術前與術后的血清炎癥因子對比()

表3 兩組直腸腫瘤患者術前與術后的血清炎癥因子對比()
組別TNF-α(ng/L)術前 術后IL-2(pg/L)術前 術后IL-6(pg/L)術前 術后研究組(n=47)對照組(n=47)t 值P 值12.8±2.0 12.7±1.9 0.249 0.804 19.5±2.4 27.6±2.0 17.775<0.001 43.2±5.3 43.0±4.9 0.190 0.850 34.5±6.2 25.8±5.0 7.488<0.001 137.5±10.5 136.5±9.8 0.477 0.634 159.3±13.0 192.5±12.8 12.476<0.001
研究組發生切口感染、 術后出血、 吻合口瘺各1例;對照組發生切口感染2 例、尿道損傷2 例、術后出血3 例、吻合口瘺3 例。 在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中,研究組6.38%較對照組21.28%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74,P=0.036)。
目前,外科手術是治療直腸腫瘤的主要方法,其中以Miles 手術在臨床中的應用最為廣泛[5-6]。 然而,雖然傳統Miles 手術可以有效切除腫瘤組織,對癌灶進行根治,但其創傷性較大、并發癥多,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7]。 經肛門顯微手術是一種新型的局部微創治療技術,該術式無需在腹腔或盆腔處開放切口,通過內鏡系統經肛門入路,不僅視野清晰,且操作空間大,利于腫瘤切除[8]。 王林泉等[9]選擇45 例直腸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應用了經肛門顯微手術,結果顯示該組手術時間(70.56±16.73)min、住院時間(7.86±1.53)d 均低于傳統手術的(112.68±30.47)min、(13.42±3.58)d。 該文研究獲取到的結果與以上結果一致, 在兩組術中情況手術時間與術中失血量比較中, 研究組 (92.5±15.5)min、(53.5±12.2)mL 較對照組(155.3±35.0)min、(185.5±22.3)mL 更低(P<0.01),在術后情況肛門排氣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中,研究組(3.5±0.3)d、(11.5±2.4)d 較對照組(5.1±0.5)d、(16.7±3.0)d 更低(P<0.001)。 可見,經肛門顯微手術選擇肛門入路,在內鏡下可以準確發現病灶,之后利用超聲刀切除,有效避免了操作的盲目性,繼而減少了手術時間與術中失血量,加快術后恢復速度。
有研究發現,Miles 手術中可以導致盆底肌、括約肌與肛提肌損傷, 以及直腸肛管粘膜內壁的神經通路損傷,繼而干擾肛管收縮,增加排便功能障礙的風險[10]。學者李赟文[11]對25 例直腸腫瘤患者應用了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結果顯示該組患者術后肛門括約肌寬度(1.8±0.2)mm、厚度(30.5±5.7)mm 較傳統經肛切除術對照組(1.5±0.2)mm、(24.3±5.2)mm 更高,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2.0%較對照組32.0%更低。該文研究中,術后研究組肛門括約肌寬度(1.8±0.2)mm、厚度(30.4±5.2)mm 較對照組(1.5±0.2)mm、(24.5±5.0)mm 更高(P<0.001),并發癥發生率(6.38%)較對照組(21.28%)更低(P<0.05)。 可見,經肛門顯微手術可以有效避免肛門四周肌群的損傷,減少對肛管的干擾,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等優勢,進一步保證了患者的預后效果與生活質量。
部分研究發現,TNF-α、IL-2、IL-6 等炎癥因子對于直腸腫瘤的發生、進展具有重要的影響[12-14]。其中IL-6 具有調節與激活免疫細胞, 以及調節B 細胞、T 細胞活化與增殖分化的作用。 IL-2 水平降低則說明機體創傷導致了免疫抑制[15]。TNF-α 介導的機械痛覺過敏反應由內源性花生酸類物質、交感神經介質所致,機體損傷越重,TNF-α 指標越高[16]。 學者姚遠等[17]對 68 例直腸腫瘤患者分別應用了經肛門顯微手術治療與Miles 手術治療,結果顯示經肛門顯微手術組術后TNF-α(19.48±2.27)ng/L、IL-6 (159.31±13.40)pg/L 較 Miles 手術組(27.83±2.42)ng/L、196.23±13.12)pg/L 更低 (P<0.01),IL-2(34.12±6.39)pg/L 較 Miles 手術組(25.82±5.02)pg/L更高(P<0.01)。 該文研究中,術后研究組 TNF-α(19.5±2.4)ng/L、IL-6(159.3±13.0)pg/L 較對照組(27.6±2.0)ng/L、(192.5±12.8)pg/L 更低(P<0.001),IL-2(34.5±6.2)pg/L較對照組(25.8±5.0)pg/L 更高(P<0.001)。 結果說明,經肛門顯微手術對于患者機體的創傷性更小, 所以炎癥反應相對輕微,究其原因與該術式操作時間短,且未對肛提肌、括約肌與盆底肌功能作用造成明顯干擾有關[18]。
綜上所述, 經肛門顯微手術在直腸腫瘤患者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與安全性, 且抑制了血清炎癥因子水平,適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