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華
濟寧市中醫院神經內科,山東濟寧 272100
大腦中的血管在非外傷因素下破裂后, 血液從破裂處流出進入到腦室或腦實質,則會發生腦出血。 原發性腦出血的發生與中心腦血管疾病因素有關, 臨床以高血壓腦出血及顱內動脈瘤出血最為常見。 相關疾病可導致腦內小動脈發生病理性改變, 長期勞累或情緒波動引起血壓突然升高, 病變小血管及動脈瘤破裂則會引發該病[1]。 臨床實踐發現,原發性腦出血患者發病過程中處于高代謝水平,且由于吞咽功能受影響,患者無法通過正常途徑補充營養, 而營養不良又會降低機體抵抗力,增加更嚴重的并發癥發生的風險,不利于患者盡快恢復健康, 嚴重情況下還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2]。 為此,有必要展開有效的營養干預措施以降低相關風險,實現預后的改善。 腸內營養支持對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臨床關于相關方面的研究也相對較多。 但實踐表明,腸內營養支持也會改變胃腸環境,引起相關并發癥出現。 為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干預手段以預防相關意外情況發生, 為患者盡快恢復做出保障。現將2019 年1 月—2020 年7 月醫院收治的94 例原發性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分析了腸內營養支持與個性化營養護理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采取隨機數表法將方便選取的該院收治的94 例原發性腦出血患者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各47 例。 對照組男 24 例、女 23 例;年齡 48~81 歲,平均(64.53±4.22)歲。 研究組男 23 例、 女 24 例; 年齡 47~82 歲, 平均(64.47±4.18)歲。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原發性腦出血診斷標準; 經治療后生命體征穩定且無腸內營養禁忌證;對該次研究知情且主動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存在既往腦出血、腦部手術史患者;臨床資料不全患者;存在嚴重胃腸道疾病會對相關指標造成營養患者。 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患者均給予神經內科藥物治療,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干預及腸內營養支持, 腸內營養支持方法為: 給予患者鼻飼內營養支持, 腸內營養制劑為瑞能、百普利等,將腸內營養液溫度控制在39~40℃,依據患者營養狀況進行支持方案調整。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個性化營養護理,具體如下:①收集患者信息資料,包括病情、身高、體質量及血液營養指標等, 由醫師及專科護士評估患者身體狀況, 隨后由營養師依據患者情況制定針對性的營養支持方案,并在后期依據患者恢復狀況進行適當調整,以期改善患者營養狀況。 ②向患者講述營養不良的危害及可能誘發的并發癥, 同時說明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目的、內容及方法,耐心解答患者疑惑,提升其依從性。 由于病情的危急與嚴重,多數患者會產生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這會對其依從性造成影響。 為促使患者配合治療,確保營養支持方案的順利實施,護理人員也要注重患者情緒的安撫。 表達出對患者的理解和支持,以友善的態度給予患者更多的幫助, 盡可能滿足其合理需求,讓患者保持健康心態。 同時向患者講述部分恢復良好的案例,提升患者治療信心。 ③在鼻飼前檢查胃管情況, 確保其在胃內適宜位置。 營養液由乳清蛋白粉、勻漿粉、脂肪粉、鹽、麥芽糊精等構成,每天應給予患者2 g/kg 的蛋白質,維持氮平衡。 營養液中也含有適當的益生菌及谷氨酰胺以保護患者腸粘膜功能, 預防腹瀉情況出現。 鼻飼過程中,依據患者情況調整鼻飼速度,控制營養液溫度,避免高溫燙傷或溫度較低引發腹瀉。 嚴格依照相關規定展開操作,避免空氣進入胃內。每次鼻飼完成后,將患者床頭調高一定角度,避免胃內容物反流。 做好患者口腔護理,鼻飼完后漱口,防止口臭及感染。 在進行相關操作時保持動作輕柔,避免損傷患者胃部粘膜。 隨時了解患者呼吸道及消化道情況,避免發生嗆咳情況。 ④密切關注患者體力、面色等體表營養體征, 對患者營養情況進行評估并進行營養支持方案調整,確保患者能獲得充足的營養物質及能量。
①營養指標,包括白蛋白(ALB)及血紅蛋白(Hb),前者采取BCG 法測定,后者采取比色法測定。②神經功能,采取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分反應,前者從睜眼反應、語言反應及肢體運動3 方面進行評估,滿分為15 分,昏迷指數越低,患者昏迷程度越嚴重;后者包括11 項評估項目,評分為0~42 分, 分值越高表明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 ③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及腹瀉等并發癥。 ④護理滿意度, 將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發放給患者以了解其滿意度,90 分及以上表示非常滿意;75~89 分表示滿意;75 分以下為不滿意。 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ALB 及Hb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比,研究組 ALB 及 Hb 水平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比較[(),g/L]

表1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比較[(),g/L]
組別ALB干預前 干預后Hb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47)對照組(n=47)t 值P 值32.27±3.15 32.31±3.20 0.061 0.951 40.61±4.32 35.58±3.84 5.966<0.001 90.87±8.36 90.91±3.42 0.030 0.976 121.57±10.66 100.31±9.08 10.409<0.001
兩組干預前GCS 及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比,研究組 GCS 評分更高,NIHSS 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比較[(),分]
組別GCS干預前 干預后NIHSS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47)對照組(n=47)t 值P 值5.94±3.19 5.89±3.22 0.076 0.940 12.57±2.64 8.11±1.79 9.586<0.001 18.85±2.61 18.94±2.56 0.169 0.866 7.14±0.97 11.86±1.52 17.946<0.001
與對照組比,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與對照組比,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多數的原發性腦出血患者都伴有高血壓, 血壓長期偏高可導致腦動脈出現玻璃樣變形, 血管內膜與內彈力層之間形成無結構物質可導致彈力降低, 脆性增加。 在血壓沖擊下,局部動脈張力下降會促進微小動脈瘤的形成,當血壓驟升時,動脈瘤很容易破裂誘發腦出血。 由于腦內動脈壁較為薄弱,且存在無外彈力層及中層肌細胞和外膜結締組織少的特點, 故出血往往多于其他內臟出血。 作為一種非外傷性腦出血,原發性腦出血可占到所有急性腦血管病的20%~30%, 其多發生于大腦半球,也存在一定概率出現在腦干及小腦[3]。 患者一般無前驅癥狀,一旦發病,相關癥狀會在數小時乃至數分鐘達到高峰。 發生在基底節區的出血,殼核出血患者在較少出血量情況下會出現運動及感覺障礙, 出血量較大時很快會陷入昏迷; 丘腦出血患者通常會出現偏癱、失語及精神障礙等臨床表現;尾狀核頭出血一般較為少見,患者會出現頭痛、嘔吐等表現。 發生在腦葉的出血,額葉出血患者會存在前額痛、嘔吐及癲癇發作等表現;頂葉出血患者雖然偏癱出血癥狀較輕,但患者會存在較嚴重的偏癱感覺障礙; 顳葉出血患者較多見對側中樞性舌、面癱及上肢為主的癱瘓;枕葉出血患者會出現對側同向性偏盲及黃斑回避現象[4]。 由于原發性腦出血多由高血壓合并腦動脈硬化、畸形等原因引起,故其無法真正治愈,但對于病情不嚴重的患者,可獲得相對良好的預后。
在原發性腦出血患者治療中, 腸內營養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其可為患者提供所需的營養物質及熱量,避免營養不良情況發生, 促使患者免疫功能保持在一定水平,從而減少相關并發癥出現。 多數原發性腦出血患者會出現吞咽障礙,無法經口進食[5]。 因此臨床會通過鼻飼進行常規營養支持, 該進食方式可消除患者因吞咽障礙無法補充營養的負面影響, 幫助患者維持體內代謝、營養及體質量。 但其需在患者食道內留置胃管,這可改變其正常消化道生理環境, 食道末端括約肌關閉不嚴可導致胃內容物反流,這可引起嗆咳、呼吸困難等不良反應發生, 一旦引發吸入性肺炎還可能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6]。 鑒于此,有必要在腸內營養支持期間采取相關干預, 最大化發揮該治療法臨床價值,消除其負面影響。 個性化營養護理要求臨床醫師及營養師依據患者情況制定科學的營養支持方案, 在充分考慮患者實際情況下可預防鼻飼喂養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 改善患者營養狀況的同時降低其身體負擔[7]。 同時護理人員會展開相關教育以幫助患者認識到營養支持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必要的心理干預也是極其重要的, 其可幫助患者緩解疾病及鼻飼帶來的身心不適,促使患者以健康心態面對治療,表現出更高的依從性[8-9]。在實際操作時,護理人員應保持動作輕柔,避免損傷患者消化道粘膜。同時要控制營養液溫度、流速等,在給予患者營養支持的同時減少并發癥發生,減輕患者機體不適,這對患者病情康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0-15]。 腸內營養支持與個性化的營養護理相結合,不僅能為患者提供全面的營養支持,還不會引發代謝不良反應,這可有效促進患者機體功能恢復,從而達到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優化患者醫療體驗的目的[16]。
該次研究中, 研究組采取腸內營養支持結合個性化營養護理后,ALB、Hb 水平為(40.61±4.32)、(121.57±10.66)g/L,高于對照組(35.58±3.84)、(100.31±9.08)g/L(P<0.05),提示該方案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營養水平。 在認知功能方面, 研究組 GCS 評分為 (12.57±2.64) 分,NIHSS 評分為(7.14±0.97)分,優于對照組(8.11±1.79)分、(11.86±1.52)分(P<0.05),提示腸內營養支持結合個性化營養護理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這可促進患者盡快恢復。 在龍艷等[17]研究中,對150 例原發性腦出血患者分別實施腸內營養支持結合常規護理和腸內營養支持結合個性化營養護理后, 觀察組ALB、HL水平為(38.65±3.78)、(114.89±8.76)g/L,高于對照組(35.59±3.73)、(102.64±8.61)g/L(P<0.05)。 觀察組 GCS 評分為(13.62±1.73)分,高于對照組(9.69±1.36)分,NIHSS 評分為(7.82±1.21)分,低于對照組(10.24±1.35)分(P<0.05),與該次研究結論一致, 進一步說明腸內營養支持結合個性化營養護理可提升患者營養水平, 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 該研究中,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13%(1/47),低于對照組 17.02%(8/47)(P<0.05),提示腸內營養支持結合個性化營養護理可預防相關并發癥出現。 在徐增等[18]研究中,對84 例重癥腦出血患者分別采取常規腸內營養護理及勻漿營養護理后,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 2.38%(1/42), 低于對照組 16.67%(7/42)(P<0.05), 說明常規的常規的腸內營養支持不足以達到降低并發癥的效果, 其研究中指出勻漿飲食是依據患者實際情況制成,符合個性化營養支持內容,故從側面對該次研究結果進行了證明。 該研究在護理滿意度方面,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 98.87%(46/47), 高于對照組80.85%(38/47)(P<0.05), 提示該護理方案可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 對原發性腦出血患者采取腸內營養支持結合個性化營養護理可改善其營養狀況, 促使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預防相關并發癥發生,患者也會產生較高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