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巧娥
“三農”工作自十八大以來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發展農村經濟,就林州市而言,筆者認為應當注重以下三點:
一、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腳步不能放緩
林州市目前城鎮戶口人數33.5萬,城鎮常住人口約50萬。城鎮常住人口約占全市人口的50%。林州市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方式主要有四種情況。
(一)在城鎮成熟就業和創業的家庭
進入體制體系人員,城鎮創立實業人員等,在城鎮的職業相對穩定,脫離了農村。
(二)有經濟實力的家庭
地處山區的偏遠村莊及人口較少的自然村等家庭,為了小孩上學、看病方便,有經濟實力的家庭已在市區購置房產落了戶。
(三)受環境影響的家庭
毗鄰工業園區的村莊,主要由于環境、婚姻、教育、醫療等,有條件的少數家庭在城鎮購置了房產。
(四)符合條件的貧困戶
全市2425戶符合條件的貧困戶,政府已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兩種方式分房到位。
在市區購置了房產的家庭,可以認定為人口已實現向城鎮轉移,也是城鎮人口的主要標志。 但就目前來講,林州市向城鎮轉移人口的任務還非常艱巨。從全球來看,世界發達國家城市人口率大都在80%以上,有的達到90%。因此,林州市仍有1/3的家庭需要進入城鎮,轉移的重點是地勢較平坦、交通便利、無環境污染、人口較多的村莊,如臨淇鎮的付村、原康鎮的宋村、合澗鎮的木篡村等,這些村莊僅有1/3的家庭在城鎮購置了房產。
向城鎮轉移人口,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健全各項制度,以城市就業崗位多、教育資源好、醫療條件佳等城鎮優勢資源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政府還要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剩余勞動力進城,鄉村的最終人口只能占總人口的10%~20%。鄉村只能容納少數人種植農作物,這是歷史已經檢驗過的事實和真理。
二、農業、糧食產業的主導地位不能改變
發展農村經濟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農業現代化。這個重任可以交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發展大農場、大農莊、大型農產品加工廠等,逐步實現農產品的生產、銷售、運輸、加工、儲藏及其他相關服務一體化,有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業長效有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做好農業產業園
正確認識發展農業和糧食經濟,它們與農村發展工業經濟之間并不矛盾。“林州市紅旗渠農產品精深加工園”是林州市新建的一座大型工業園區,全市所有鄉鎮招商引資的工業項目不能在本鎮建廠,必須進市里指定的園區。非工業園區的鄉鎮主要方向就是抓農業生產、抓糧食生產、抓農產品生產。
(二)依法正確、合理使用上級撥付的資金
當前,林州市農業方面投入的資金主要還是上級資金投入。投入的資金應是優先考慮發展產業,村容村貌兼之。除了必要的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資金,應按大型農場、農莊的標準,把有限的資金用于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建一塊成一塊,產業發展才能厚實資金。之后,再用于搞村容村貌建設。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三)控制農業觀光園區建設
筆者認為林州市農業觀光景區,要與林州市主景區紅旗渠大峽谷景區、淇淅河濕地公園距離不遠,只能作為主景區的一個補充模塊,不能發展太多。
(四)具體模式要切合實際、因地制宜
1.平地或較平整的土地要發展以種植小麥、玉米、谷子為主的大型農場。山地、坡地要發展以果樹、藥材、經濟作物為主的大型農莊。緊臨淇河、淅河水源的村莊,可以發展大型棚室種植。
2.注重抓好大型農產品加工廠與大型農場、農莊、種植場的配套建設,切實提高經濟價值。在大型農莊、農場還未成大氣候的過渡時期,注重扶持一些無污染的其他加工廠,以有效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如五龍鎮的紅旗渠酒廠,糧食加工廠等。老牌企業要進一步壯大培優,如采桑鎮的安娜服裝廠,五龍鎮的丁億凡服裝加工銷售有限公司等。雖然都是鄉鎮企業,規模不大,但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還不污染環境,仍不失為當前發展農村經濟的好路子。
三、發展農村經濟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工業園區的數量不宜多,但規模要大,環保設施要達標。盡量避開人口密集的地方,最大限度地保護好環境。堅決杜絕已被淘汰且又容易死灰復燃的對環境不利的產業,如農村磚廠、小型養殖廠等。不僅消耗大量土地資源,而且嚴重污染環境。幾年前,林州市的小型養殖廠全部關停,現在,決不能因為養殖市場前景好再返回重建,要硬著手腕把這些產業推進園區,發展現代化的大型養殖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