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蕓 周君 程新法 楊軍 曹曉平 黃宇潮
摘要 森林康養是通過把生態旅游與休閑運動有益結合,迎合了現代人追求健康、崇尚自然的觀念,并符合“綠色發展”要求,更順應“健康中國”理念,是我國新常態下,發展大健康產業的新模式。而婺源縣作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其生態環境優良,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游縣,同時也是第一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就如何更好推進和充分發展婺源縣森林康養產業,深入展開了調研,分析了婺源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優勢與潛力,針對其不足和挑戰提出了應對的對策及建議,為建設婺源縣生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關鍵詞 森林康養;綠色;生態旅游;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8-011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8.02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rest Health Care Industry in Wuyuan County
ZOU Yun1,ZHOU Jun1,CHENG Xin-fa2 et al (1.Shangrao Forestry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Shangrao,Jiangxi 334000; 2.Wuyuan County Forestry Bureau,Wuyuan,Jiangxi 333200)
Abstract By combining ecological tourism with leisure sports,forest health care caters to modern peoples concept of pursuing health and advocating nature,and conform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the concept of “healthy China”.It is a new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at health industry in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As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 in China”,Wuyuan County has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which is a famous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tourism County in China.It is also one of the first national forest health and maintenance bases.The paper carried out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n how to better promote and fully develop the forest health care industry in Wuyuan County.And the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of developing the forest health care industry in Wuyuan County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response to its shortcomings and challenges,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model for building Wuyuan County ecological forest health care industry.
Key words Healthy forest;Green;Ecotourism;New pattern
基金項目 婺源縣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兩山論理念下自然保護區‘區鄉聯動生態友好型森林康養模式研究”。
作者簡介 鄒蕓(1985—),女,江西瑞昌人,工程師,從事森林培育、森林資源調查及森林經營規劃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1-08
森林康養是以多彩的森林植被景觀、富氧的空氣環境、優質的水源保障、安全的森林食品、原始古樸的生態文化等為主要資源[1],依托休閑度假、養生養老、醫療保健、康體運動等服務設施,開展以修身養性、調適機能、排解壓力、延緩衰老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療養、保健、養老等活動的統稱[2-4]。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是推進“旅游+”和“生態+”模式,將林業與旅游、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的新興型戰略產業[5-6]。 2020年,婺源縣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第一批),為更好地推進婺源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筆者深入到臥龍谷、靈巖洞、源頭古村、文公山等景區開展了相關調研,分析了婺源森林康養產業建設的優勢與潛力,并針對問題與困境提供了對策與建議。
1 婺源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優勢與潛力
1.1 區位優勢凸顯
婺源地處我國黃金旅游圈的腹地,周邊分布有黃山、三清山、廬山、千島湖、鄱陽湖、景德鎮等名山、名水、名鎮,交通便捷,周邊有黃山、景德鎮、衢州、三清山4個機場,景婺黃(常)2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境,祁婺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合福高鐵、九景(婺)衢鐵路在婺源縣城交匯設站,婺源已成為江西對接長三角的前沿陣地[7]。
1.2 森林康養資源豐富
婺源在溫度、濕度、高度、優產度、潔凈度、綠化度、負氧度、精氣度“八度”方面具備了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優良條件。森林覆蓋率達82.64%,境內近2 000 種高等植物,約占江西植物種數的42%[8];婺源境內的風水林是世界范圍內僅存的中亞熱帶低地原始林的孑遺,保存有名木古樹13 221株[9];椎脊動物近500種,其中鳥類300余種,約占全國鳥種數的22%,是藍冠噪鹛、白腿小隼、中華秋沙鴨、白頸長尾雉、鴛鴦等珍稀鳥類的重要棲息地;婺源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靈巖洞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總面積3萬余hm2,約占全縣土地面積的11%[10-11]。
1.3 旅游基礎設施完善
婺源是國家鄉村旅游度假試驗區,建立了功能完備的旅游集散中心和游客接待服務中心,“水、電、網絡、電視、通訊”暢通,各條旅游專(環)線通暢,旅游景區(點)分布圖、多語種標識標牌、安全防護、游客休憩、自駕游營地、餐飲住宿、購物網點、公共廁所等配套服務設施齊全[9]。
1.4 品牌帶動效應明顯 “中國最美鄉村”“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等品牌效應帶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融合發展,為森林康養產業未來深度開發奠定了雄厚基礎。
2 婺源縣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2.1 對森林康養認識不到位 大部分經營業主和市民對森林康養的內涵和核心實質認識不夠,對養生休閑及醫療康體功能服務認識不足,還停留在“休閑走一趟、度假住一晚、養生吃一頓”的觀光旅游層面[12]。部分地方干部認為森林康養是林業部門的工作,重視不夠,開發利用不夠,很多優質的森林資源仍處于無人開發狀態。部分經營業主實行粗放型經營,特色不夠明顯,開發康養精品項目較少,中高端康養市場開發不夠,離真正的森林康養還有較大差距,市場競爭力不強[5]。
2.2 醫療健康服務不夠
醫療衛生資源向康養基地延伸不夠,健康管理、健康體檢、美容養顏、康復療養等醫療健康服務尚未開展起來,醫養結合仍有差距[13]。
2.3 營銷手段有待提升
由于康養產業研發和專業人才缺乏,對康養文化內涵挖掘不深,尤其是對婺源生態文化與森林康養深度融合探索不足,致使森林康養產品策劃、建設、運營等較為滯后[14]。宣傳渠道、手段較為單一,缺乏能讓人記憶深刻的廣告語,外界對婺源的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知曉度不高。
2.4 發展要素保障不足
森林康養產業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地方融資難、成本高,難以招到大商、好商,社會資本融入明顯不夠[2,15]。不少地方康養基地建設全靠政府投入,有大包大攬、包打包唱的現象。森林康養規劃項目建設用地需要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導致森林康養項目落地困難??叼B管理服務、市場拓展人員缺乏,專業康養師明顯不足。
3 婺源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3.1 架構中優、東精、北進、西拓的總體布局
3.1.1 中優。婺源縣城作為游客第一到達點,是婺源旅游的第一感官印象的展示空間,應重點打造想象展示功能。擬規劃發展重點項目:月亮灣懸崖酒店及禪修、高鐵站天佑火車風情小鎮、熹園、文公山生態科普基地、瑤灣康養度假村。
3.1.2 東精。將現有成熟景區、景點進行轉型升級,開發及挖掘特色康養產品組團發展,采用以江灣鎮鐘呂山蠟梅為核心的中醫藥健康旅游組團、以江灣鎮大瀲山茶花小鎮為核心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組團、以秋口鎮官橋為核心的民俗體驗組團等發展模式,利用成熟現有景區帶動周邊村鎮發展。
擬規劃發展重點項目:金崗嶺自然探索小徑、硯山文化園、上金田國際童話主題公園、篁嶺森林康養服務中心、溪頭溫泉養生、蓮花溪生態旅游度假區、山蠟梅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在曉起、江嶺、長徑、官橋等村發展野奢度假、高端接待。
3.1.3 北進。
以河谷為單元,依靠自然資源,聯動開發森林康養配套融合產業,進一步強化森林康養旅游產品和業態。擬規劃發展重點項目:天目山國家森林步道婺源段、思溪延村水鄉訪古、金崗嶺養生養老基地、虹關影視節、源口星光樹、靈巖洞養生河谷、十堡—嶺腳文創旅游河谷、臥龍谷康養山莊、石城賞楓、大鄣山蘭花谷。積極開展思口正博生態農場、二姑娘家庭農場、林蘭鐵皮石斛觀光園等休閑農業。完善黃村、洪村、漳村、思溪延村、虹關、嶺腳等村落旅游接待功能。
3.1.4 西拓。
植入森林藥材、運動休閑、濱水休閑項目,進一步強化婺源森林康養旅游業態,填補西部旅游空白,打造旅游新型增長極。擬規劃發展重點項目:婺芝源野生靈芝文化康養園、許村沐森農場、仁洪圣女果采摘體驗觀光園、洙坑彼岸花谷、十八里桃溪溯源河谷、清婺飛揚歡樂世界、石井水上樂園、曹門人工智能樂園、太白電子音樂節、秀水湖自駕營地、珍珠山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長溪紅豆杉養生基地。完善董家、朗湖、汪村、游山等旅游接待功能。
3.2 合理規劃婺源森林康養產業
3.2.1 森林康養體驗教育產業。
充分發揮林奈實驗室、蜜知識等自然教育機構作用,重點針對青少年和學齡前兒童,開發森林康養體驗教育課程,建設密度合理的森林康養體驗中心、森林康養教室和自然觀察徑,引導和扶持企業或個人發展森林康養幼兒園,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森林康養體驗教育活動,促進森林康養觀光旅游向參與化、互動化、趣味化的體驗經濟方向發展,實現森林康養體驗教育產業化。到2022年底,規劃建成1個不小于100 hm2的公益性森林康養體驗教育基地,設置1條不少于1 km的公益性森林康養教育線路,用于當地中小學生開展森林康養體驗、自然教育和森林康養文化學習。
3.2.2 森林康養醫療產業。利用特定森林康養環境,融合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芳香療法、泉水療法、氣候療法、洞穴療法等替代治療方法,將森林康養療養應用于預防保健和康復治療實踐,服務森林康養人群健康,推動森林康養醫療產業發展。
健全醫療服務體系,嘗試將部分森林康養療養項目納入地方醫保支付范圍。支持醫養融合發展。支持社會力量在林區或森林康養基地周邊興辦醫養融合型養老機構,優先對老年病、康復理療、中醫及護理等科室給予技術支持,促進森林康養醫療產業與養老產業融合發展。鼓勵醫師多點執業。以森林康養基地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鼓勵心理醫生、保健醫生開展多點執業,在森林中開展健康管理服務。
3.2.3 森林康養養老產業。
積極培育以養生養老、山地運動、休閑觀光為主,特色鮮明、區域吸引力較強的森林康養養老產業。引進醫養結合型的養老機構和綜合性養老項目,整合建設老年醫院、老年大學、老年體育文化活動中心及國家政策支持的養老項目,積極規劃打造森林康養養老產業園。加強養老服務設施配套,與社區衛生、文化、體育、教育等設施功能銜接,提高養老服務水平,開發特色優質養老服務產品。大力發展候鳥式、度假式養老模式,積極開發中高端養老市場,利用好“知青返鄉”客戶資源,推動形成專業化的老年森林康養服務品牌,打造多處面向全國的森林康養養老產業園。
3.2.4 森林康養中醫藥產業。
婺源是第一批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創建單位,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是中醫藥歷史上著名學派——“新安醫學”發源地之一。依托婺源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基礎,大力發展木本藥材基地和“林藥”林下經濟模式,發展中醫藥旅游。對于條件適合的國家森林公園,設立專門的中藥植物觀光園,通過引導游客認知中草藥、體驗中草藥種植和制備過程、品嘗傳統藥膳等方式,傳播中醫藥文化,延長生物醫藥行業的產業鏈。
開發保健型中草藥保健酒、保健飲料等制成品,積極申報山蠟梅、杏香兔兒風等中國馳名商標、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打造更多中醫藥旅游商品。聘請醫術精湛的中醫專業人士現場坐診,提供中醫藥養生保健和醫療康復等服務,著力打造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基地,提升當地森林康養品質,創新森林康養業態。
3.2.5 森林康養飲食產業。
充分利用婺源“中國最美鄉村”“茶鄉”等綠色、有機的品牌優勢[16],大力發展森林康養飲食產業。結合傳統徽菜加工方法,把農產品加工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食物療法要求的營養套餐。依托景區、城市周邊森林和季節性森林康養食品,打造“以味取勝”的特色森林康養餐廳。以標準化為主要手段,強化康養食品質量管理,保護好綜合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開發出更多特色康養食品。
3.2.6 森林康養體育產業。依托“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珍珠山國家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婺源國際馬拉松賽”等,充分整合古道和森林康養步道資源,開發越野跑、山地馬拉松、山地自行車、山地網球、山地競走、負重登山等特色森林康養運動項目,著力打造全國性森林康養運動品牌,促進產業聯動。依托河流綠化帶、道路綠化帶和現有公共綠地空間,著力構建綠色健康步道體系,為市民提供便捷的休閑運動路徑。
婺源具有代表性的徽饒古道、茶馬古道、紅軍步道貫穿全縣域,并劃入第二批國家森林步道——天目山國家森林步道名單,科學合理利用國家森林步道,加強古驛道資源的修繕和保護,建立專業化森林步道康養體驗服務隊伍,開發不同層次的森林步道運動項目,打造古驛道徒步康養實踐基地。
發揮森林氣候和海拔優勢,加快森林康養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體育產業。選擇條件合適的森林,適當建設森林康養體育公園、森林康養訓練場、森林康養運動健身公園、高山避暑度假村、滑雪場等場館設施,滿足運動員訓練和游客休閑健身需求。
3.2.7 森林康養文創產業。
依托“夢里老家”等文化創意企業,依托文化創意企業,將歌舞符號、戲劇符號、雕塑符號等文化印記融入其中,開發獨具婺源特色的森林康養文化創意產品;依托婺源研學旅行、沱川寫生基地等,建立森林康養藝術寫生創作、教學培訓等多功能書畫攝影寫生創作基地;依托森林旅游、鄉村旅游,與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有機融合,建設一批中亞熱帶生物多樣性博物館、鳥類博物館、昆蟲館、青少年科普中心和森林藝術中心,夯實森林康養文創產品展示載體。
3.2.8 森林康養地熱產業。
婺源地熱資源得天獨厚,地下熱泉具有優良的醫療保健功效,適宜進行溫泉療養,開發前景看好。地熱儲層分布與區域經濟布局、森林康養布局在空間位置上吻合度高,把地熱療養產業與森林康養結合起來規劃開發,將相互促進,協同發展,促進婺源從單一的觀光型旅游向休閑度假、康復療養、養生養老和觀光游綜合發展轉型,彌補婺源森林康養產業受季節性限制的不足,化解游客淡旺季的明顯問題。
3.3 全力推進森林康養示范點建設 選取具有婺源森林資源代表性的篁嶺、金崗嶺、鄣山頂、珍珠山四大自然生態區進行婺源森林康養示范點建設,配套環境監測系統、康養醫療系統等基礎設施,完善森林康養服務體系、標準體系與評價體系,以示范典型引導帶動其他森林康養基地規范發展。
3.3.1 篁嶺森林康養基地。
充分利用篁嶺曬秋人家、天街古巷、紅豆杉群、壘心棧橋、梯田花海等現有旅游景點,融入生態文明與森林文創,打造一個突出婺源最美鄉村文化特色的森林康養基地。
3.3.2 金崗嶺森林康養基地。
依托金崗嶺豐富的生態資源,充分挖掘其森林旅游開發潛力,突出休閑度假、養生養老的主題,打造以林間慢生活體驗為特色的金崗嶺養生養老基地,配套完善的自然探索小徑、蘭花谷、高山茶園等游憩和養生設施。
3.3.3 鄣山頂森林康養基地。
在康養醫療的基礎功能上融入膳食文化、自然教育版塊,針對游客的年齡類型,構建以保健醫療、中醫藥養生、食療、古驛道徒步、野生動植物觀賞、高山避暑為支撐的森林康養醫療體系,將鄣山頂打造成為老少皆宜的森林療養基地。
3.3.4 珍珠山森林康養基地。
依托“江南綠?!钡纳鷳B優勢與“國家國家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品牌,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深化“體育+森林康養”“康體融合”理念,突出秀山秀水特色,探索體育特征鮮明、運動氣息濃厚、產業集聚融合的森林康養發展之路,完善體育文化長廊、全民健身館、體育文化展示館、迎“籃”而上民宿、棋如人生民宿、珍珠山體育中心、茶園特色賽道等建設,全面提升賽事服務水平,持續做好賽事的日常化和品牌化,加強體育與森林康養的深度融合,走出“體育+康養”發展新路子。
參考文獻
[1]
陳少聰.多功能經營理念下森林療養的探索與實踐[J].林業科技情報,2020,52(3):48-50.
[2] 朱旻,朱江,艾訓儒,等.森林康養研究進展與產業發展現狀[J].湖北林業科技,2020,49(5):53-59.
[3] 劉中明.發展森林康養新業態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0,11(20):116-117.
[4] 錢正青,沈瀟玲.生態文化與森林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20(5):64-66.
[5] 陳紅霞,羅杰,曾少波.森林康養對健康促進作用研究進展及實施路徑[J].健康研究,2020,40(5):500-503,508.
[6] 張志永,葉兵,劉立軍,等.森林療養發展歷程與特征分析及研究展望[J].世界林業研究,2020,33(4):7-12.
[7] 吳曙.發展全域旅游推動鄉村振興[J].當代江西,2019(9):19-20.
[8] 中共婺源縣委,婺源縣人民政府.發展全域旅游建設最美鄉村[N].中國旅游報,2019-04-01(070).
[9] 張志榮,萬田戶,袁敏.婺源旅游民宿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江西科學,2020,38(1):130-134.
[10] 尹曾曾,毛端謙.婺源縣旅游簽到大數據研究:以新浪微博為例[J].江西科學,2020,38(4):584-589.
[11] 李春富,呂利云.篁嶺模式:基于鄉村旅游轉型升級下的新型發展路徑選擇[J].中國旅游評論,2015(3):91-96.
[12] 胡俠.發揮優勢 深化合作 聚力推進長三角森林康養和生態旅游一體化[J].浙江林業,2020(10):4.
[13] 劉拓.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N].中國老年報,2020-09-30(004).
[14] 劉紅.探究影響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因素及對策[J].河南農業,2020(23):45-46.
[15] 陳才,趙廣孺.海南森林康養基地發展困境與對策研究[J].養生大世界,2020(10):42-47.
[16]? 楊愛萍,陶瑤,汪建軍,等.婺源春茶開采期的預報模型[J].江西農業學報,2020,32(5):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