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生態廊道在城市建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道路綠化與生態廊道結合起來,構成具有景觀功能和生態功能的城市生態廊道。以河北省武安市4條環路綠地景觀提升項目為例,探究城市生態廊道的功能性和理念體現。
關鍵詞 生態廊道;道路綠化;城市景觀
中圖分類號 S 7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8-012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8.02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xploration of Urban Road Green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orridor—Taking the Landscape Upgrading Project of Four Ring Roads in Wuan as an Example
HUO Li-li
(Xuzhou Jiuzhou Ecological Garden Co., Ltd.,Shanghai Branch,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Ecological corrid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rban construction. The combination of road greening and ecological corridor constitutes an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 with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Taking four roads landscape design in Wuan as an example, the function and concept embodiment of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 was explored.
Key words Ecological corridor;Road greening;Urban landscape
作者簡介 霍麗麗(1984—),女,河南平輿人,工程師,碩士,從事園林植物景觀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5-28
“生態廊道”一詞源于國外,生態廊道具有植被、水體等有生態意義的成分,具有維護生物資源多樣性、保持水土、調節雨洪、凈化污染等生態服務功能,與此同時還具有歷史、娛樂、文化、審美等功能[1]。城市生態廊道是基于生態廊道衍生而來的概念,是指城市中以植物為主體,植被覆蓋度良好的線狀或者帶狀要素,如道路兩側綠帶、城市周圍防風綠帶、城市水岸綠帶等[2]。城市生態廊道從形式角度劃分為綠色帶狀廊道、綠色道路廊道和綠色河流廊道[3-4]。城市生態廊道具有多種生態性功能,不僅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還可以凈化水質,涵養鄉土環境,調節小氣候,保護動植物多樣性,營造和諧環保的人居環境等[5]。
城市生態廊道的建設是人工系統的產物[6],道路是一種人工廊道,道路兩側綠帶是一種城市生態廊道。將道路綠化建設與城市生態廊道建設有機結合,不僅能有效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城市的景觀面貌,還能美化居民游憩環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質、保護文化[7]等。
1 項目背景
河北省武安市4條環路環繞城市四周(圖1),連接城市內部各條主要干道,同時也是中心城區重要的對外通道。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武安市的城市邊界不斷外擴,現狀的道路系統和景觀綠化難以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因此要進行道路及景觀綠化的升級改造,給人們營造一個使用安全、環境優美的道路景觀。該項目是在道路重建的基礎上進行景觀綠化設計,期望未來成為武安市的城市名片,被賦予重要的景觀功能和生態功能。該項目4條環路全長約20.8 km,景觀綠化范圍包含道路分車帶和兩側道路綠地,其中東環路長約3.5 km,南環路長約6.5 km,西環路長約3.3 km,北環路長約7.5 km,景觀設計總面積約127.5 hm2。
2 基于生態廊道的解決思路
武安市是以采礦業為優勢產業的城市,礦產資源的不斷開采,導致城市周邊的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而生態廊道能夠有效改善生態環境,Rao等[8]通過對煉油廠周邊生態廊道連續3年的觀測顯示,生態廊道可以吸附空氣粉塵率63%,降低噪音率達到67%。該項目將道路綠化與生態廊道結合起來,發揮生態綠地的修復功能,恢復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同時在生態廊道中體現游憩、文化等功能[9]。
2.1 生態修復
在道路綠地外圍以植物群落構成綠色屏障,充分發揮生態綠地修復功能,防風滯塵,凈化空氣,隔離噪音等[10-11],在生態廊道段匯集大面積水域構成生態群落,在綠地開闊區域設置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濕地景觀、林下花境、生態植草溝等生態綠地(圖2),提升生態修復在城市綠地的積極作用,遵循自然、生態、經濟、適用、低碳、節能、環保的原則,打造綠化層次豐富,四季景觀變化明顯,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空間豐富的節約型園林景觀,完善生態軸,形成生態環,構建成一條自然環保的城市生態廊道。
2.2 游憩功能
秉承園林惠民的理念,切實關注周邊居民需求,讓綠于民,以人為本,完善功能,將園林融入人們生活之中,增加人民生活幸福感和獲得感。該項目在4條環路綠地中均設置完善的交通系統,設置游步道、兒童活動中心、節點公園、口袋公園、休閑廣場等節綠地類型,道路兩側綠地不僅是綠化屏障,同時還是居民運動休閑的好去處。
2.3 文化功能
武安人杰地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包括磁山文化、冶鐵文化、戲曲文化、商幫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六大文化脈系,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在景觀設計中提煉文化傳承魅力,以公共藝術、標識小品、服務設施、鋪裝場地等形式在景觀中體現,建設司南廣場、神鉦廣場、郭縱公園、氣象園等專類文化園,將文化元素融入道路景觀中,使歷史文脈與當代生活有機結合,打造有創意的街區景觀,增強城市的記憶功能。
3 綠地基本構架
總體構思以“一條環路,四條綠帶,八個公園,多個節點”為框架,多個節點宣傳當地文化,展示生態環境,8個主題公園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帶狀公園,4條綠帶構成城市生態基底的綠色廊道,最終構成一條展示武安門戶的生態廊道。
3.1 迎賓商業段
該段為南環路全段,沿線以臨街住宅、商業為主經過武安體育中心和學校等地塊,同時迎接邯鄲來向的人流,總體設計以活躍、鮮明為特色,塑造一段有儀式感的迎賓商業景觀。該段中央綠地寬6 m,設計以“疏、密、收、放”為主題,開合空間按照節奏和韻律交映變化,并在綠地中融入武安文化元素,兩側以商業配套的休閑場地形式為主,重點打造商業街以磁山文化、武安戲曲文化及商幫文化為主題的口袋公園,增設林下停車場地,打造林下休閑空間。
3.2 樂居生活段
該段為西環路全段,周邊以居住、商業用地為主,中央綠地以紅葉石楠和西府海棠交錯種植,兩側綠帶以雨水花園為主要特色,結合沿線場地空間布置進退有致的植物組團景觀,形成豐富連續的帶狀綠化效果(圖3、4)。為了城市景觀與居民生活相互融合,兩側綠地內設置氣象園、下沉綠地、雨水花園、陡坡花園、兒童樂園、林間步道、休閑廣場等綠地節點,以曲折蜿蜒的游步道將這些節點和景點串聯起來,將生態廊道景觀與居民生活相互融合,形成一條兼具生態修復標桿作用與園林惠民作用的帶狀綠地(圖5)。
3.3 活力花海段
該段為北環路全段,周邊以住宅、工廠、公園用地為主,在滿足周邊居民使用需求的同時激活該段多節點的開闊場地空間,以花境、花海景觀為主要特色,在城市北側打造花街特色景觀,成為城市門戶亮點之一。該段中分帶、側分帶、人行道全部種植銀杏,地被以多年生花卉歐石竹和紅運萱草為主,蔚為壯觀,兩側綠地工廠段采用綠色屏障的種植方式,為城市打造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圖6),商業住宅段結合居民需求打造服務于民的林下停車場、口袋公園等景觀綠地,同時在中東街天橋處護坡處通過主題雕塑、浮刻壁畫等形式,展示武安的冶鐵文化。
3.4 生態綠廊段
該段為東環路全段,沿線以東山森林公園以及未開發的空地為主,該區域以生態修復為主要特色,在尊重原有場地和保留部分植物生態群落的前提下,構建大面積的植物群落空間,串聯城市步行系統,形成連續景觀界面,構建一條綠色生態的景觀通廊。兩側綠地設置有大面積的生態綠地和水面區域等,生態綠地內植物配置豐富,生態系統完善,水面區域包含深水區和淺水區,深水區波光粼粼、水面寬廣,淺水區郁郁蔥蔥、花草繁茂,節點景觀綠地有司南廣場、神鉦廣場、帶狀綠地、雨水花園、生態停車場等。
4 植物設計
植物景觀不僅是植物本身,還包含著物種、群落、空間、功能等,豐富穩定的植物群落有利于生態環境的硬件,不同空間形式的植物群落有利于景觀品質的提升,植物隨著季節變化四季更迭,引起觀賞者的共鳴。態廊道建設中植物景觀占據著主體地位,植物群落的構建和品種選擇在生態廊道建設中同樣舉足輕重。
4.1 植物群落構建
武安市4條環路各具特色,根據各自特點打造不同的植物綠化景觀,考慮到生態廊道的功能,綠地內原有植物盡量保留,西環路不僅保留了雪松背景林,而且道路改造拓寬路面,保留部分雪松到側分帶(圖6),植物群落配置豐富,景觀錯落有致,具有明顯的空間開合和四季景觀變化等。
南環路的功能主題是迎賓商業,中央綠地組團以造型松組團為主要特色,導頭種植花境景觀,兩側綠地采用開花植物形成熱烈的組團、鮮亮的色彩和規整的排列,打造整齊有序、鮮明大氣的迎賓商業景觀。西環路的功能主題是樂居生活,根據場地現狀地形打造雨水花園,保留現狀以雪松為主的原生林為植物基調,豐富景觀層次,在雨水花園、旱溪和生態植草溝等生態綠地內種植垂柳、旱柳等耐水濕植物與芒草類地被植物,充分發揮綠地的生態功能(圖7)。北環路的功能主題是活力花海,分車帶和行道樹全部種植銀杏,地被為紅色的歐石竹和紅運萱草,兩側綠地工廠段植物屏障以穩定的植物群落為主,多點種植櫻花林、海棠林和紫穗槐林等,林下種植粉白色、藍紫色等多年生草花地被,充分發揮植物的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護坡段種植迎春、連翹等,從而美化城市的垂直綠化景觀(圖7)。東環路的功能主題是生態綠廊,主題植物是落羽杉,設計思路以帶狀綠地步道的形式為主,重點打造長遠橋下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濱水公園以及主要交通路口處的迎賓綠地,濱水公園種植落羽杉和多年生草花地被,交通路口處種植精致植物組團,兩側綠地空間種植當地鄉土樹種,構建穩定的植物群落,促進城市生態廊道的建立。
4.2 植物品種選擇
植物品種選擇方面,首要選擇抗污染能力強的樹種,以鄉土樹種為主,常綠樹和落葉樹相結合,兼具植物群落觀賞性和景觀特性。武安是一座工業城市,夏季多雨,其他季節較為干旱,在植物選擇上首先考慮植物的抗污染能力和滯塵能力,同時考慮植物的抗旱性、耐鹽堿性和耐水濕能力,主要抗性植物樹種選用情況見表1。
5 生態廊道的理念體現
5.1 理念體現
道路綠化寬度60 m可以滿足動植物遷徙和傳播以及發揮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功能[12],東環路兩側綠地最寬處100 m,兩側綠地內水域面積大、綠地面積寬、輻射范圍廣,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失為一條有活力的生態綠廊景觀大道。西環路兩側綠地是以雨水花園為主的生態綠地,綠地內水域面積和植被面積較大,設置有雨水花園(圖8)、下凹式綠地和生態植草溝等景觀綠地,植被群落空間大而連貫,植物屏障功能突出,生態綠地效益明顯。
5.2 生態廊道的連接
生態廊道在城市綠地系統中可以很好地控制城市土地蔓延,并將其他綠地串聯起來形成統一整體[13]。在武安市4條環路的景觀綠地建設中,以東環路和西環路兩側綠地最為寬闊,擁有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統、水域流動系統和生態綠地系統,西環路設置橋梁工程,連接起兩側綠地,橋梁設置垂直綠化,增添橋梁的生態功能。在道路綠地中,最外圍植物群落組團保持統一和連貫,以持續綠色屏障的形式守護著城市的生態環境,同時深淺相宜的水面區域,外形走勢自然流暢,充分發揮著生態環境的保護功能。
5.3 可持續設計
武安市是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差異明顯,冬春季節溫差較大,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暴雨較多。武安周邊恰好有一座污水處理廠,設計污水處理流量為6 m3/d,實際處理量為4萬~5萬m3/d,污水處理廠的尾水凈化為中水,可用于綠化澆灌和溪流水源的引入。根據武安夏季多雨的情況及降雨特征和生態廊道的空間特點,在綠地內設置生態植草溝、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等綠地類型,緩解當地綠地的灌溉壓力,打造節約型園林。在植物配置上,優先選用鄉土樹種和抗逆性強的植物品種,兩側綠地盡量降低定期修剪的灌木面積,減少草坪面積,增加多年生草花地被和下凹式綠地面積,植物配置喬灌草相結合,減少干旱季節綠地的蒸騰量。通過以上綠化灌溉、海綿城市、植物配置等一系列措施可有效控制后續景觀綠地的養護費用。
6 結語
該研究以河北省武安市4條環路景觀綠化提升為例,分析道路景觀綠地的周邊業態和綠地類型等,以生態修復為手段,融入生態廊道的理念,不僅打破城市生硬的水泥景觀,改善了城市風貌,還有效發揮了改善景觀、環境防護、保護物種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兼顧了景觀和生態的功能,打造了一條綠化層次色彩豐富、環境優美的環城生態綠廊形象。
參考文獻
[1] 朱強,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規劃中的生態廊道寬度[J].生態學報,2005,25(9):2406-2412.
[2] 肖篤寧,李秀珍,高峻,等.景觀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38-40.
[3] 車生泉.城市綠色廊道研究[J].城市規劃,2001,25(11):44-48.
[4] 李靜,張浪,李敬.城市生態廊道及其分類[J].中國城市林業,2006,4(5):46-47.
[5] 廖飛勇.風景園林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156-161.
[6] 劉濱誼,余暢.美國綠道網絡規劃的發展與啟示[J].中國園林,2001(6):77-81.
[7] 俞孔堅,朱強,李迪華.中國大運河工業遺產廊道構建:設想及原理(上篇)[J].建設科技,2007(11):28-31.
[8] RAO P S,GAVANE A G,ANKAM S S,et al.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green belt in a petroleum refinery:A case study [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4,23(2):77-84.
[9] 李春波,朱強.基于遺產分布的運河遺產廊道寬度研究:以天津段運河為例[J].城市問題,2007(9):12-15.
[10] 李開然.綠道網絡的生態廊道功能及其規劃原則[J].中國園林,2010,26(3):24-27.
[11] 張桂紅.基于廊道的結構特征論河流生態廊道設計[J].生態經濟,2011,27(8):184-186,189.
[12] 肖化順.城市生態廊道及其規劃設計的理論探討[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5,24(2):15-18.
[13] 季洪亮,段淵古,張楊.綠道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以國家農業示范區楊凌“農城之鏈”為例[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1,26(6):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