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彩云 王金朋 黃健新



摘要 運用CitespaceV軟件對所選635篇關于“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的樣本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該主題研究熱點主要包括城鎮化對農民工終身教育的影響、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對農民工職業發展、就業方向與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在發展歷程上,經歷了返鄉農民工技能培訓的研究、城鎮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研究、農民工終身教育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等發展研究;未來研究中,該主題將繼續探討城鎮化、農民工市民化等重要議題與農民工終身教育之間的關系、探討農民工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融合也正成為新的研究方向、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類型也將豐富化。
關鍵詞 農民工;終身教育;職業培訓;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 G 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8-0228-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8.05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e Hot Spo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Life-long Education Research on Migrant Workers
GAN Cai-yun1 , WANG Jin-peng2, HUANG Jian-xin3
(1. The Open University of Quanzhou, Quanzhou, Fujian 362000;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Quanzhou, Fujian 362000;3.The Open University of Fujian, Fuzhou, Fujian 350013)
Abstract We used the CitespaceV software to visualize 635 selected sample data, from a study on lifelong education for migrant worker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this topic mainly included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migrant workers lifelong education, the impact of migrant work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n migrant workers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direction and labor market.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it experienced the research on the skills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returning home, the lifelong education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research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training, the impact of lifelong educ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on the citize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etc. In future research, the theme would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ortant issues, such as urbanization and migrant workers citizenship and lifelong education for migrant workers,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cademic education and non-academic education was also becoming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The types of lifelong education research for migrant workers will also be enriched.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Life-long education;Vocational training;Citespace
基金項目 福建省終身教育專項課題重點項目(JZ190003);福建省終身教育專項課題重點項目(JZ190134);福建廣播電視大學校課題(KY19027)。
作者簡介 甘彩云(1992—),女,安徽安慶人,助教,碩士,從事公共管理研究。*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1-31
農民工群體是一個數目龐大的勞動力群體,其技術能力與文化素質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有著基礎性影響。農民工教育問題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從為確保農村勞動力向工業和服務業順利轉移的《農業培訓規劃》(簡稱“陽光工程”》政策到解決農民工返鄉的《關于中等職業學校面向返鄉農民工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工作的緊急通知》,再到為農民工順利融入城市而開展農民工終身教育的《農民工學歷與能力提升行動計劃—“求學圓夢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所涉及的農民工教育范圍越來越廣泛。
在國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國農民工終身教育得到飛速發展,學者們對農民工終身教育的研究十分豐富。鑒于此,筆者通過對2019年前學者關于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總結農民工終身教育的研究熱點與主題演化,探索未來發展趨勢,為今后研究提供可行性參考。
1 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的發文量分析
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檢索來源,鑒于教育形式的多樣性,在以“農民工終身教育”為主題后,拓展選取與之相關的主題,以“農民工職業教育”“農民工職業培訓”“農民工學歷教育”“農民工非學歷教育”等為主題進行檢索。為確保論文質量,篩選出CSSCI和核心期刊中的中文文獻作為樣本數據。截止時間為2019年12月31日,搜索時間為2020年1月21日。共檢索出論文664篇,刪除期刊導語、政策文件、投稿指南等無關文章,剩635篇,其中CSSCI數據庫中225篇。
由圖1可知,學者們對“農民工終身教育”的研究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第1階段:2003年以前,這一階段關于“農民工終身教育”的研究基本處于萌芽狀態。第2階段:2004—2008年,這一時期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前后增長近7倍。第3階段:2009—2016年,此時進入成熟期,論文數量雖有小幅波動,但基本維持在每年55篇,2016年時達頂峰,數據庫中的發文量高達67篇,主要原因可能是在2016年3月全國總工會與教育部聯合印發了《農民工學歷與能力提升行動計劃——“求學圓夢行動”實施方案》,這一政策的實施,減輕了廣大農民工群體受教育的負擔,使農民工群體接受教育的機會大大增加。在這一政策背景下,學者們關于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的發文量驟增。第4階段為2016—2019年,這期間對農民工終身教育的研究論文數直線下滑;這可能與中央提出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及“鄉村振興”戰略相關,更加注重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以上分析說明,目前學界對“農民工終身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晚、關注度不高,發表的論文質量也參差不齊;在這一主題的研究上,還有著較為多元的研究維度、探索空間和可期待的成果發現。
2 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的知識基礎特征分析
知識基礎是在特定領域內進行后續研究的基石。由于高頻被引文獻具有較高的研究者知識認同,具備較高的研究價值,一般知識基礎分析通常選取高頻次文獻作為基礎樣本[1]。因此,該研究選取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樣本數據中累計被引頻次排名前10的文章作為該領域的高頻次文獻,具體結果如表1。
從高被引頻次期刊來源來看,關于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的期刊主要為教育類與農業經濟類,教育類主要包括《教育研究》《教育發展研究》和《職業技術教育》等期刊,終身教育屬于教育學研究范疇類型,所以期刊主要體現在教育類。農
業經濟類主要包括《中國農村經濟》《農業經濟問題》及《農
業技術經濟》等期刊。一方面,農民工終身教育的主體是處
于轉型期的農民,農民工作為一種職業身份,他們接受教育更具有功利性,主要為了獲取更高的經濟報酬;另一方面,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中占據較高比例,其素質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所以期刊來源主要集中于農業經濟類。
從高被引頻次的題目來看,前10名中主要從人力資本的角度出發,如劉士杰[2]通過對影響農民工工資的因素進行分析,發現人力資本對農民工的收入有顯著正向影響。汪三貴等[3]通過調查分析,總結出人力資本會直接影響農民工的創業意愿和創業行為,而該文中的人力資本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姚先國等[4]通過對杭州地區農民工的調查分析,得出農民工人力資本(文化程度、職業培訓情況、工作經歷等)與其職業選擇密切相關。不難發現學者們以人力資本為方向對農民工終身教育的研究,主要探討的是人力資本對農民工乃至整體就業結構的影響,即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對農民工職業發展、就業方向及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此外,研究還集中于對農民工教育改革的研究,如關晶等[5]探討西方現代學徒制經驗對改進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的影響。李湘萍[6]根據我國農民工培訓出現“有效供給不足”和“需求不旺”并存的現象,以北京市富平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為例,總結出“民辦公助”的培訓—就業—權益保障一體化的農民工培訓就業新模式。于偉等[7]根據我國農民工教育培訓面臨的困境,提出可從長線教育與短線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農民工的技能及素質,該類文章主要是對農民工職業培訓方式改革的研究。
3 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熱點分析
3.1 高頻關鍵詞分析
CitespaceV提供了共線分析的功能,如研究機構、主題、關鍵詞、引文等,探測文獻間的同類性。由于關鍵詞是文章的核心議題,通過對大量文獻關鍵詞的共線分析,有助于總結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
通過對所選樣本數據的可視化分析,統計出關鍵詞542個,出現頻次共1 815次,平均每個關鍵詞出現3.35次。這些關鍵詞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該領域內研究中出現的關鍵詞頻率越高,說明該關鍵詞所代表的研究方向越熱。由于主題限制的緣故,一些關鍵詞并不能代表研究方向,如“農民工”這一關鍵詞出現頻率最高,共250次,但因為該論文選取的主體為農民工,因而該關鍵詞不具有代表性;剔除其他不能代表研究熱點的詞匯后,選取出現頻次Top20的關鍵詞,具體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Top20的關鍵詞類型與前文中關于農民工終身教育的知識基礎特征結果幾乎一致。排名第1的“新生代農民工”出現140次。與20世紀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們相比,“老一代農民工”的職業選擇范圍更為狹窄,就業方向相對單一,所受傳統的約束和限制也更強;新生代農民工們則更有機會融入城市,成為“新市民”。不過限于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相當數量的新生代農民工也面臨著無法滿足市場技能要求,無法主動選擇就業,難以形成穩固、互相扶持的社會關系網,導致他們常常會面臨系列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因此,要使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有必要以提高其自身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為基礎,建構社會支持網絡。
《中國制造2025》曾提出,要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對農民工進行有效的技能培訓;國務院《“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中也指出,要轉移就業貧困,關鍵是提高貧困家庭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精準度,開展差異化技能培訓[8]。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總體規劃中“接受技能教育和培訓的主體”絕大多數是新生代農民工。因此,這一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居于首位,這也表明學者們研究的熱點與社會問題息息相關。
此外,除“新生代農民工”這一關鍵詞具備解釋力外,“新型城鎮化”“市民化”“城鎮化”“城鄉差異”等關鍵詞同樣具有較好的解釋力。從某種程度上說,農民工群體所處的困境是伴隨“城鎮化”發展而出現,也需要在“市民化”進程中得以解決。
除主體類高頻關鍵詞外,在Top20中,代表終身教育類的詞匯量約占40%,包括“職業教育”“職業培訓”“農民工培訓”“農村職業教育”“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職業技能培訓”“教育培訓”等。這一結果也與上文中農民工終身教育的知識基礎特征分析結論相一致,即對于農民工的教育方式,主要集中于職業技能培訓:在時限方面,主要是短期的技能培訓;在規范性方面,一般為即時性的社會培訓,缺乏長期性的系統教育。
3.2 關鍵詞聚類共線分析
運用CitespaceV對樣本數據分析,共得出86類關鍵詞,主要包括“新生代農民工”“影響因素”“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企業管理”“農村勞動力”“農村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城鎮化”“中等職業教育”“用工荒”“城市融入”等。
圖2中“#”加數字代表不同的類型,數字由小到大表示包含的關鍵詞數量越少。其中,#0新生代農民工包含經濟轉型、職業發展、培訓供給機制等77個關鍵詞,主要圍繞新生代農民工這一主體展開研究。#1影響因素包含職業培訓、培訓效果、人力資本回報率等77個關鍵詞,主要是對某一要素的影響因素的研究,如影響農民工培訓效果的因素。#2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共包含職業技能培訓、勞動力、農村富余勞動力等48個關鍵詞。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不具備專業技能的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為適應城市人才市場的發展,需要通過業務培訓、技能提升、規范教育等方式來提升就業能力、增加就業機會。#3企業管理類主要包含企業、校企合作、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等43個關鍵詞。出于企業發展或員工職業發展的需要,企業會對員工開展職業培訓,或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培訓人才。#4農村勞動力包含農村勞動力、城鄉統籌發展、農民工市民化等39個關鍵詞,主要研究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方向,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可以選擇繼續留守當地務農;另一方面,他們也可選擇在鄉鎮企業工作或者到大城市打工。#5農村職業教育共包含制度變革、公共職業培訓、辦學模式等35個關鍵詞,主要探討不同時期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狀況,尤其是與城市職業相比有哪些缺點、是否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是否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要等。#6技能培訓共包含城鄉統籌、民辦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等32個關鍵詞,主要研究國家對農民工終身教育的相關政策,尤其是職業技能培訓方面的財政投入。#7城鎮化主要包括城鎮居民、農村轉移人口、發達國家等31個關鍵詞,主要探討城鎮化與農民工職業教育的相互影響。#8中等職業教育主要包含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30個關鍵詞,主要討論農民工受教育的方式及不同的受教育方式在面對市場需求時所需要進行的改革。#9用工荒主要包含低端產業、中小企業、農民工返鄉創業等10個關鍵詞,主要探討在用工荒情況下,如何發展職業教育。#19城市融入主要包含城市融入、農民工二代移民、后義務教育共3個關鍵詞,主要研究職業教育對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影響及農民工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
4 農民工終身教育主題演化分析
突變詞是指某些年份發表文獻中驟增的專業術語,適合表征研究前沿[9]。所謂突變分析是指分析某種類型的數據源在某段時間內突然產生的現象,突變分析可形象展示研究熱點隨時間變化的情況,通過對主題詞詞頻變動趨勢的考察可識別學科領域的研究前沿。
運用CiteSpaceV對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樣本數據的分析共得到18個突變詞。 圖3中Begin表示突變開始的年份,End表示突變結束的年份,Strength表示突變強度,數值越大則強度越大。按照強度來看,依次為新生代農民工、新型城鎮化、對策、返鄉農民工、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能力、培訓、城鄉差異、金融危機、市民化、城鎮化、就業質量、勞動力、就業、代際差異、職業技能培訓、農村、職業訓練。
4.1 突變詞特征分析
突變詞的突變特征主要有2點,一個是突變強度,一個是持續時間。通過對18個突變詞的分析,可將其分為3類。
第1類是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突變詞。該類主題詞也是該領域內較為成熟、經典的研究熱點,它的強度一般大于5,時間跨度長于5年。所選樣本數據中,符合該類條件的突變詞包含新生代農民工、新型城鎮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能力、城鄉差異等。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明確提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引發了學者們的重點關注。2011年,所選數據庫中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的主題詞激增至22篇,隨后的幾年時間里也基本保持這一數量。樣本數據中主題詞“新型城鎮化”首次出現于2013年,但由于國務院是在2014年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首次從國家層面提出新型城鎮化,所以這一研究熱點從2014年一直持續至今。樣本數據中主題詞“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出現于2004年,其背景正是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到城市中,但限于農民工文化水平、技能素質等條件,進城務工并不能適配市場需求,造成種種社會問題。對此,中央在2004年初責成農業部、教育部等6個部門共同組織和實施確保農村勞動力向工業和服務業順利轉移的《農業培訓規劃》(簡稱“陽光工程”),而隨著國家不斷出臺新的政策,農民工素質問題逐漸得以解決,以“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為主題的熱點研究便逐漸退去熱度。樣本數據中主題詞“就業能力”研究開始時間為1996年,結束時間為2005年;與“勞動力轉移培訓”背景相似,初始,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基本技能和適崗能力較為欠缺,直到2004年國家出臺轉移培訓后,農民工的就業能力議題才逐漸退去熱度;同時,也說明最初農民工接受終身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升就業能力。關于“城鄉差異”熱點研究開始時間也是1996年,結束于2007年,這一時期的作者主要關注的是城鄉間農民工教育的差異,尤其關注農村教育的不足之處。
第2類是強度大、持續時間短的突變詞。這類關鍵詞主要受某一因素的影響,突然成為熱點詞匯,一旦這一因素褪去熱度,該熱點詞匯也將逐漸從學者的研究中淡去。該類詞匯的強度一般大于5,時間跨度一般小于5年,如該研究中的突變詞“返鄉農民工”“對策”“培訓”,其中“返鄉農民工”出現于2008年,結束于2009年;“對策”出現于2010年,結束于2012年;“培訓”出現于2009年,結束于2012年。2008年下半年,受美國金融風暴的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部分外向型企業遭遇限產、停產或者外遷,受此影響,不少農民工提前踏上了返鄉的路程,根據農業部組織的調查,大約有2 000萬農民工由于經濟不景氣失去工作或因未找到工作而返鄉[10]。為幫助農民工解決就業難問題,首先要提高農民工自身綜合素質,使其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或有能力返鄉創業。為此,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中等職業學校面向返鄉農民工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加強與農業、勞動、財政等部門的協調與合作,為返鄉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培訓提供支持和幫助。此后,針對返鄉農民工培訓的國家政策更為詳細。但隨著經濟好轉,返鄉農民工數量下降,農民工就業機會增多,僅1年時間便失去“強度”,而培訓和關于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對策也在2012年褪去熱度。
第3類是強度不大但持續時間較長的突變詞。這類詞屬較長時間段內比較穩定的研究熱點,一般強度小于5,持續時間長于5年,主要包含市民化、城鎮化、就業質量、勞動力、就業、代際差異、農村和職業訓練等,除主題詞“市民化”和“城鎮化”出現于2012年后,并持續到2019年外,其余突變詞出現的時間均在2005年以前。主題詞“市民化”成為研究熱點的主要原因是隨著農民工進城務工時間增長、消費水平提高及外地人落戶條件限制放寬等因素,很多農民工,尤其是適應了多元便捷城市化生活方式的新生代農民工們,開始落戶于城市或尋求落戶城市成為“新市民”。目前,學者對“農民工終身教育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和“農民工市民化對農民工終身教育發展的影響”的研究越來越多,持續至今。
4.2 主題特征分析
根據突變詞的內容分析,可將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分為“農民工終身教育的主體”“農民工終身教育的目的”和“農民工終身教育的內容及形式”三大類。
在“農民工終身教育的主體”方面,主要研究熱點包含不同類型的農民工,如進城務工農民、返鄉農民工及新生代農民工等,學者們針對他們在接受終身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教育內容不同,探討了不同類型農民工接受終身教育的差異分析。
在“農民工終身教育的目的”方面,主要研究熱點包括農民工如何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如何對農民工進行教育,以輔助他們提升“就業能力”、增強“就業質量”、增加“就業”機會;其他還包括農民工如何適應城鎮化發展;以及如何解決金融危機環境下農民工的失業問題。總而言之,這類研究熱點主要是為了探討農民工終身教育與農民工就業之間的關系。
在“農民工終身教育的內容及形式”方面,主要研究熱點包括職業訓練、職業技能培訓及培訓。盡管終身教育的形式很多,但目前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農民工短期職業培訓的研究,主要是因為農民工短期職業培訓的性價比較高、周期短、回報率高,為大多數農民工和企業選擇的培訓方式。
5 結論與預測
研究通過對所選635篇關于“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的研究熱點、研究趨勢的可視化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在發文量方面,關于農民工終身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晚,總體呈增長并穩步發展狀態,但自2016年后發文量開始有下降趨勢。在發文質量上,研究論文有待進一步提升,20多年來,CSSCI數據庫中關于農民工終身教育的研究僅225篇。第二,在知識基礎特征方面,關于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的高被引頻次期刊主要為教育類與農業經濟類,研究內容主要圍繞人力資本對農民工就業結構的影響和農民工職業培訓方式的改革。第三,在研究熱點方面,主要包括“城鎮化對農民工終身教育帶來的影響”以及“農民工終身教育為了適應城鎮化發展的需要,該如何發展、轉型或改革”、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對農民工職業發展、就業方向與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對農民工終身教育的形式研究主要集中于短期、即時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新生代農民工終身教育狀況以及不同組織在農民工終身教育中發揮的作用,如企業、政府等。第四,在主題演化分析方面,主要包括對返鄉農民工技能培訓的研究、城鎮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研究、農民工終身教育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等。
關于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趨勢可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①繼續探討城鎮化、農民工市民化等重要議題與農民工終身教育之間的關系。城鎮化是未來發展的趨勢,農民工作為城鎮化進程中建設的主力,需要不斷提升職業技能以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以融入城市生活。②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類型豐富化。當前學者們對農民工終身教育的研究類型,主要體現在職業教育培訓上。不過,農民工接受終身教育的形式不僅局限于職業教育培訓。目前國家對農民工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多,如教育部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發布的《農民工學歷與能力提升行動計劃—“求學圓夢行動”》實施方案中,從學歷提升、職業技能提升、創業培訓以及綜合素質提升等各方面為農民工提供了教育補助;新生代農民工也在不斷嘗試接受不同形式的教育。因此,學者們還可從其他不同的教育類型著手研究農民工終身教育。③探討農民工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融合也正成為新的研究方向。學歷提升越來越受到新生代農民工的青睞,隨著學分銀行的不斷完善,農民工選擇接受教育的方式愈發靈活多樣。由于非學歷教育是短期內提升農民工素質的重要途徑,因此對二者融合形式、方式的研究正成為未來農民工終身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鄭愛翔,吳兆明,唐羚,等.農民工職業能力開發研究綜述:研究特征、熱點及主題演進[J].成人教育,2019,39(11):39-45.
[2] 劉士杰.人力資本、職業搜尋渠道、職業流動對農民工工資的影響:基于分位數回歸和OLS回歸的實證分析[J].人口學刊,2011,33(5):16-24.
[3] 汪三貴,劉湘琳,史識潔,等.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10(12):4-10.
[4] 姚先國,俞玲.農民工職業分層與人力資本約束[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6(5):16-22.
[5] 關晶,石偉平.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31):77-83.
[6] 李湘萍.富平模式:農民工培訓的制度創新[J].教育發展研究,2005,25(12):81-84.
[7] 于偉,秦玉友.農民工教育培訓狀況及對策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5-9.
[8] 薛二勇.如何促進新生代農民工有效融入城市[J].新重慶,2017(7):23-24.
[9] 俞林,張路遙,許敏.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能力驅動因素[J].人口與經濟,2016(6):102-113.
[10] 榴紅.關注農民工返鄉[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