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年9月開園至今,常州中華恐龍園(下簡稱“恐龍園”)是國內少數能屹立20年以上,且能單獨依靠旅游實現盈利的主題公園。那么,在主題公園從單體項目轉化為度假區/小鎮有機組成部分的角色轉換過程中,恐龍園又會怎么做?
1993年,電影《侏羅紀公園》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恐龍熱”,每一個恐龍迷都盼望能有一個真正的“侏羅紀公園”。三年后,為保護珍貴的遠古動植物化石,由原地礦部、常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地質博物館合作打造的全新的恐龍博物館落戶江蘇常州,這就是今天人們熟知的中華恐龍園。
在設計建設之初,我們覺得,如果當時只是建設一個用于化石陳列展示的博物館,僅僅依靠春秋游和學生市場,依賴政府的扶持和補貼為計,連養活自己都困難,更勿談良性的自我循環。因此運營團隊一開始就希望打破傳統博物館的思路,走市場化發展的道路。
區別于傳統博物館單一的玻璃櫥窗展陳方式,園內的中華恐龍館模擬恐龍生存的環境,大量運用聲光電手法,并在科普的基礎上注入互動體驗元素,開創“科普+游樂”的獨特發展模式。所以正式開園后,我們呈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帶有更多互動功能的體驗式的恐龍科普博物館,還有經久不衰的“穿越侏羅紀”項目,以及數十套圍繞中華恐龍館的游樂體驗設備。
主題公園核心是“主題”,沒有明晰主題的主題公園只能稱之為游樂園。多年來,我們始終抓住“恐龍”這一文化母題,并利用最新的文科技術融合,不斷進行延展和表達。
自2007年起,我們開始打造屬于自己的IP,先后創作、播出了《恐龍寶貝之龍神勇士》《小龍甜品工坊》《米多龍》等多部原創動畫,并在2014年開放的恐龍寶貝夢幻莊園實現了IP落地。
2019年,我們推出了可沉浸體驗恐龍故事的“恐龍基因研究中心”,模擬人類通過基因技術研究、復活、孵化、培育恐龍的場景,除了逼真的資料道具和實驗設備儀器,還有“科研人員”來往穿行做科研實驗,這也將成為我們未來游樂項目的主要發展方向。
今年年初,我們又提出了從“恐龍IP”向“恐龍對人類現實意義”升級的文化戰略,用寓教于樂、沉浸體驗等方式,打造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在傳播恐龍文化為大家帶來快樂的同時,倡導低碳健康的消費和生活生產方式。
緊緊圍繞“形象—內容—衍生—體驗”這一主題公園的文化產業鏈來不斷推陳出新,我想這就是恐龍園不被時代拋棄、不被游客拋棄的第一生產力。
近年來,從行業整體來說,傳統“旅游+地產”發展模式遇到了瓶頸;另一方面,雖然旅游已經成為國民大眾的普遍的生活方式,人們旅游消費的需求日益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但疫情將深刻改變大眾對旅游出行的認知和習慣,不扎堆、戴口罩、間隔排隊、使用公筷等行為背后將對依賴“人與人密切交互”旅游形態進行雕刻和重塑。
因此我認為,在疫情影響和“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對文旅產業的刺激下,像度假區、度假小鎮這樣綜合性的旅游目的地才更能滿足游客的新需求。文旅投資也將更加關注產品自身設計能力,從而更快跟上產業轉型的步伐。主題公園是旅游度假區最重要的文旅招客設施和核心吸引物,從恐龍園自身而言,在模塊理論的基礎上,我們相繼研發了小模塊產品——恐龍人俱樂部、恐龍人防災避險體驗館、恐龍人特色餐秀;中模塊產品——恐龍人部落、恐龍歡樂農莊;大模塊產品——中華恐龍園、恐龍星球等“模塊化”產品,針對不同類型的產品定位,以匹配不同的模塊化產品,并以產品自身運營力形成造血機能的良性循環,降低投資風險的同時,又能帶來號召力。
相較于去年“一手抗擊疫情一手謀求復蘇”,面對本輪疫情沖擊,文旅人更加沉著淡定。如何擺脫“遇疫就停”的窘境,如何“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提升文旅抗風險能力等仍是文旅業亟待突破的挑戰。依靠信心、智慧和攜手努力,相信疫情終將過去,詩和遠方依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