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三更
文化與藝術宛如一條長河,滋潤著無數國家和民族,因此誕生的藝術品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意義。無數藝術品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一部分是因為時光流逝,更令人惋惜的則是那些在戰亂和硝煙中毀掉的藝術品。
在亞歐交界的伊斯坦布爾有一座聞名于世的大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索菲亞在希臘語里是智慧的意思,所以圣索菲亞大教堂也別稱圣智教堂。它一開始是由君士坦丁一世為了供奉智慧之神而建造,到了查士丁尼一世當政的時期,為了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他進一步對圣索菲亞大教堂進行了改建,使它變成了一座更為輝煌的東正教教堂。教堂的突出代表就是標志性的大穹頂。查士丁尼一世認為這體現了自己一生的成就,高呼:“所羅門,我已經在這超越你了”。而隨著十字軍東征,圣索菲亞大教堂一度被改為天主教的教堂,東羅馬帝國奪回君士坦丁堡后對它進行了一定的修繕,但這都沒能抵擋住穆罕穆德二世的鐵蹄。
今天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同時融合了拜占庭藝術與伊斯蘭教文化 圖/ 新華社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意為“進城去”。當穆罕穆德二世看到恢弘的圣索菲亞大教堂也不免折服,于是他下令將上面的基督教壁畫用灰漿蓋去,把圣索菲亞大教堂改成了一座清真寺。今天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是同時融合了拜占庭藝術與伊斯蘭教文化的產物,成為了一座博物館。我們今天仍能看見圣索菲亞大教堂上斑駁的壁畫,但隨著時間的推進,戰爭對文物古跡帶來的破壞似乎愈演愈烈。
在中東的戰火之中,不少文物古跡遭到毀壞,其中就有著名的亞述古都尼尼微。尼尼微坐落于兩河流域的底格里斯河東岸,也就是今天伊拉克的摩蘇爾。尼尼微一度是亞述帝國的首都,它的名字意喻“女神的居所”。此名源于兩河流域著名的女神伊什塔爾,伊什塔爾被等同于女神Nina,她將自己的名字贈與了蘇美爾城市尼娜與亞述的尼尼微,這正是尼尼微之前的名字Ninua的由來,在公元前3000年前這座古城就是重要的伊什塔爾崇拜中心。由于亞述的殘暴統治,尼尼微曾被稱呼為“血腥的獅穴”,在《圣經》里上帝想要毀滅傲慢的尼尼微人,他說到:“耶和華必伸手攻擊北方,毀滅亞述,使尼尼微荒蕪,干旱如曠野。”并派約拿去尼尼微傳遞這個信息,最終尼尼微人悔改后才免于毀滅。先知約拿的墓地正在尼尼微古城遺址的附近,在2014年遭到ISIS毀壞。在巴比倫人和米底人的聯合進攻下,尼尼微一度覆滅,直至19世紀才被重新發掘。尼尼微古城全長12公里,傳說中有15座城門,其中的5座已經被發掘,即:哈爾茲門、太陽神之門、風暴之門、冥神之門、澆灌之門。城內的宮門前立有著名的人面飛牛石像,南面則有著伊什塔爾女神的神廟。在城內發掘出了大量的楔形文字泥板,上面甚至記載了《吉爾伽美什》史詩的相關內容。
亞述人的人面飛牛石像,尼尼微古城門口原也有過相似的雕塑? ??圖/大英博物館
尼尼微古城遺址,部分已被ISIS 破壞 圖/ 視覺中國
2015年ISIS出于排除其他偶像崇拜的目的對尼尼微古城進行了毀壞,兩河流域的古城再一次遭到破壞。
隨著阿富汗政局的變動,一尊年代久遠的佛像——巴米揚大佛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巴米揚大佛坐落于今天克什米爾以西阿富汗境內的巴米揚省,一說“巴米揚”這個名字意喻著光明的土地,我國古代的高僧法顯、玄奘都曾經造訪過此地,玄奘稱此地為“梵衍那”。巴米揚地處絲綢之路的要道,中亞、西亞和印度的文化在此交匯,歷史學家湯因比曾將這塊土地稱呼為文明的十字路口。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率領的軍隊攻下了古代波斯帝國的“巴克特里亞”,他去世后留下來的希臘人在此地建立了政權并皈依了佛教。而繼擁有東伊朗血統的庫善人之后統治此地的則是“嚈噠”,也就是我們通俗意義上所說的白匈奴,有人說他們是匈奴人西遷后的變種,與突厥人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約在白匈奴統治時期,這個篤信佛教的國度建造了兩座大佛(也有說法是3世紀左右的薩珊時期就開始建造)。
尼尼微古城中發掘出的楔形文字泥板碎片? ? 圖/大英博物館
在巴米揚東北郊外的山崖上遍布著大大小小6000余座的石窟,里面有著大小不一的佛像與壁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兩座依山而造的巨大佛像,西大佛高約53米,東大佛高約38米,兩佛約相距800米。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里描述到:“王城東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寶飾煥爛。東有伽藍,此國先王之所建也。伽藍東有鍮石釋迦佛立像,高百馀尺。分身別鑄,總合成立。”所謂“鍮石”就是古代的黃銅,歷經跋涉的玄奘在翻越白雪皚皚的興都庫什山后望見的就是這么一幅景象,巍峨的佛像被黃銅、寶飾裝點著,煥發著炫麗的光芒。可以想見不遠萬里踏上追尋佛理之路的玄奘是如何地激動,在遙遠的土地上矗立著繁盛的佛國——梵衍那,他描述到梵衍那的人民“淳信之心,特甚鄰國。上自三寶,下至百神。莫不輸誠,竭心宗敬”,更有“伽藍數十所,僧徒數千人”,奉行小乘佛法的出世部。
巴米揚東北郊外的山崖上遍布著大大小小6000余座的石窟? ? 圖/視覺中國
當時的巴米揚佛教顯示出了與中原佛教同中有異的佛學色彩。東西大佛的衣褶皆是自左肩向右斜垂下的密集線條,在中部呈U形折疊,總體上顯示出了深受希臘影響的犍陀羅美術、中印度笈多美術和波斯薩珊朝美術的影響。在東大佛的天井壁畫上畫著坐著馬車的太陽神,太陽神下方描繪著有翼女神,能看出一定的希臘元素,壁畫上還涂抹著青金石所制成的染料。青金石早先主要產自阿富汗東北部及南部的查加伊山,是種非常名貴的寶石,古人形容它“色相如天,或復金屑散亂,光輝燦燦,若眾星麗于天也”,那種星空般的深藍色美麗得奪人心魄,敦煌莫高窟也能看到青金石顏料所繪制的壁畫。蘇美爾人為了青金石,更是不惜長途跋涉來到阿富汗交換青金石,今天巴米揚殘破的壁畫上還殘留著這珍貴而艷麗的色彩。
東大佛的佛像大抵是釋迦佛,釋迦被認為是“太陽的后裔”與天井上的太陽神壁畫遙相呼應,佛教與地中海體系的太陽神在此地交匯。而西大佛被推斷為彌勒佛,釋迦佛是現在佛,彌勒佛則是未來佛,彌勒下生信仰宣揚彌勒佛本在都兜率天宮修行,未來會降生于世,繼承釋迦佛的位置,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建立人間凈土。西大佛的壁畫上所描繪的正是天女執樂器,奏響天音,贊頌菩薩的都兜率天宮。
巴米揚東大佛損毀前? ? 圖/視覺中國
與巴米揚大佛穿著風格相似的犍陀羅坐佛? ?圖/佳士得
東大佛旁有階梯可以攀登至大佛頭頂,而西大佛西端的腰部也有一條隧道,可以從大佛頭部的隧道中繞出,當人們沿階而上,至頂而出,所看見的便是佛土下的蔭蔭綠地與廣袤的荒野。
佛身下有許多洞口,一說這是從前巴米揚拜火教留下的痕跡,在曾經的巴米揚,信仰佛教與拜火教的人們一同生活在這里。2001年塔利班出于宗教爭端下令摧毀了巴米揚大佛,留存千年的古跡就此毀于一旦,珍貴的壁畫也未能幸免,即使聯合國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未能阻止這場災難。東西大佛不遠處還埋有一座涅槃佛臥像,喻生喻滅的佛陀或毀于戰火,或埋藏在泥土之下,只留下山壁上空空如也的神龕注視著陷于動蕩中的人民。
巴米揚西大佛被ISIS損毀前后對比? ? 圖/視覺中國
戰火在人類的土地上未有止歇,人類所建造的文明象征轟然倒塌,徒留下一片荒野,硝煙散去后留下是滿目瘡痍的殘垣斷壁和在這片土地上努力生活的人民,彌勒佛所象征的人間凈土不知何時才會降臨,但我們似乎還能聽見人們呼喚文明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