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受地質特征復雜、儲層物性差等因素影響,G斷塊開發中存在構造不落實、儲量動用狀況差以及注汽壓力高等問題,影響開發效果,為此開展提高采收率技術研究,即在重新落實地質體及剩余油分布規律基礎上,優化開發方式,重構生產井網,部署實施新井30口,階段累產油7.2萬噸,預計全生命周期累產油18.5萬噸,提高采收率2.6%,實現儲量有效動用。
主題詞: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 提高采收率 技術研究
1.概況
G斷塊為中低滲稠油油藏,構造形態為3條主斷層夾持形成單斜構造,主力開發目的為沙河街組沙三段油層,上報含油面積1.90平方公里,石油地質儲量713.4萬噸,可采儲量107.1萬噸,采用蒸汽吞吐開發,油井50口,日產油125噸,采油速度0.64%,累積油汽比0.35。
2.開發中存在問題
受地質特征復雜、儲層物性差影響,G斷塊開發中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
一是構造不落實,剩余油分布規律認識不清。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分居斷層兩側油井蒸汽吞吐發生汽竄;二是油水關系與構造特征相矛盾,即同一套儲層存在高部位產水、低部位產油現象;三是部分新井主力開發目的層發生缺失。
二是單井控制儲量大,邊部儲量動用狀況差。90%油井分布在主體部位,生產井距100~200m之間,平均單井控制儲量12.5萬噸,若按標定采收率15%計算,單井理論累產油1.88萬噸,而實際單井累產油僅0.5萬噸,遠低于理論水平。
三是注汽壓力高,吞吐效果差。受儲層物性差、粘土含量高等因素影響,隨著吞吐輪次增加,注入壓力上升,蒸汽干度下降。2019年共實施吞吐125輪次,注汽壓力20MPa以上85輪次,平均蒸汽干度55%,年吞吐油汽比僅0.25。
3.技術對策研究
3.1重新落實地質體
精細地層對比與小層劃分
以S1底~S3頂間穩定發育的大段泥巖層為標志層,依照沉積旋回性及隔夾層分布特征,按照“點-線-面”原則,逐步開展精細地層對比及小層化分,將主力開發目的層S32劃分為6個小層,落實各單井分層數據、斷點位置及深度,為井震結合落實構造特征奠定基礎。
(2)精細刻畫構造形態
對于G斷塊三維地震資料品質低問題,優選儲層發育完整井進行人工合成地震記錄,指導層位標定,再選取反射特征明顯、連續性好的主力層段作為標志層,指導三維地震中層位拾取、對比及跟蹤,落實斷層位置,結合地層對比結果,最終確定斷層發育特征,精細刻畫構造形態。同時對于局部構造復雜區域,根據零偏移距VSP和非零偏移距VSP,獲取地層速度和時深轉換曲線,進行層位標定,落實斷點位置和斷層產狀特征。
(3)落實砂體展步特征
地震振幅屬性強弱能反應砂體厚度大小,砂體厚度大,振幅屬性強,反之則弱,追蹤主力砂體振幅屬性變化特征,刻畫砂體尖滅線位置,落實砂體展步特征。
通過上述分析,重新認識G斷塊地質體特征,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與原構造相比,3條主斷層位置略有偏移,次級斷層減少3條;二是S1段與S3段間由原認識的平行不整合接觸轉變為角度不整合接觸;三是油藏類型由原認識的構造油藏變成為巖性-構造雙重控制油藏。
3.2精細刻畫剩余油分布規律
在地質體落實基礎上,根據油井生產情況及動態監測資料分析等,落實剩余油分布狀況,主要有2種類型,一是斷層和剝蝕面遮擋的構造高部位,二是井間未動用和邊部動用程度低區域。利用動態分析法、數值模擬法,計算剩余可采儲量為62噸(表1)。
3.3優化開發方式
針對常規注汽吞吐注入壓力高、干度底問題,優選超臨界注汽技術,與常規蒸汽相比,超臨界蒸汽具有三方面優勢,一是高壓和高密度,可保證順利注入;二是粘度低,易擴散,可擴大波及半徑;三是高干度,可提高稠油降粘效果。同時針對S32儲層滲透率低問題,采用壓裂+注汽+氮氣助排方式,進一步改善蒸汽吞吐效果。
3.4重構開發井網
在地質體重新認識基礎上,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中心,重構開發井網,實現剩余可采儲量有效動用,即按照105×120m近正方形井網部署新井,單井油層厚度25m以上,單控儲量大于6萬噸,規劃部署新井40口。
4.實施效果
截至2021年6月,已完鉆投產新井30口,平均單井鉆遇油層30.5m/12層,全部常規壓裂投產,平均單井初期日產油10.5噸,目前已對12口井實施超臨界注汽,平均注汽壓力22.5MPa,干度90%以上,其中8口井完成第一輪次蒸汽吞吐,平均單井注汽量2250方,周期產油量1235噸,油汽比0.55,效果顯著。30口新井階段累產油7.2萬噸,預計全生命周期累產油18.5萬噸,提高采收率2.6%。
5.結論
(1)G斷塊存在構造不落實、儲量動用狀況差以及注汽壓力高等問題,影響開發效果;
(2)開展提高采收率技術對策研究,即在重新落實地質體及剩余油分布規律基礎上,優化開發方式,重構生產井網,規劃部署新井40口,已實施30口,生產效果較好;
(3)本文在提高中低滲稠油油藏采收率方面取得認識,可為同類型油藏提供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許鑫,劉永建等.稠油油藏蒸汽驅提高熱利用率研究[J].特種油氣藏.2019(02).
[2]王強.杜84斷塊超稠油開發中后期穩產對策研究[J].特種油氣藏.2002(06).
作者簡介:
郝博洋,男,1988年7月出生于遼寧盤錦,漢族,工程師,2011年畢業于東北石油大學,現于遼河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從事油氣田開發地質工作。